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城市規(guī)劃師相關知識備考筆記(87)

字號:

(3)社會地區(qū)分析
    人類生態(tài)學在二戰(zhàn)以后最為重要的進展就是"社會地區(qū)分析"。社會地區(qū)分析是由謝 維基(E. Shevky)、威廉斯(M. Williams)和貝爾(Ov. Bell)在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的一種城市社會研究方法。該項研究與古典生態(tài)學不同的是,不再去建構城市空間結構的固定模型,而是試圖探尋城市社會變遷影響下的社會地域分化模式。社會地區(qū)分析用三個指標來表征城市社會地域的分化:社會階層(社會經濟地位)、城市化(家庭類型)和隔離(種族狀況)。這三個指標是針對美國城市(洛杉磯)的人口普查資料中與城市社會變遷相關的若干變量,通過因素分析的方法篩選歸納得出。通過使用這三個指標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美國城市人口的社會經濟地位空間分布呈扇形,家庭類型空間分布為同心圓, 而種族狀況空間分布為分散塊狀。
    社會地區(qū)分析的特點在于它不直接研究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間結構,而直接對社會結構與人口構成有關的各種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它比較適用于檢驗和建構關于社會人口性質與 地域分化模式之間關系的各種理論和假說。
    3.城市性狀態(tài)理論
    (1)城市性狀態(tài)( Urbanism)
    城市性狀態(tài)一詞是美國社會學家沃思(Louis Wi由) 1938年在《作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狀態(tài)》一文中提出的,是指"人類聚居在城市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沃思是芝加哥學派創(chuàng)始人帕克的學生,他潛心研究芝加哥學派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把歐洲古典城市思想與芝加哥學派的理論揉和在一起,第一次把它們綜合成嚴密的城市社會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芝加哥學派偏重描述性研究忽視理論研究的傾向,對 城市社會學理論發(fā)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根據(jù)沃斯的定義,城市是"大量異質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點"。沃斯認為:人口眾多、居住稠密和異質性是城市居民的三個基本特征,并由此決定了城市居民的其他社會心理特征及生活方式的特點。他從社會性、多樣性、流動性及異質性等方面分析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特征和人格模式,并提出了形成城市性狀態(tài)的三個重要變量:人口規(guī)模、人口密度和人口異質性。這三個變量的相互結合形成了城市性狀態(tài),產生了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由此沃斯對城市生活方式產生憂患,認為城市生活吞噬了傳統(tǒng)上有意義的價值觀,要通過城市規(guī)劃實施有力的社會控制,才能創(chuàng)造出人和環(huán)境協(xié)調的城市環(huán)境。
    (2)城市性狀態(tài)的主要特征
    城市性狀態(tài)的主要特征為:
    1)復雜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層和各種各樣的職業(yè)結構;
    2)有高度的社會流動性;
    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顯著的依賴性;
    4)人際接觸上有較強的匿名性;
    5)城市社會問題依賴正式的社會控制方式;
    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為呈現(xiàn)較大的差異,居民容忍意識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