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下午好!
由復旦大學中文系和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聯合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自籌備以來得到了海內外有關學者的熱情響應,共收到論文和提綱33篇,與會代表近百名。代表們提供的論文大多數都緊扣了會議的主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中國與西方”,其中既有對馬克思主義文論原典的文本解讀,也有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重要理論問題進行再闡釋,以及與相關理論的比較研究;既有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有關理論的梳理,也有對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問題的現狀分析、學理思考和經驗總結。四個時段的小組討論側重圍繞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現代性”、“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這三個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發(fā)言踴躍,觀點鮮明,也有不同意見的碰撞、爭鳴。兩次大會發(fā)言也很有質量,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盧卡奇當年的助手、匈牙利學派的赫勒女士的發(fā)言給與會者提供了她經過潛心研究的真知灼見。
各位代表,在中國老一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那里,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他們做學問的學術資源、生產資料,更是他們歷經人生坎坷、探求真理過程中樹立起來的政治信仰和理論經典,既是他們的世界觀,也是他們的方法論。應該承認,他們在長期的摸索和探尋中,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具有相當高的造詣,為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的中國化作出過杰出的貢獻。他們的理論遺產至今仍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朱光潛、蔣孔陽等先生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但是也應指出,由于長期的教條主義、實用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即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觀點,如異化、人道主義等等,在當代中國也常常被曲解或遮蔽,甚至被當作修正主義理論大加批判。在中國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似乎只有政治領導人、尤其是第一把手,才具有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特權,而學者只有解釋權。這種對政治話語霸權的迷信,至今尚未完全破除。在西方,一些后馬克思主義者,根據資本主義進一步高度發(fā)展的現實和矛盾,對馬克思主義中的一些范疇、觀點和原理作了重新發(fā)掘、闡釋和引申發(fā)揮,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雖然有時他們未必嚴格遵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意,但總是能在其系譜的邏輯構架上作出新的補充、修正或豐富,或與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等相結合,開辟著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在當代發(fā)展的新空間,使馬克思主義獲得新的生命。當代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的調節(jié)機制使列寧的預言被遠遠推遲,馬克思主義在西馬那里未必是一種*資本主義制度的法寶,但仍是許多西馬學者的一種真誠信仰,是他們用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銳利武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和批判性,在他們那里繼續(xù)得到了發(fā)揚,至少在這一點上,就值得國內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尊敬和學習。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是這次國際研討會的主要議題。這自然是個長期的任務,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要加速這樣的進程,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尋找至今仍然有效且富有生命力的范疇、概念、方法和原理,還應該對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有充分的了解和借鑒。與此同時,中國在社會轉型期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尤其在文藝實踐方面出現的新動向和新思潮,要有廣泛的了解和追蹤研究。本雅明對機械復制時代的文藝現象的研究,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至今對我們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今天中國當下所處的時代,還遠遠沒有達到后工業(yè)化社會和后現代的程度,他們的理論觀點并未過時,我們需要補上這一課。中國當代文論缺少有效性,就在于嚴重脫離社會現實和文藝實踐,因此既不能及時回答時代的課題,也提不出富有原創(chuàng)力的理論命題。而是無休止地轉運西方特定語境下的問題、理論和觀點,造成又的語境錯位,而與中國自身的實踐和命題又地擦肩而過。
中國目前還不是理論生產的大國,充其量只是理論制造業(yè)或來料加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代轉換,都是改變這種落后局面的途徑。更重要的,要有更多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而不是拾人牙慧的二手理論,才可能真正改變理論貧弱的尷尬局面。有位與會者說得好,我們不僅要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而且要直接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當然是比較遠大的志向,但并非癡心妄想。如果那一天在座中的某幾位學者實現了這個夢想,請記住今天這個日子,因為曾經有人在此預言過。
后,我代表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再次感謝大家的光臨,并宣布:“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中國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現在勝利閉幕!
