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司法考試:刑法第三章第五節(jié)

字號:

一、犯罪主體概述
    一般來說,犯罪主體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實施犯罪并且承擔刑事責任的人。這兒所說的人,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犯罪主體這一概念事實上存在兩種含義:
    第一,是指已經(jīng)實施了刑法所規(guī)定的犯罪的行為人即犯罪人;
    第二,是指犯罪主體的條件,即具備何種條件才能成為犯罪主體,才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作為犯罪構(gòu)成的一個要件,所研究的是后者,即犯罪主體要件。犯罪主體要件由刑法明文規(guī)定。
    (1)刑法總則規(guī)定了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如刑法第17條對犯罪主體的年齡條件(刑事責任年齡)作了規(guī)定,第18條對辨認控制能力(刑事責任能力)作了規(guī)定;
    (2)刑法分則的部分條文規(guī)定了犯罪主體的特殊要件,如有的條文規(guī)定犯罪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的條文規(guī)定犯罪主體必須是現(xiàn)役軍人等。
    犯罪主體要件是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本身必須具備的條件,包含人的自然屬性(如年齡、性別等)與社會屬性(身份、單位的性質(zhì)等)的條件。根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犯罪主體分為兩類,即自然人犯罪主體與單位犯罪主體,因此,犯罪主體要件也相應地分為自然人犯罪主體要件與單位犯罪主體要件。
    (1)自然人犯罪主體。分為兩種情況:一般犯罪主體與特殊犯罪主體;
    (2)單位犯罪主體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無特別限定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與具有特定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
    本章僅論述自然人犯罪主體的條件,單位犯罪在第七章專門論述。
    二、自然人犯罪主體
    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但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為人具有這兩個條件外,還必須具有特殊身份。
    (一)刑事責任年齡
    1、概 念。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行為人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其實施的行為就不可能成立犯罪,故刑事責任年齡事實上是犯罪年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自然人犯罪主體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
    2、規(guī) 定。我國刑法基于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條件,依據(jù)我國的地理、氣候條件,根據(jù)國家對少年兒童的政策,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如下規(guī)定:
    (1)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不滿14周歲的人,一律不負刑事責任,即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gòu)成犯罪。刑法理論稱之為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或完全無刑事責任時期。
    (2)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即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刑法作出這樣的限定,除了考慮犯罪的嚴重性外,還要考慮犯罪的常發(fā)性。還有一些犯罪或許重于這里所列舉的犯罪,但由于處于這一年齡段的人不可能實施或很少實施,刑法未作規(guī)定。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胺腹室鈿⑷恕⒐室鈧χ氯酥貍蛘咚劳觥?,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后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對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人質(zhì)后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死亡的行為,依據(jù)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幼女,或者在拐賣婦女、兒童的過程中,強*婦女或者**幼女的,也應追究刑事責任。例如,15周歲的甲綁架他人后故意殺害他人的,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15周歲的乙在拐賣婦女的過程中強*婦女的,應以強*罪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fā)生性行為,情節(jié)輕微、未造成嚴重后果的,不認為是犯罪。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shù)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3)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已滿16周歲的人對一切犯罪承擔刑事責任,此即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
    (4)減輕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此即減輕刑事責任時期。
    除上述規(guī)定之外,刑法第17條第4款還規(guī)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
    【分析】
    結(jié)合本節(jié)論述,對下列哪些情形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A、15周歲的甲在聚眾斗毆中致人死亡
    B、15周歲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傷殘
    C、15周歲的丙販賣海洛因8000克
    D、15周歲的丁使用暴力**幼女
    【解析】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第292條第2款規(guī)定:“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也就是按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A項中,“15周歲的甲在聚眾斗毆中致人死亡”,已經(jīng)構(gòu)成故意殺人罪,因此,甲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刑法第238條規(guī)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jié)的,從重處罰。犯前歇罪,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也就是說,在非法拘禁過程中,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按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B項中,“15周歲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傷殘”,已構(gòu)成故意傷害罪,因此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C項中,“15周歲的丙販賣海洛因8000克”,丙顯然構(gòu)成販賣毒品罪,因此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D項中,根據(jù)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強*案件有關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與幼女發(fā)生性關系構(gòu)成犯罪的,以強*罪定罪處罰。 “15周歲的丁使用暴力**幼女”,應按照強*罪定罪處罰,因此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3、刑事責任年齡的認定
