司法考試刑法易考點集萃

字號:

刑法分則易考點
    1、注意區(qū)分洗錢罪與《刑法》第310條窩藏、包庇罪,第312條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尤其是第349條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的界限,它們在對象、主體、客觀方面均有所不同。此外,一個關鍵點就是洗錢罪隱瞞的是犯罪收益的性質和來源,而后面幾個罪則是對財物存在狀態(tài)的隱瞞。洗錢罪與后幾個罪存在著一定的競合關系,而第191條洗錢罪是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后幾個罪相對而言為一般性的規(guī)定,故應優(yōu)先考慮適用洗錢罪。
    2、注意洗錢罪與走私罪、毒品犯罪的界限。這兩罪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事先是否通謀。若是,則為后者(參見第156條與走私罪犯通謀,為其提供貸款、資金、帳號、發(fā)票、證明,或者為其提供運輸、保管、郵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論處。第349條第3款犯前兩款罪,事先通謀的,以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論處。);反之,則為前者。
    3、注意區(qū)分非法經營罪與《刑法》第165條非法同類營業(yè)罪的界限,不要混淆。雖然二者都是一種非法經營的行為,但非法經營同類營業(yè)罪僅限于國有公司、企業(yè)的董事、經理利用職務便利,自己經營或他人經營與自己所任公司、企業(yè)同類的營業(yè),具有特定性。
    4、因索債綁架他人,定非法拘禁罪。
    5、綁架罪與敲詐勒索罪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后者犯罪行為對象為同一人,而前者,被勒索人與被綁架人不是同一人,再者綁架罪中行為人直接用實力控制即剝奪或限制了被害人的人身自由,而敲詐勒索則基本不存在這樣的行為特征。
    6、盜竊某些特定對象的,如槍支、彈藥、爆炸物、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以及軍人盜竊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等行為,依照《刑法》有關規(guī)定,這些盜竊行為由于侵犯的主要不是公私財產所有權而是其他特定的管理制度,所以不定盜竊罪,分別根據《刑法》第127條的盜竊槍支、彈藥、爆炸物、危險物質罪、第280條的盜竊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第375的盜竊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罪、第438條的盜竊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定罪處罰,對此不要混淆。
    7、行為人盜竊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交通設備、電力(燃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通訊設備、廣播電視設施以及這些設備(施)上重要的零部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同時構成盜竊罪和破壞交通工具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應以想像競合犯對待,擇一重罪處罰。
    8、據《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之規(guī)定:盜竊未遂、情節(jié)嚴重,如以數額巨大的財物或者國家珍貴文物等為盜竊目標的,應當定罪處罰。所以,不能認為凡未能盜竊到財物、達不到“數額較大”標準就不構成盜竊罪。
    9、認定職務侵占罪關鍵有兩點:一是特殊范圍內的人員(主體);一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本罪與貪污罪的區(qū)別關鍵在于前者。職務侵占罪的主體必須是本公司、本企業(yè)或本單位內擔任一定的職務或因工作需要而主管、經手財物的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員。認定主體性質應依據《刑法》第93條、第382條第2款等有關規(guī)定。但應注意,并不能僅以是否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為標準區(qū)別二者,因為某些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員也可能成為貪污罪主體(如第382條第2款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
    10、挪用資金與挪用公款罪在主觀、客觀表現等方面幾乎完全相似,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犯罪主體不同,原則上可以以是否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來判斷是挪用單位資金的行為還是挪用公款的行為。
    11、注意第307所規(guī)定的妨害作證罪和幫助偽造、毀滅證據罪與第306條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的區(qū)別,二者發(fā)生的時空條件、主體要件都有所不同,但構成要件也有重合一致的地方。如果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在刑事訴訟中,威脅、引誘(如賄買)證人作偽證或者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就發(fā)生了本條所規(guī)定的二罪與后者的法條競合。其中,本條屬于普通法,后者屬于特殊法,依照特殊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原則,應按306條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定罪處罰。
    12、注意妨害作證罪與第308條打擊報復證人罪的界限。雖然二者行為針對的對象均為證人,但前者是發(fā)生在證人出庭作證之前以及訴訟活動過程之中,而后者是在證人提供證言之后實施的,即因證人在訴訟案件中提供證言而對其施加侵害的行為。再者,前者以暴力、脅迫妨害作證行為,針對證人本人,而打擊報復證罪則不僅限于此,還可以是通過加害證人的親友、毀壞其財產、名譽等各種方式。
    13、第449條在戰(zhàn)時,對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沒有現實危險宣告緩刑的犯罪軍人,允許其戴罪立功,確有立功表現時,可以撤銷原判刑罰,不以犯罪論處。
    本條規(guī)定的戰(zhàn)時緩刑與《刑法》總則規(guī)定的一般緩刑雖然都屬于緩刑制度的范疇,但二者有明顯的區(qū)別,對此不應混淆:
    (1)適用對象不同。一般緩刑適用除累犯以外的被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包括和平時期的犯罪軍人),而戰(zhàn)時緩刑只適用于除累犯以外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含拘役)的犯罪軍人。
    (2)適用時間不同。一般緩刑,其適用無時間方面的限制,戰(zhàn)時緩刑只能在戰(zhàn)時適用。
    (3)適用的關鍵條件不同。一般緩刑,其適用的關鍵條件是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戰(zhàn)時緩刑則是在戰(zhàn)時狀態(tài)下適用緩刑沒有現實危險。
    (4)適用方法不同。一般緩刑的適用,必須在宣告緩刑的同時依法確定其考驗期,考驗期的考察內容為犯罪分子是否具有《刑法》第77條規(guī)定的情形。而戰(zhàn)時緩刑的適用,沒有明確的緩刑考驗期,緩刑的考驗內容為犯罪軍人是否有立功表現。
    (5)法律后果不同。一般緩刑考驗期滿,如果沒有違反《刑法》第77條規(guī)定的情形,不再執(zhí)行原判刑罰,而其犯罪仍成立(即仍有前科);而戰(zhàn)時緩刑,在犯罪軍人有立功的情形下,原判刑罰可撤銷,不以犯罪論處(即不認為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