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法律知識:行政救濟

字號:

(一)行政救濟的概念
    行政救濟是法律救濟的一種,是指國家通過解決行政爭議、制止、矯正違法或者不法的行政侵權行為,從而使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獲得補救的法律制度。
    (二)行政救濟的特征
    第一,行政救濟是以行政爭議的存在為前提。
    第二,行政救濟的產(chǎn)生是因為行政相對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了行政行為的侵害。
    第三,行政救濟只能依相對人的申請而進行,實行不告不理原則,行政相對人是救濟程序的發(fā)動者。
    第四,行政救濟的目的是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其目的和實質在于通過矯正違法或不當?shù)木唧w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受損害的合法權益進行補救,為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保護。
    (三)我國行政救濟的途徑。
    1.訴訟救濟。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依法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做出裁判的一種制度。
    2.訴訟外救濟。
    (1)行政監(jiān)察。是指國家行政監(jiān)察機關檢查、督促行政機關公務員遵守法紀、履行法定職責并實行懲戒的一種監(jiān)督制度。行政監(jiān)察法屬于行政法,但是不是我們考試的內(nèi)容。
    (2)行政復議。根據(jù)行政相對人的申請,由該行政主體的上級機關或者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查的一種制度。
    (3)行政申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的,不受管轄等級和期限的限制,向國家有關行政機關請求救濟的一種制度。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有管轄的限制,而行政申訴并沒有管轄的限制,只要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該機關就要注意相關問題。
    (4)立法救濟。是指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向各級權力機關或者通過人大代表向各級權力機關提出申訴,請求救濟的一種途徑。權力機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相對人提出立法救濟的時候,權力機關不僅審查具體行政行為,而且還對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jù),也就是抽象行政行為進行審查。
    在行政救濟中,行政訴訟的救濟效果最為明顯,其次是行政復議;對于行政申訴和立法救濟的效力比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要低,但是成本較低,便于行政相對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一節(jié)行政法概述中,重點要掌握行政行為,特別要注意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這種分類的標準;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要注意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行政機關、相對人、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要重點掌握聽證制度和說明理由制度及回避制度;在行政救濟中重點掌握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效力。
    在行政法概述部分重點要求掌握的是行政行為。行政行為分為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
    在我國,行政機關在管理經(jīng)濟和社會事物行使其職能時,通常有兩種手段:其一,通過設置某種行為實施的條件、程序來規(guī)范某一類行為,達到規(guī)范的目的(事前控制);其二,在某類行為、情況或者某類事實發(fā)生之后,通過某種救濟或者處罰等手段來達到規(guī)范和懲罰的目的(事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