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姜
【來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味辛發(fā)散,微溫散寒。入肺經,散風寒而發(fā)汗解表,溫肺寒而化痰止咳,為治風寒感冒與咳嗽所常用。入脾經善溫中止嘔,素有“嘔家圣藥”之稱,并兼解魚蟹毒。
【功效】 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
②胃寒嘔吐。
③風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魚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用量用法】 3~9g。煎服或搗汁沖服。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故陰虛內熱及熱盛者忌用。
荊 芥
【來源】 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干燥地上部分?;ㄋ朊G芥穗。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肝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香,微溫不烈,藥力平和,功在肺肝。生用長于發(fā)散,善散風發(fā)表、透疹止癢,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治表證及疹癢無論風寒風熱皆可。炒炭性變收斂,善止血,治各種出血可選。
【功效】 祛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風熱表證。
②麻疹透發(fā)不暢,風疹瘙癢。
③瘡瘍初起有表證者。
④(荊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證。
【用量用法】 3~9g。不宜久煎。芥穗力較強。止血須炒炭。
防 風
【來源】 傘形科植物防風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微溫,甘緩不峻,既走膀胱,又入肝脾,功善祛風勝濕而發(fā)表、止痛、止癢、解痙,為治風通用藥,無論外風內風或兼否寒熱皆可投用。
【功效】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風熱表證,表證夾濕。
②風寒濕痹,風濕疹癢。
③破傷風,小兒驚風。
【用量用法】 3~9g。入煎劑、酒劑或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味辛微溫,傷陰血而助火,故血虛發(fā)痙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羌 活
【來源】 傘形科植物羌活等的干燥根莖及根。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溫苦燥,升浮發(fā)散,主歸膀胱,兼歸腎,藥力較強。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jié)止痛,尤善治太陽頭痛及上半身風濕痹痛。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表證夾濕,風寒頭痛。
②風寒濕痹。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脾胃虛弱者不宜服;又辛溫燥烈,傷陰耗血,故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細辛
【來源】 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或華細辛等的干燥全草。
【性味歸經】 辛,溫。有小毒。歸心、肺、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溫走竄,芳香氣濃,入心、肺、腎經。既善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為治感受風寒、風濕之多種痛證及鼻淵鼻塞頭痛之良藥;又能溫散肺寒、化痰飲,為治寒飲伏肺之要藥。
【功效】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尤宜鼻塞、頭痛、肢體疼痛較甚者),陽虛外感。
②鼻淵頭痛。
③頭風頭痛,牙痛,風寒濕痹痛。
④寒飲咳喘。
【配伍】 細辛配干姜、五味子:細辛辛溫,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干姜辛熱,溫中散寒,溫肺化飲;五味子酸溫,斂肺氣,滋腎陰。三藥相合,溫燥中有斂潤,既善溫肺化飲,又不耗氣傷陰,治寒飲喘咳日久者效佳。
【用量用法】 1~3g。外用適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散,故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或肺熱咳嗽者忌用。又有小毒,故用量不宜過大,尤其是研末服更須謹慎。反藜蘆。
【藥理】 本品有解熱、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炎、抑菌、抗組織胺、抗變態(tài)反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等作用。
白芷
【來源】 傘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溫燥散,芳香走竄,善除肺胃經之邪。外散風寒而解表,上通鼻竅而止痛。入陽明能燥濕散寒而止帶,走肌膚能消腫排膿止癢而療瘡疹。最善治陽明頭痛。
【功效】 散風解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止癢。
【主治病證】
①外感風寒或表證夾濕兼見頭痛鼻塞者。
②陽明頭痛,眉棱骨痛,鼻淵頭痛,牙痛。
③風寒濕痹,寒濕帶下。
④瘡瘍腫毒。
