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是初戀,港大是混血帥哥,這讓我很糾結。”當港大拋出“全英文教學,在清華委培一年,16萬獎學金”的橄欖枝時,復讀一年一心為考清華的楊倩惹上了令人妒忌的“幸福煩惱”?!澳苋デ迦A做一年的委培生”在她看來是魚與熊掌兼得的好機會,于是,她倒戈選擇了港大。
今年長沙市文理科僅有的3個頭名中只有周俊龍選擇了北大,楊倩和何一帆都選擇了港大。而在北京三個文科狀元投奔“港大”后,本已保送北大化學系的理科狀元——人大附中梁思齊也放棄了北大,選擇香港科技大學。到如今,“狀元”放棄北大、清華選擇港校已成為見怪不怪的事。
尖子生頻繁出走,選擇港校為哪般
7月7日香港各高校內地招生錄取已結束,今年像楊倩這樣選擇港大的內地尖子生越來越多。據悉,今年香港大學共向內地招收了291名學生,其中內地省級高考頭名11人,市級“狀元”6人,相比2010年人數增加近一倍。11名省級狀元中除了3名來自北京外,其余的分別來自上海、廣東、湖南、云南、安徽、西藏等地。面對北京三名文科狀元放棄北大選港大,媒體劍鋒直指內地的教育體制,反思“內地高校虧欠了什么”、“內地狀元為何遠嫁港大”等問題,甚至有人批判“北大、清華遠遠比不上港大”。面對生源減少,港校在內地擴招,港校與內地在招生上競爭日益激烈。有評論認為,信息流通自由、學術自治和國際化標準管理是港校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吸引內地考生前往的亮點所在。
品學兼優(yōu)的俞世嘉2009年考入港大。當時,俞媽媽就認為香港大學的“辦學理念與國內大學不一樣”,尤其是“根據愛好兩年以后再選專業(yè)”的模式,以及“教授來自哈佛、耶魯,純英文教學”。
對于想出國深造的學生而言,香港更像一個中轉站和加油站。近幾年香港大學的畢業(yè)生中有不少同學被哈佛、劍橋等錄取。在不少渴望接軌國際先進教育,又對文化差異望而卻步的內地學生眼里,香港也是適宜的“緩沖帶”。
港校的高就業(yè)率也為赴港求學的學生打了一劑“強心針”。而對內地學生來說,“就業(yè)”還意味著可能獲得“永久居留權”。今年香港政府推出10招吸引非本地生到港升學,重點放寬他們在港就業(yè)和留港限制,非本地生可做暑期工,畢業(yè)后可無條件居港12個月,大學畢業(yè)如能找到適合的職位,便可申請延期居港。
選北大還是港大,贏家都是學生
面對近來尖子生頻繁出走,湖南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陽賢忠認為,高額獎學金對尖子生的吸引力大。比如,香港大學今年撥款900萬元設立入學獎學金,包含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費的全額獎學金高可達50萬港幣,另外香港大學還設有約1000項不同類別的獎學金、獎項供所有港大在校本科生申請。
“現在媒體上關于港校的報道很多,這一屆孩子上大學的選擇更廣泛了。”在清華讀書的長沙妹子梁爽說,“以前考生的目標只有清華、北大,現在大家視野開闊了,更愿意去國際化大都市和國外深造?!?BR> “學生選擇北大還是港大,就像選擇湖大和中南一樣,這太正常了?!遍L沙一示范性高中校長說,“這是學生的自由選擇?!蹦壳案坌Ec內地在招生上競爭日益激烈,這一發(fā)展趨勢將促使內地學生面對誘惑,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捌鋵嵈蟮摹A家’是學生,因為他們可以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培養(yǎng)模式。”
也有教育人士表示,隨著內地“尖子生”跟風遠嫁港校,關于內地大學教育制度的批判也越來越多,內地高校若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在教育觀念、招生制度、獎學金制度、教學和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不與時俱進,將繼續(xù)成為內地優(yōu)秀生源的候選而非首選。
學習生活模式都有差異 內地學子赴港求學易“高壓”
“如果沒有獎學金,讀港大三年起碼要48萬港幣,確實很難拿出?!眱鹊仄胀üば郊彝サ耐跸壬f。據悉,今年香港各大學如浸會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等,分別宣布增加了非本地生學費,平均一年已達10萬人民幣,連同生活費,4年在港的本科課程大概要50萬人民幣才夠“埋單”。
香港高校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聽來很具誘惑力,但其實很多在內地學習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容易在這種沒有約束力的學習環(huán)境中迷失自我?!皟鹊貙W生在港高校通常都容易處于一種高壓狀態(tài)”,這是很多內地學生留給香港本地學生和老師的印象。
當年曾轟動一時的“香港科大學子失蹤案”,就是內地生不適應香港學習生活的典型案例。
2007年9月開學這天,香港科技大學少了一名學生,就讀科大物理系二年級的內地尖子尹日強,在湖南老家?guī)е?萬元人民幣現金,與同校好友踏上歸港路,但在深圳火車站聲稱去購物后一去不返,如人間蒸發(fā)音信全無。針對“香港科大學子失蹤案”,長深港三地警方先后成立專案組,長沙、深圳、香港媒體的密切關注也引起了三地市民的強烈關注。他在暑假返鄉(xiāng)時就曾向親友透露,上年選修了過多科目,終因未能兼顧致成績退步,獎學金因而減少。沒能繼續(xù)獲得獎學金的尹日強,無奈之下,瞞著父母向學校申請了6萬元助學貸款,但在學習上依然頻受挫折。于是,在學習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尹日強選擇了“失蹤”這樣的逃避方式。
從尹日強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并非每個人都適合港校的教學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一般而言,報考香港高校的學生至少要符合以下幾點條件: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等。自己是否適合去香港上大學,這是每個學生都要在心里仔細掂量的。
