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射頻消融治療小兒快速心律失常的護理經(jīng)驗。方法通過對124例需要行射頻消融治療的患兒進行臨床觀察和護理。結果124例患兒中,室上速復發(fā)2例.室速復發(fā)2例,經(jīng)第2次消融獲得成功。房速、室速未能成功各1例,術后經(jīng)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發(fā)作明顯減少.其余118例均獲成功。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術前積極宣傳射頻消融知識。做好心理指導,以及充分的術前準備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術后加強觀察和護理可有效減少各種并發(fā)癥,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射頻消融 小兒 快速心律失常 護理
射頻消融術因創(chuàng)傷小、安全、成功率高已成為治療頑固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患兒欠合作,以及心臟小、壁薄、血管細、手術操作難度高、風險大,易發(fā)生并發(fā)癥,詳細而周密的護理至關重要。我院1994年12月~2007年12月共施行該術124例,該手術針對患兒的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24例,男81例,女43例,年齡1.5~14歲,平均年齡12.4±7.3歲。其中室上性心動過速97例,右房房速5例,室性心動過速22例,均有反復發(fā)作,使用控制心律失常藥物效果不佳。
1.2手術方法患兒平臥于導管床上,根據(jù)年齡大小、合作程度予基礎麻醉和/或局麻下經(jīng)皮穿刺右股靜脈,左鎖骨下靜脈成功。在X線透視下,置入標測導管,常規(guī)行電生理檢查,判斷心動過速發(fā)生機制,穿刺動脈或靜脈,選擇合適的消融電極,予一定功率射頻消融,至心動過速消失,反復刺激無誘發(fā),射頻消融成功。術后拔管加壓止血,無菌包扎,送回病房。
1.3結果124例患兒中,室上速復發(fā)2例,室速復發(fā)2例,經(jīng)第2次消融獲得成功。房速、室速未能成功各1例,術后經(jīng)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發(fā)作明顯減少,其余118例射頻消融均獲成功。未發(fā)生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氣胸、心包填塞等嚴重并發(fā)癥。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手術是一項創(chuàng)傷性的治療方法,患兒家長擔心手術的安全性。應與患者家屬充分交流,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有關消融治療的知識,告訴他們安全措施及成功的病例,解除其憂慮心理,同時講述術后肢體制動、臥床時間、飲食、排便、傷口觀察等護理上的注意事項。讓他們充分的了解從而獲得積極的配合。對患兒則采取多摟抱、撫摸等,用兒童能理解、接受的語言進行交談,消除陌生與恐懼。
2.2術前準備協(xié)助做好各項檢查,如X線胸片、心電圖、血尿大便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術前3 d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需基礎麻醉者術前禁飲食6 h以上,術前30 min對情緒煩躁、哭鬧不止的兒童肌肉注射安定5~10 mg,以穩(wěn)定情緒。選左下肢或頭皮靜脈用24 G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備用。
3術后護理
3.1基礎麻醉后護理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床邊常規(guī)備吸痰器,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維持血氧飽和度在0.95以上,麻醉蘇醒期出現(xiàn)躁動、適當約束四肢以防發(fā)生意外,必要時設專人守護。
3.2生命體征的觀察予心電監(jiān)護,嚴密觀察心率、心律、血壓、呼吸的變化,并做詳細記錄。如出現(xiàn)血壓下降原因可能是鎮(zhèn)靜藥的作用或低血容量,但也可能發(fā)生心包填塞征象。如出現(xiàn)呼吸困難,應注意有否發(fā)生氣胸。每天應測體溫4次,如出現(xiàn)發(fā)熱應觀察是否穿刺傷口感染和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應立即報告醫(yī)生處理。
3.3穿刺部位的觀察和護理傷口出血是射頻消融術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兒童血管管徑小,導管對血管的損傷相對較大,加上術中肝素化,容易造成傷口出血心。傷口采用“8”字交叉包扎止血,因其具有按壓充分均勻、不松脫,有利于增強傷口處血小板凝集;以及嚴格術側肢體制動,保持伸直位。(經(jīng)股靜脈穿刺制動12 h,經(jīng)股動脈穿刺制動24 h)。由于患兒自我約束能力差,不合作等特點,要求患兒絕對臥床12~24 h非常困難,本組有2例發(fā)生局部血腫,14 d后自行吸收。
3.4肢端血運的觀察和護理由于患兒血管細,易受激惹產(chǎn)生痙攣,導致術后血運不暢,血栓形成。應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肢端皮膚顏色、溫度、有無腫脹及靜脈回流障礙。術后常規(guī)應用西洛他唑(培達)口服25~50 mg l~2次、活血化瘀藥物靜滴、術側肢體制動期間予肢體按摩。制動解除應下床活動.可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使用西洛他唑抗凝期間應注意觀察大便、尿液顏色,皮膚黏膜、牙齦有無出血傾向。本組無一例血栓形成。
3.5飲食與大小便護理因系基礎麻醉。原則上清醒后1~2 h開始飲水,進食,其順序為少量開水一少量流質(zhì)一半流質(zhì)一普食,循序漸進。飲食種類以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食物為主,鼓勵多吃新鮮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因患兒需臥床制動,大小便管理較為困難,應使用嬰幼兒尿不濕,并于便后及時更換及清潔局部皮膚,對男患兒有時也可采用保鮮袋接尿,傷口紗布上覆蓋衛(wèi)生護墊,避免患兒在排尿時不慎浸濕紗布,引起感染。由于措施得當,本組無一例引起傷口感染。