下午好!
由復旦大學中文系和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聯合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自籌備以來得到了海內外有關學者的熱情響應,共收到論文和提綱33篇,與會代表近百名。代表們提供的論文大多數都緊扣了會議的主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中國與西方”,其中既有對馬克思主義文論原典的文本解讀,也有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重要理論問題進行再闡釋,以及與相關理論的比較研究;既有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有關理論的梳理,也有對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問題的現狀分析、學理思考和經驗總結。四個時段的小組討論側重圍繞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現代性”、“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這三個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發(fā)言踴躍,觀點鮮明,也有不同意見的碰撞、爭鳴。兩次大會發(fā)言也很有質量,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盧卡奇當年的助手、匈牙利學派的赫勒女士的發(fā)言給與會者提供了她經過潛心研究的真知灼見。
各位代表,在中國老一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那里,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他們做學問的學術資源、生產資料,更是他們歷經人生坎坷、探求真理過程中樹立起來的政治信仰和理論經典,既是他們的世界觀,也是他們的方法論。應該承認,他們在長期的摸索和探尋中,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具有相當高的造詣,為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的中國化作出過杰出的貢獻。他們的理論遺產至今仍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朱光潛、蔣孔陽等先生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但是也應指出,由于長期的教條主義、實用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即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觀點,如異化、人道主義等等,在當代中國也常常被曲解或遮蔽,甚至被當作修正主義理論大加批判。在中國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似乎只有政治領導人、尤其是第一把手,才具有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特權,而學者只有解釋權。這種對政治話語霸權的迷信,至今尚未完全破除。在西方,一些后馬克思主義者,根據資本主義進一步高度發(fā)展的現實和矛盾,對馬克思主義中的一些范疇、觀點和原理作了重新發(fā)掘、闡釋和引申發(fā)揮,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雖然有時他們未必嚴格遵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意,但總是能在其系譜的邏輯構架上作出新的補充、修正或豐富,或與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等相結合,開辟著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在當代發(fā)展的新空間,使馬克思主義獲得新的生命。當代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的調節(jié)機制使列寧的預言被遠遠推遲,馬克思主義在西馬那里未必是一種*資本主義制度的法寶,但仍是許多西馬學者的一種真誠信仰,是他們用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銳利武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和批判性,在他們那里繼續(xù)得到了發(fā)揚,至少在這一點上,就值得國內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尊敬和學習。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是這次國際研討會的主要議題。這自然是個長期的任務,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要加速這樣的進程,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尋找至今仍然有效且富有生命力的范疇、概念、方法和原理,還應該對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有充分的了解和借鑒。與此同時,中國在社會轉型期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尤其在文藝實踐方面出現的新動向和新思潮,要有廣泛的了解和追蹤研究。本雅明對機械復制時代的文藝現象的研究,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至今對我們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今天中國當下所處的時代,還遠遠沒有達到后工業(yè)化社會和后現代的程度,他們的理論觀點并未過時,我們需要補上這一課。中國當代文論缺少有效性,就在于嚴重脫離社會現實和文藝實踐,因此既不能及時回答時代的課題,也提不出富有原創(chuàng)力的理論命題。而是無休止地轉運西方特定語境下的問題、理論和觀點,造成又的語境錯位,而與中國自身的實踐和命題又地擦肩而過。
中國目前還不是理論生產的大國,充其量只是理論制造業(yè)或來料加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代轉換,都是改變這種落后局面的途徑。更重要的,要有更多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而不是拾人牙慧的二手理論,才可能真正改變理論貧弱的尷尬局面。有位與會者說得好,我們不僅要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而且要直接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當然是比較遠大的志向,但并非癡心妄想。如果那一天在座中的某幾位學者實現了這個夢想,請記住今天這個日子,因為曾經有人在此預言過。
后,我代表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再次感謝大家的光臨,并宣布:“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中國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現在勝利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