⑤風濕疹癢。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故陰虛血熱者忌服。
香 薷
【來源】 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辛,溫。歸肺胃經。
【性能特點】 既能發(fā)汗解表,又能化濕和中而解暑,還能開宣肺氣而利水消腫,功似麻黃,藥力亦強,治陰寒閉暑及風水水腫最宜,素有“夏月麻黃”之稱。
【功效】 發(fā)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
【主治病證】
①夏季乘涼飲冷、陽氣被陰邪所遏之陰暑證。
②水腫,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3~9g。利水退腫須濃煎。
【使用注意】 本品發(fā)汗力較強,故表虛有汗者忌用。
藁 本
【來源】 傘形科植物藁本、遼藁本的干燥根莖及根。
【性味】 辛,溫。歸膀胱、肝經。
【性能特點】既能發(fā)表散寒,治風寒表證與表證夾濕;又能祛風勝濕、通痹止痛,治風寒濕痹與頭風頭痛。功似羌活,尤宜巔頂頭痛。
【功效】 發(fā)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表證夾濕,巔頂頭痛。
②風寒濕痹。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發(fā)散,故血虛頭痛及熱證忌用。
蒼耳子
【來源】 菊科植物蒼耳的干燥果實。
【性味】 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
【功效】 散風寒,通鼻竅,除濕止痛,止癢。
【主治病證】
①鼻淵頭痛,風寒頭痛,表證夾濕。
②風濕痹痛,風濕疹癢,疥癬。
【用量用法】 3~9g。煎服,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有毒,過量服用易致中毒,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故用量不宜過大,血虛頭痛者不宜服。
辛 夷
【來源】 木蘭科植物望春花或武當玉蘭的干燥花蕾。
【性味】 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 散風寒,通鼻竅。
【主治病證】 鼻淵頭痛,風寒頭痛鼻塞。
【用量用法】 3~9g。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內服宜用紗布包煎。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香燥,故陰虛火旺者忌服。
【辛溫解表藥小結】
1、麻黃、桂枝:均性溫而能發(fā)散風寒,治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證。
不同1:麻黃發(fā)汗力強,惟以風寒表實無汗為用;桂枝發(fā)汗力弱,又能助陽,風寒表實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寒血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冷痛,陽虛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紫蘇、生姜、荊芥、防風: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
不同1:紫蘇性溫,發(fā)汗力強,又兼理氣,風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姜性溫,發(fā)汗力弱,風寒感冒輕者多用;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又治風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防風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發(fā)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不同2:紫蘇又能理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胸悶不舒、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生姜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防風又能勝濕止痛,治風寒濕痹、頭風頭痛;祛風解痙,治破傷風、小兒驚風。
3、羌活、藁本:均能發(fā)散太陽經之風寒濕、勝濕止痛,治風寒感冒、表證夾濕、風寒濕痹及頭風頭痛等。
不同1:羌活主散太陽經風寒濕,善治太陽頭項強痛、上半身風寒濕痹特別是肩背肢節(jié)痛;藁本雖也主散太陽經風寒濕,但又兼歸肝經而直上巔頂,善治巔頂頭痛,兼治寒滯肝脈之脘腹痛等。
4、細辛、白芷、辛夷、蒼耳子:共性辛溫發(fā)散、宣痛鼻竅,均善散風寒、通鼻竅、止疼痛,為治風寒感冒或鼻淵之鼻塞頭痛之要藥。
不同1:細辛入肺腎經,芳香氣烈,散寒止痛力強,鼻塞頭痛重癥每用,又兼治陽虛外感、風寒濕痹痛、頭風頭痛、牙痛;還能溫肺化飲,治寒飲咳喘等。白芷主入陽明胃經,芳香味濃,藥力較強,又兼治眉棱骨痛、牙痛;還能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止癢,治風寒濕痹痛、寒濕帶下、瘡瘍腫毒及風濕疹癢。辛夷主入肺經,芳香而力稍弱,專治風寒頭痛鼻塞。蒼耳子則有小毒,主入肺經,又能除濕、止癢,治表證夾濕、風寒濕痹、風濕疹癢及疥癬等。
5、香薷、麻黃,相同點:均能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
不同點1:香薷微溫,兼化濕和中而祛暑,習稱“夏月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fā)熱無汗及腹痛吐瀉;麻黃性溫,發(fā)汗力強,善治風寒表實無汗。