3.6出院指導術后遵醫(yī)囑口服抗凝劑3個月,適當活動,注意飲食營養(yǎng),保持心情愉快。術后半年復查,無異常即可正常生活。如出現(xiàn)胸悶、心悸等癥狀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李忠誠,王玉堂,李王光.導管消融治療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吳學勤.薛玉生,湯雁玲.等.小兒射頻消融治療的嗣術期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11):58—59
[關鍵詞]射頻消融 小兒 快速心律失常 護理
射頻消融術因創(chuàng)傷小、安全、成功率高已成為治療頑固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患兒欠合作,以及心臟小、壁薄、血管細、手術操作難度高、風險大,易發(fā)生并發(fā)癥,詳細而周密的護理至關重要。我院1994年12月~2007年12月共施行該術124例,該手術針對患兒的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24例,男81例,女43例,年齡1.5~14歲,平均年齡12.4±7.3歲。其中室上性心動過速97例,右房房速5例,室性心動過速22例,均有反復發(fā)作,使用控制心律失常藥物效果不佳。
1.2手術方法患兒平臥于導管床上,根據(jù)年齡大小、合作程度予基礎麻醉和/或局麻下經(jīng)皮穿刺右股靜脈,左鎖骨下靜脈成功。在X線透視下,置入標測導管,常規(guī)行電生理檢查,判斷心動過速發(fā)生機制,穿刺動脈或靜脈,選擇合適的消融電極,予一定功率射頻消融,至心動過速消失,反復刺激無誘發(fā),射頻消融成功。術后拔管加壓止血,無菌包扎,送回病房。
1.3結果124例患兒中,室上速復發(fā)2例,室速復發(fā)2例,經(jīng)第2次消融獲得成功。房速、室速未能成功各1例,術后經(jīng)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發(fā)作明顯減少,其余118例射頻消融均獲成功。未發(fā)生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氣胸、心包填塞等嚴重并發(fā)癥。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手術是一項創(chuàng)傷性的治療方法,患兒家長擔心手術的安全性。應與患者家屬充分交流,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有關消融治療的知識,告訴他們安全措施及成功的病例,解除其憂慮心理,同時講述術后肢體制動、臥床時間、飲食、排便、傷口觀察等護理上的注意事項。讓他們充分的了解從而獲得積極的配合。對患兒則采取多摟抱、撫摸等,用兒童能理解、接受的語言進行交談,消除陌生與恐懼。
2.2術前準備協(xié)助做好各項檢查,如X線胸片、心電圖、血尿大便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術前3 d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需基礎麻醉者術前禁飲食6 h以上,術前30 min對情緒煩躁、哭鬧不止的兒童肌肉注射安定5~10 mg,以穩(wěn)定情緒。選左下肢或頭皮靜脈用24 G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備用。
3術后護理
3.1基礎麻醉后護理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床邊常規(guī)備吸痰器,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維持血氧飽和度在0.95以上,麻醉蘇醒期出現(xiàn)躁動、適當約束四肢以防發(fā)生意外,必要時設專人守護。
3.2生命體征的觀察予心電監(jiān)護,嚴密觀察心率、心律、血壓、呼吸的變化,并做詳細記錄。如出現(xiàn)血壓下降原因可能是鎮(zhèn)靜藥的作用或低血容量,但也可能發(fā)生心包填塞征象。如出現(xiàn)呼吸困難,應注意有否發(fā)生氣胸。每天應測體溫4次,如出現(xiàn)發(fā)熱應觀察是否穿刺傷口感染和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應立即報告醫(yī)生處理。
3.3穿刺部位的觀察和護理傷口出血是射頻消融術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兒童血管管徑小,導管對血管的損傷相對較大,加上術中肝素化,容易造成傷口出血心。傷口采用“8”字交叉包扎止血,因其具有按壓充分均勻、不松脫,有利于增強傷口處血小板凝集;以及嚴格術側肢體制動,保持伸直位。(經(jīng)股靜脈穿刺制動12 h,經(jīng)股動脈穿刺制動24 h)。由于患兒自我約束能力差,不合作等特點,要求患兒絕對臥床12~24 h非常困難,本組有2例發(fā)生局部血腫,14 d后自行吸收。
3.4肢端血運的觀察和護理由于患兒血管細,易受激惹產(chǎn)生痙攣,導致術后血運不暢,血栓形成。應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肢端皮膚顏色、溫度、有無腫脹及靜脈回流障礙。術后常規(guī)應用西洛他唑(培達)口服25~50 mg l~2次、活血化瘀藥物靜滴、術側肢體制動期間予肢體按摩。制動解除應下床活動.可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使用西洛他唑抗凝期間應注意觀察大便、尿液顏色,皮膚黏膜、牙齦有無出血傾向。本組無一例血栓形成。
3.5飲食與大小便護理因系基礎麻醉。原則上清醒后1~2 h開始飲水,進食,其順序為少量開水一少量流質(zhì)一半流質(zhì)一普食,循序漸進。飲食種類以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食物為主,鼓勵多吃新鮮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因患兒需臥床制動,大小便管理較為困難,應使用嬰幼兒尿不濕,并于便后及時更換及清潔局部皮膚,對男患兒有時也可采用保鮮袋接尿,傷口紗布上覆蓋衛(wèi)生護墊,避免患兒在排尿時不慎浸濕紗布,引起感染。由于措施得當,本組無一例引起傷口感染。
3.6出院指導術后遵醫(yī)囑口服抗凝劑3個月,適當活動,注意飲食營養(yǎng),保持心情愉快。術后半年復查,無異常即可正常生活。如出現(xiàn)胸悶、心悸等癥狀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李忠誠,王玉堂,李王光.導管消融治療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吳學勤.薛玉生,湯雁玲.等.小兒射頻消融治療的嗣術期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