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法規(guī)范調整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它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chǎn)關系。生活事實層面的社會關系經(jīng)由民法規(guī)范調整后,被賦予權利義務內容,就此轉化為法律關系。所以,民事法律關系的形成,是民法使社會關系秩序化的實現(xiàn)過程。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征
民事法律關系有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的特征有:
1、主體的私人性。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它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和法人,也即社會普通成員。這個私人性之“私”,是相對于公法主體而言,這與公有制、私有制無關。即使政府、法院等公權力機關參與到民事法律關系中,也只能以法人的身份參與,不得以公權謀私利。
2、內容為私權利和私義務。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具體來說是人身和財產(chǎn)權利義務關系。自然人享受權利,則承擔相應義務,權利通常可以放棄,但義務不得違反,不履行義務,則要承擔民事責任。
3、產(chǎn)生的自治性。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民事法律關系是由當事人根據(jù)其意思自主設定的,法律只對意思表示規(guī)定嚴格的條件,例如合同、遺囑等,當事人只要遵循該條件,即可設定民事法律關系,并且受到法律的承認。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簡稱民事主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參與者、當事人。民事法律關系在什么人之間發(fā)生,誰是權利義務的承受者,都涉及民事主體問題。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還取決于能力,民法將此能力分解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1)民事權利能力——是能夠參加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2)民事行為能力——是通過自己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民法承認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1)自然人——是因出生而獲得生命的人類個體,是與法人相對應的概念;
(2)法人——是法律擬制的“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國家有時也直接參與民事活動,但基于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國家出現(xiàn)在民事活動中時,其身份只是公法人。另外,在一些特定的法律關系中,其主體也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社會組織。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即民事主體得以結成相互關系的利益對象??腕w是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之所依,是主體交往的基石和利益所在。故沒有客體,便無從發(fā)生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依利益的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物、行為、智力成果三類。
1、物。物——是能滿足人的需要,能夠被人支配或控制的物質實體或自然力。民法上的物雖具有物理屬性,但與物理學意義上的物不同,要求有可支配性、存在性和效用性。物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shù)民事法律關系與物有密切聯(lián)系,有的以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擔保物權等,有的雖以行為為客體,但仍以物為利益體現(xiàn),如交付物的買賣合同。
2、行為(給付)。作為客體的行為——特指能滿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通常也稱給付。行為主要是債這一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因為債權是請求權,債權人只能就自己的利益請求債務人為給付,如交付物、完成工作,而不能對債務人的物或其他財產(chǎn)直接加以支配。
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人腦力勞動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知識產(chǎn)權的客體,包括文學、藝術、科技作品、發(fā)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以及商標等。知識產(chǎn)權保護的不是智力成果的載體,而是載體上的信息,載體本身屬物權保護對象。
(三)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民事主體之間基于客體所形成的具體聯(lián)系,即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法規(guī)范調整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它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chǎn)關系。生活事實層面的社會關系經(jīng)由民法規(guī)范調整后,被賦予權利義務內容,就此轉化為法律關系。所以,民事法律關系的形成,是民法使社會關系秩序化的實現(xiàn)過程。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征
民事法律關系有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的特征有:
1、主體的私人性。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它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和法人,也即社會普通成員。這個私人性之“私”,是相對于公法主體而言,這與公有制、私有制無關。即使政府、法院等公權力機關參與到民事法律關系中,也只能以法人的身份參與,不得以公權謀私利。
2、內容為私權利和私義務。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具體來說是人身和財產(chǎn)權利義務關系。自然人享受權利,則承擔相應義務,權利通常可以放棄,但義務不得違反,不履行義務,則要承擔民事責任。
3、產(chǎn)生的自治性。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民事法律關系是由當事人根據(jù)其意思自主設定的,法律只對意思表示規(guī)定嚴格的條件,例如合同、遺囑等,當事人只要遵循該條件,即可設定民事法律關系,并且受到法律的承認。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簡稱民事主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參與者、當事人。民事法律關系在什么人之間發(fā)生,誰是權利義務的承受者,都涉及民事主體問題。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還取決于能力,民法將此能力分解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1)民事權利能力——是能夠參加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2)民事行為能力——是通過自己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民法承認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1)自然人——是因出生而獲得生命的人類個體,是與法人相對應的概念;
(2)法人——是法律擬制的“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國家有時也直接參與民事活動,但基于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國家出現(xiàn)在民事活動中時,其身份只是公法人。另外,在一些特定的法律關系中,其主體也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社會組織。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即民事主體得以結成相互關系的利益對象??腕w是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之所依,是主體交往的基石和利益所在。故沒有客體,便無從發(fā)生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依利益的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物、行為、智力成果三類。
1、物。物——是能滿足人的需要,能夠被人支配或控制的物質實體或自然力。民法上的物雖具有物理屬性,但與物理學意義上的物不同,要求有可支配性、存在性和效用性。物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shù)民事法律關系與物有密切聯(lián)系,有的以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擔保物權等,有的雖以行為為客體,但仍以物為利益體現(xiàn),如交付物的買賣合同。
2、行為(給付)。作為客體的行為——特指能滿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通常也稱給付。行為主要是債這一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因為債權是請求權,債權人只能就自己的利益請求債務人為給付,如交付物、完成工作,而不能對債務人的物或其他財產(chǎn)直接加以支配。
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人腦力勞動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知識產(chǎn)權的客體,包括文學、藝術、科技作品、發(fā)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以及商標等。知識產(chǎn)權保護的不是智力成果的載體,而是載體上的信息,載體本身屬物權保護對象。
(三)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民事主體之間基于客體所形成的具體聯(lián)系,即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