不同點2: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來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味辛發(fā)散,微溫散寒。入肺經,散風寒而發(fā)汗解表,溫肺寒而化痰止咳,為治風寒感冒與咳嗽所常用。入脾經善溫中止嘔,素有“嘔家圣藥”之稱,并兼解魚蟹毒。
【功效】 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
②胃寒嘔吐。
③風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魚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用量用法】 3~9g。煎服或搗汁沖服。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故陰虛內熱及熱盛者忌用。
荊 芥
【來源】 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干燥地上部分?;ㄋ朊G芥穗。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肝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香,微溫不烈,藥力平和,功在肺肝。生用長于發(fā)散,善散風發(fā)表、透疹止癢,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治表證及疹癢無論風寒風熱皆可。炒炭性變收斂,善止血,治各種出血可選。
【功效】 祛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風熱表證。
②麻疹透發(fā)不暢,風疹瘙癢。
③瘡瘍初起有表證者。
④(荊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證。
【用量用法】 3~9g。不宜久煎。芥穗力較強。止血須炒炭。
防 風
【來源】 傘形科植物防風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散微溫,甘緩不峻,既走膀胱,又入肝脾,功善祛風勝濕而發(fā)表、止痛、止癢、解痙,為治風通用藥,無論外風內風或兼否寒熱皆可投用。
【功效】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風熱表證,表證夾濕。
②風寒濕痹,風濕疹癢。
③破傷風,小兒驚風。
【用量用法】 3~9g。入煎劑、酒劑或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味辛微溫,傷陰血而助火,故血虛發(fā)痙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羌 活
【來源】 傘形科植物羌活等的干燥根莖及根。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溫苦燥,升浮發(fā)散,主歸膀胱,兼歸腎,藥力較強。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jié)止痛,尤善治太陽頭痛及上半身風濕痹痛。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表證夾濕,風寒頭痛。
②風寒濕痹。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脾胃虛弱者不宜服;又辛溫燥烈,傷陰耗血,故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細辛
【來源】 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或華細辛等的干燥全草。
【性味歸經】 辛,溫。有小毒。歸心、肺、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溫走竄,芳香氣濃,入心、肺、腎經。既善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為治感受風寒、風濕之多種痛證及鼻淵鼻塞頭痛之良藥;又能溫散肺寒、化痰飲,為治寒飲伏肺之要藥。
【功效】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尤宜鼻塞、頭痛、肢體疼痛較甚者),陽虛外感。
②鼻淵頭痛。
③頭風頭痛,牙痛,風寒濕痹痛。
④寒飲咳喘。
【配伍】 細辛配干姜、五味子:細辛辛溫,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干姜辛熱,溫中散寒,溫肺化飲;五味子酸溫,斂肺氣,滋腎陰。三藥相合,溫燥中有斂潤,既善溫肺化飲,又不耗氣傷陰,治寒飲喘咳日久者效佳。
【用量用法】 1~3g。外用適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散,故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或肺熱咳嗽者忌用。又有小毒,故用量不宜過大,尤其是研末服更須謹慎。反藜蘆。
【藥理】 本品有解熱、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炎、抑菌、抗組織胺、抗變態(tài)反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等作用。
白芷
【來源】 傘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干燥根。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溫燥散,芳香走竄,善除肺胃經之邪。外散風寒而解表,上通鼻竅而止痛。入陽明能燥濕散寒而止帶,走肌膚能消腫排膿止癢而療瘡疹。最善治陽明頭痛。
【功效】 散風解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止癢。
【主治病證】
①外感風寒或表證夾濕兼見頭痛鼻塞者。
②陽明頭痛,眉棱骨痛,鼻淵頭痛,牙痛。
③風寒濕痹,寒濕帶下。
④瘡瘍腫毒。
