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系在配偶治療中的作用

字號:

剛到國外時,我曾問一個性心理治療家,他們是否親自幫助那些性心理障礙的人作具體的指導工作,該教授回答說:我還沒有這個勇氣!顯然,這與我們印象中的性心理治療有所不同,事實上,在我所接診的性功能障礙的病人,絕大多數是關系問題。配偶治療使常規(guī)的醫(yī)患關系變成了醫(yī)生-配對關系,與單個病人的聯盟變?yōu)榕c所有參與者的聯盟:兩個(治療)對象及其關系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中。按帕拉塞素斯(Paracelsus)的話:“病人即醫(yī)生,醫(yī)生為其支持者”,醫(yī)生起著促進、澄清、正視、盡量對不同的人格和性進行解說的角色。這樣,代表著配對關系的典型一方便能通過這種幫助有能力獲得新的觀念,特別是新的體驗,即將他們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獲得對生活質量理想的看法。治療的目的在于局限地著重在關系和性方面的工作。由于性被視為生物心理社會的和軀體語言的交流方式,它不僅具有致病的作用,也同樣具有康復和包含健康意義的強大動力性因素。性醫(yī)學的治療已經具有全新的定義:讓(配對)關系中代表肉體成份的性成為意識性和具體性的體驗(Loewit,1994)。
    從客體關系理論來看性關系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1. 性關系紊亂、隨便,具有多型、逆轉和嬰兒特征:這是由于在嬰兒時期客體關系能提供的力比多的滿足太多,使得攻擊性也被整合到性欲中,即使是輕度的痛苦也會帶來性的興奮或者客體的受苦能帶來性的快感,這時常見于孩子在小的時候由于母親對他/她過于溺愛,但由于夫妻關系不好,又時常出現態(tài)度的改變所造成;
    2. 性是愛恨交加的矛盾體:我們常說“愛愈沉,恨愈深”。夫妻之間常有愛得死去活來,但同時也有許多抱怨、分歧,這是力比多和攻擊驅力處于控制之中的一種客體關系。一個平素表現得大男子漢氣十足的丈夫在罹患重感冒臥床后表現得在他那平時嬌小可人的妻子面前如一個無助的幼童,一旦恢復正常又故態(tài)復萌,在治療中我們指出,這是一種在年幼時未解決的父母與子女的原始關系,代表著特別是指向父母的情感,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極端情感”就在此關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特別與俄底浦斯的沖突有關,在這個三角關系中,一方面通過性關系實現了滿足,另一方面,又不斷通過破壞性關系來達到破壞想象中的父母關系的目的。在這里,攻擊性和對客體的愛均在性的關系中體現了出來。
    3. 性為一種超我的警示:性與內化的權威相關聯,如果超我過強,則投射到愛的對象身上也反映出過嚴的特征,如十分討厭夫妻生活或將配偶表現出來的正常的沖動和舉動斥為無恥!糾正這種超我,使得它變得相對“柔和”正常,能夠大大地改善夫妻關系。
    客體關系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還遠不止這些,在集體治療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實用意義,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