    刑法所規(guī)定的年齡是指實足年齡,而不是指虛歲。實足年齡以日計算,并且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行為人分別過了14周歲、16周歲、18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才是分別已滿14周歲、16周歲、18周歲。例如,行為人1980年1月1日出生,從1994年1月2日起,才算已滿14周歲。刑事責任年齡應當從出生之日計算至行為之日而不是結(jié)果發(fā)生之日。例如,行為人在實施殺人行為時不滿14周歲但死亡結(jié)果發(fā)生時已滿14周歲的,不能追究行為人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因為犯罪是行為,刑事責任能力是辨認與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既然刑事責任能力必須是“行為時”的辨認控制能力,那么,刑事責任年齡也必須是“行為時”的年齡;雖然行為與結(jié)果具有密切聯(lián)系,但行為不包含結(jié)果,結(jié)果也不包含行為。
    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年齡不明的,可以委托進行年齡鑒定或其他科學鑒定,經(jīng)審查,鑒定結(jié)論能夠準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的,可以作為判斷犯罪嫌疑人年齡的證據(jù)使用。如果鑒定結(jié)論不能準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而且鑒定結(jié)論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齡在刑法規(guī)定的應負刑事責任年齡上下的;應當依法慎重處理。
    關于跨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的犯罪,應當注意兩種情況:
    (1)行為人已滿16周歲后實施了某種犯罪,并且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也實施過相同的行為。至于應否一并追究刑事責任,則應具體分析。如果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所實施的是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的特定犯罪,則應一并追究刑事責任;否則,就只能追究已滿16周歲以后所犯之罪的刑事責任。
    (2)行為人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實施了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的特定犯罪,并在未滿14周歲時也實施過相同行為,對此不能一并追究刑事責任,只能追究已滿14周歲后實施的特定犯罪的刑事責任。
    【分析】
    甲15周歲,系我國某邊鎮(zhèn)中學生。甲和乙一起上學,在路上撿到一手提包。打開后,發(fā)現(xiàn)內(nèi)有1000元錢和4小袋白粉末。甲說:“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樣。我在電視上看過,這東西就是白粉,我們把它賣了,還能發(fā)一筆財?!倍怂鞂?袋白粉均分。甲先將一袋白粉賣與他人,后在學校組織去鄰國旅游時,攜帶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為:
    A、構(gòu)成走私毒品罪
    B、構(gòu)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構(gòu)成販賣毒品罪
    D、構(gòu)成走私、販賣毒品罪
    【解析】
    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對此,應認定甲構(gòu)成“販賣毒品罪”。而不構(gòu)成走私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或走私、販賣毒品罪之數(shù)罪。
    -
    (二)刑事責任能力
    1、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
    (1)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認識自己特定行為的性質(zhì)、結(jié)果與意義的能力;
    (2)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支配自己實施或者不實施特定行為的能力。
    (3)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密切聯(lián)系,辨認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辨認能力就談不上有控制能力??刂颇芰t反映辨認能力。有控制能力就表明行為人具有辨認能力。但在某些情況下,有辨認能力的人可能由于某種原因而喪失控制能力。所謂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是指同時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一種能力,則屬于沒有刑事責任能力。
    2、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通常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故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只是一種消極判斷。在判斷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對于無責任能力的判斷,應同時采用醫(yī)學標準與心理學標準。即首先判斷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斷是否因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前者由精神病醫(yī)學專家鑒定,后者由司法工作人員判斷。司法工作人員在判斷精神病人有無責任能力時,除了以精神病醫(yī)學專家的鑒定結(jié)論為基礎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審查精神病的種類以及程度輕重,因為精神病的種類與程度輕重對于判斷精神病人是否具有責任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在精神病人的左鄰右舍調(diào)查其言行與精神狀況。
    第三,要進一步判斷精神病人所實施的行為與其精神病之間有無直接聯(lián)系。
    (2)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間歇性精神病人實施行為的時候,如果精神正常,具有辨認控制能力,就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反之,如果實施行為的時候,精神不正常,不具有辨認控制能力,該行為便不成立犯罪,因而不負刑事責任。由此可見,間歇性精神病人的行為是否成立犯罪,應以其實施行為時是否具有責任能力為標準,而不是以偵查、起訴、審判時是否精神正常為標準。
    (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中華考試論壇