今年長沙市文理科僅有的3個頭名中只有周俊龍選擇了北大,楊倩和何一帆都選擇了港大。而在北京三個文科狀元投奔“港大”后,本已保送北大化學系的理科狀元——人大附中梁思齊也放棄了北大,選擇香港科技大學。到如今,“狀元”放棄北大、清華選擇港校已成為見怪不怪的事。
尖子生頻繁出走,選擇港校為哪般
7月7日香港各高校內地招生錄取已結束,今年像楊倩這樣選擇港大的內地尖子生越來越多。據悉,今年香港大學共向內地招收了291名學生,其中內地省級高考頭名11人,市級“狀元”6人,相比2010年人數增加近一倍。11名省級狀元中除了3名來自北京外,其余的分別來自上海、廣東、湖南、云南、安徽、西藏等地。面對北京三名文科狀元放棄北大選港大,媒體劍鋒直指內地的教育體制,反思“內地高校虧欠了什么”、“內地狀元為何遠嫁港大”等問題,甚至有人批判“北大、清華遠遠比不上港大”。面對生源減少,港校在內地擴招,港校與內地在招生上競爭日益激烈。有評論認為,信息流通自由、學術自治和國際化標準管理是港校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吸引內地考生前往的亮點所在。
品學兼優(yōu)的俞世嘉2009年考入港大。當時,俞媽媽就認為香港大學的“辦學理念與國內大學不一樣”,尤其是“根據愛好兩年以后再選專業(yè)”的模式,以及“教授來自哈佛、耶魯,純英文教學”。
對于想出國深造的學生而言,香港更像一個中轉站和加油站。近幾年香港大學的畢業(yè)生中有不少同學被哈佛、劍橋等錄取。在不少渴望接軌國際先進教育,又對文化差異望而卻步的內地學生眼里,香港也是適宜的“緩沖帶”。
港校的高就業(yè)率也為赴港求學的學生打了一劑“強心針”。而對內地學生來說,“就業(yè)”還意味著可能獲得“永久居留權”。今年香港政府推出10招吸引非本地生到港升學,重點放寬他們在港就業(yè)和留港限制,非本地生可做暑期工,畢業(yè)后可無條件居港12個月,大學畢業(yè)如能找到適合的職位,便可申請延期居港。
選北大還是港大,贏家都是學生
面對近來尖子生頻繁出走,湖南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陽賢忠認為,高額獎學金對尖子生的吸引力大。比如,香港大學今年撥款900萬元設立入學獎學金,包含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費的全額獎學金高可達50萬港幣,另外香港大學還設有約1000項不同類別的獎學金、獎項供所有港大在校本科生申請。
“現在媒體上關于港校的報道很多,這一屆孩子上大學的選擇更廣泛了。”在清華讀書的長沙妹子梁爽說,“以前考生的目標只有清華、北大,現在大家視野開闊了,更愿意去國際化大都市和國外深造?!?BR> “學生選擇北大還是港大,就像選擇湖大和中南一樣,這太正常了?!遍L沙一示范性高中校長說,“這是學生的自由選擇?!蹦壳案坌Ec內地在招生上競爭日益激烈,這一發(fā)展趨勢將促使內地學生面對誘惑,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捌鋵嵈蟮摹A家’是學生,因為他們可以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培養(yǎng)模式。”
也有教育人士表示,隨著內地“尖子生”跟風遠嫁港校,關于內地大學教育制度的批判也越來越多,內地高校若看不到自己的短板,在教育觀念、招生制度、獎學金制度、教學和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不與時俱進,將繼續(xù)成為內地優(yōu)秀生源的候選而非首選。
學習生活模式都有差異 內地學子赴港求學易“高壓”
“如果沒有獎學金,讀港大三年起碼要48萬港幣,確實很難拿出?!眱鹊仄胀üば郊彝サ耐跸壬f。據悉,今年香港各大學如浸會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等,分別宣布增加了非本地生學費,平均一年已達10萬人民幣,連同生活費,4年在港的本科課程大概要50萬人民幣才夠“埋單”。
香港高校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聽來很具誘惑力,但其實很多在內地學習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容易在這種沒有約束力的學習環(huán)境中迷失自我?!皟鹊貙W生在港高校通常都容易處于一種高壓狀態(tài)”,這是很多內地學生留給香港本地學生和老師的印象。
當年曾轟動一時的“香港科大學子失蹤案”,就是內地生不適應香港學習生活的典型案例。
2007年9月開學這天,香港科技大學少了一名學生,就讀科大物理系二年級的內地尖子尹日強,在湖南老家?guī)е?萬元人民幣現金,與同校好友踏上歸港路,但在深圳火車站聲稱去購物后一去不返,如人間蒸發(fā)音信全無。針對“香港科大學子失蹤案”,長深港三地警方先后成立專案組,長沙、深圳、香港媒體的密切關注也引起了三地市民的強烈關注。他在暑假返鄉(xiāng)時就曾向親友透露,上年選修了過多科目,終因未能兼顧致成績退步,獎學金因而減少。沒能繼續(xù)獲得獎學金的尹日強,無奈之下,瞞著父母向學校申請了6萬元助學貸款,但在學習上依然頻受挫折。于是,在學習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尹日強選擇了“失蹤”這樣的逃避方式。
從尹日強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并非每個人都適合港校的教學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一般而言,報考香港高校的學生至少要符合以下幾點條件: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等。自己是否適合去香港上大學,這是每個學生都要在心里仔細掂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