⑤風濕疹癢。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故陰虛血熱者忌服。
香 薷
【來源】 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 辛,溫。歸肺胃經。
【性能特點】 既能發(fā)汗解表,又能化濕和中而解暑,還能開宣肺氣而利水消腫,功似麻黃,藥力亦強,治陰寒閉暑及風水水腫最宜,素有“夏月麻黃”之稱。
【功效】 發(fā)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
【主治病證】
①夏季乘涼飲冷、陽氣被陰邪所遏之陰暑證。
②水腫,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3~9g。利水退腫須濃煎。
【使用注意】 本品發(fā)汗力較強,故表虛有汗者忌用。
藁 本
【來源】 傘形科植物藁本、遼藁本的干燥根莖及根。
【性味】 辛,溫。歸膀胱、肝經。
【性能特點】既能發(fā)表散寒,治風寒表證與表證夾濕;又能祛風勝濕、通痹止痛,治風寒濕痹與頭風頭痛。功似羌活,尤宜巔頂頭痛。
【功效】 發(fā)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病證】
①風寒表證,表證夾濕,巔頂頭痛。
②風寒濕痹。
【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發(fā)散,故血虛頭痛及熱證忌用。
蒼耳子
【來源】 菊科植物蒼耳的干燥果實。
【性味】 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
【功效】 散風寒,通鼻竅,除濕止痛,止癢。
【主治病證】
①鼻淵頭痛,風寒頭痛,表證夾濕。
②風濕痹痛,風濕疹癢,疥癬。
【用量用法】 3~9g。煎服,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有毒,過量服用易致中毒,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故用量不宜過大,血虛頭痛者不宜服。
辛 夷
【來源】 木蘭科植物望春花或武當玉蘭的干燥花蕾。
【性味】 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 散風寒,通鼻竅。
【主治病證】 鼻淵頭痛,風寒頭痛鼻塞。
【用量用法】 3~9g。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內服宜用紗布包煎。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香燥,故陰虛火旺者忌服。
【辛溫解表藥小結】
1、麻黃、桂枝:均性溫而能發(fā)散風寒,治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證。
不同1:麻黃發(fā)汗力強,惟以風寒表實無汗為用;桂枝發(fā)汗力弱,又能助陽,風寒表實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寒血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冷痛,陽虛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紫蘇、生姜、荊芥、防風: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
不同1:紫蘇性溫,發(fā)汗力強,又兼理氣,風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姜性溫,發(fā)汗力弱,風寒感冒輕者多用;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又治風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防風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發(fā)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不同2:紫蘇又能理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胸悶不舒、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生姜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防風又能勝濕止痛,治風寒濕痹、頭風頭痛;祛風解痙,治破傷風、小兒驚風。
3、羌活、藁本:均能發(fā)散太陽經之風寒濕、勝濕止痛,治風寒感冒、表證夾濕、風寒濕痹及頭風頭痛等。
不同1:羌活主散太陽經風寒濕,善治太陽頭項強痛、上半身風寒濕痹特別是肩背肢節(jié)痛;藁本雖也主散太陽經風寒濕,但又兼歸肝經而直上巔頂,善治巔頂頭痛,兼治寒滯肝脈之脘腹痛等。
4、細辛、白芷、辛夷、蒼耳子:共性辛溫發(fā)散、宣痛鼻竅,均善散風寒、通鼻竅、止疼痛,為治風寒感冒或鼻淵之鼻塞頭痛之要藥。
不同1:細辛入肺腎經,芳香氣烈,散寒止痛力強,鼻塞頭痛重癥每用,又兼治陽虛外感、風寒濕痹痛、頭風頭痛、牙痛;還能溫肺化飲,治寒飲咳喘等。白芷主入陽明胃經,芳香味濃,藥力較強,又兼治眉棱骨痛、牙痛;還能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止癢,治風寒濕痹痛、寒濕帶下、瘡瘍腫毒及風濕疹癢。辛夷主入肺經,芳香而力稍弱,專治風寒頭痛鼻塞。蒼耳子則有小毒,主入肺經,又能除濕、止癢,治表證夾濕、風寒濕痹、風濕疹癢及疥癬等。
5、香薷、麻黃,相同點:均能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
不同點1:香薷微溫,兼化濕和中而祛暑,習稱“夏月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fā)熱無汗及腹痛吐瀉;麻黃性溫,發(fā)汗力強,善治風寒表實無汗。
不同點2: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