    (5)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三)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tài)。如男女性別、親屬關系、國家工作人員等。這些特殊身份不是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自然人主體必須具備的要件。特殊身份必須是行為人開始實施犯罪行為時就已經(jīng)具有的特殊資格或已經(jīng)形成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tài),因為實施犯罪才在犯罪活動或者犯罪組織中形成的特殊地位(如首要分子)不是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行為人在人身方面的特殊資格、地位或狀態(tài),并具有一定的持續(xù)性,因此,特定犯罪目的與動機等心理狀態(tài),不宜歸入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總是與一定的犯罪行為密切聯(lián)系的,與犯罪行為沒有聯(lián)系的資格等情況,不是特殊身份。例如,在叛逃罪中,國籍以及是否為國家工作人員與犯罪行為有密切聯(lián)系,屬于特殊身份,但在故意殺人罪中,國籍以及是否為國家工作人員與犯罪行為沒有密切聯(lián)系,因而不是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終身具有的身份,也可能是一定時期或臨時具有的身份,這取決于身份的類型與刑法的規(guī)定。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由于出生等事實關系所形成的身份,如男女、親屬關系;也可能是由于法律規(guī)定所形成的身份,如證人、依法被關押的罪犯;還可能是同時由于事實關系與法律規(guī)定所形成的身份,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yǎng)義務的人,一方面有基于親屬關系所形成的自然身份,另一方面也有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法定身份。
    根據(jù)我國刑法分則的規(guī)定,特殊身份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以特定公職為內(nèi)容的特殊身份,如國家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郵政工作人員、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等:
    (2)以特定職業(yè)為內(nèi)容的特殊身份,如航空人員、鐵路職工、醫(yī)務人員等;
    (3)以特定法律義務為內(nèi)容的特殊身份,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等;
    (4)以特定法律地位為內(nèi)容的特殊身份,如證人、鑒定人、記錄入、翻譯人等;
    (5)以持有特定物品為內(nèi)容的特殊身份,如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等;
    (6)以參與某種活動為內(nèi)容的特殊身份,如投標人、公司發(fā)起人等:
    (7)以患有特定疾病為內(nèi)容的特殊身份,如嚴重性病患者;
    (8)以居住地和特定組織成員為內(nèi)容的特殊身份,如境外的黑社會組織的人員等。
    作為犯罪主體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針對該犯罪的實行犯而言,至于教唆犯與幫助犯,則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例如,貪污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委托管理、經(jīng)營國有資產(chǎn)的人員,但這只是就實行犯而言,不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教唆或者幫助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犯貪污罪的,成立共犯。
    [附錄1]
    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
    就相對刑事責任問題給人民檢察院答復
    關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對于刑法第17條中規(guī)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后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對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已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人質(zhì)后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死亡的行為,依據(jù)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附錄2]
    最 高 人 民 法院
    關于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
    (1995)
    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犯有法定范圍內(nèi)的罪行,如果屬于被脅迫、誘騙參與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屬于犯罪預備、中止、未遂,情節(jié)一般的,可以免除處罰或者不認為是犯罪。有以下情形,可以不認為是犯罪:
    ①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使用語言威脅或者使用輕微暴力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shù)模?BR>    ②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盜竊財物,數(shù)額剛達到或者略過“數(shù)額巨大”標準,而其他情節(jié)輕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盜竊近親屬的財物,其親屬不要求對被告人定罪處罰的;
    ③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fā)生性行為,情節(jié)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具體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注意:①對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罪的未成年罪犯,除依法判處無期徒刑的以外,一般不附加判處剝奪政治權利刑。②不應單獨適用剝奪政治權利刑。③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在法定刑范圍內(nèi)判處相對較輕的刑種或者相對較短的刑期;依法減輕處罰,應當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處刑罰。
    適當放寬對未成年罪犯適用緩刑和作出免予刑事處分?!皩τ诒慌刑幘幸?、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犯罪后有悔罪表現(xiàn),家庭有監(jiān)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能夠落實,認為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適用緩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宜適用緩刑:慣犯、有前科或者被勞動教養(yǎng)二次以上的;共同犯罪中情節(jié)嚴重的主犯;犯罪后拒不認罪的。
    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較輕,悔罪表現(xiàn)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應適用刑法第32條的規(guī)定免予刑事處分:預備犯、中止犯、防衛(wèi)過當、避險過當、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以及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xiàn)的。對免予刑事處分的,可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jié)悔過、賠償?shù)狼浮①r償損失,或者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