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經(jīng)濟師考試初級財政復習筆記(4)

字號:

(四)國際稅收
    掌握國際稅收的概念,掌握國際稅收與一般稅收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掌握稅收管轄權的含義及其種類,熟悉國際重復征稅的形成原因,熟悉稅收管轄權交叉重疊的類型,掌握減輕或免除國際重復征稅的主要方法。
    1. 國際稅收的概念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政府行使各自的征稅權利,對跨國納稅人進行課稅而發(fā)生的國家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是經(jīng)濟國際化的必然產物。廣以的國際稅收所形成的稅收分配關系涉及所得稅、財產稅、關稅及商品稅,狹義的國際稅收所形成的稅收分配關系只涉及所得稅。
    2. 國際稅收與一般稅收的關系
    國際稅收:1)國家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2)以一般稅收為基礎和前提3)通過協(xié)商談判形成。
    國際稅收以一般稅收位基礎和前提,是一般稅收在國際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聯(lián)系:都與國家有必然聯(lián)系;都是憑借國家的政治權力進行的分配;一般稅收中的涉外稅收要遵循國際稅收的準則和規(guī)范。
    區(qū)別:一般稅收屬于國家內部事務,國際稅收反映國家之間的權益分配關系;一般稅收是通過一國的法律制度形成的,對納稅人具有強制性,國際稅收則是通過協(xié)商或談判形成;一般稅收按課稅對象不同可分為不同稅種,國際稅收不能劃分為獨立的稅種,只有涉及的稅種。
    3. 稅收管轄權
    國際稅收核心是稅收管轄權。
    稅收管轄權是指一國政府在征稅方面的主權,它表現(xiàn)為一國政府有權決定對哪些人征稅、征哪些稅以及征多少稅。(獨立性、排他性)
    按照屬地和屬人原則分為:地域管轄權;公民和居民管轄權。
    具體操作(國際慣例):對居民納稅人實行居民管轄權,即居民納稅人對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負有納稅義務,不受國境的限制;對非居民則實行地域管轄權,即非居民納稅人只對征稅國境內的所得負有納稅義務。
    4. 國際重復征稅及其免除
    國際重復征稅時各國稅收管轄權交叉重疊的結果。
    重復征稅類型:不同稅收的重復(居民與地域、公民與地域、公民與居民);同種稅收(居民與居民、地域與地域)
    避免重復征稅國際辦法:
    1)締結雙邊與多邊稅收協(xié)定
    2)確立地域管轄權優(yōu)先。
    減輕與免除國際重復征稅辦法:免稅、扣除、低稅、抵免(普遍采用)。
    (五)稅法
    掌握稅法的概念和分類,掌握稅收法律關系的含義、要素及特點,掌握違反稅法的主要行為的表現(xiàn),掌握偷稅、漏稅、欠稅、逃稅、騙稅和抗稅的認定依據(jù),熟悉違反稅法所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1. 稅法的概念
    稅法是由國家高權力機關或者其授權的行政機關制定的,調整國家在籌集財政資金方面與社會成員所形成的稅收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稅法是國家向納稅人征稅的依據(jù),是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準繩。
    按照稅法調整對象內容不同:稅收實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yè)和外國企業(yè)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稅收程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
    我國稅法的法律級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稅收法律;國務院制定的稅收行政法規(guī);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稅收法規(guī);國務院稅收主管部門制定的稅收部門規(guī)章;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稅收規(guī)章。
    2. 稅收法律關系
    指稅法調整國家與納稅人的征納稅關系而形成的具有法律規(guī)范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1)稅收法律關系的要素:稅收法律關系要素由主體、內容和客體組成。
    1) 主體:指稅收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征稅主體和納稅主體兩類。
    2) 內容:指征稅雙方所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
    征稅主體的權利是依法征稅、進行稅務檢查、對違章者進行處罰;義務是向納稅人進行稅法宣傳、輔導和咨詢,及時將稅款繳庫,依法受理納稅人申訴。
    納稅主體的權利是依法申請規(guī)定的減免稅權,多繳稅款申請退還權,申請復議權,提起訴訟權。義務是依法辦理稅務登記,進行納稅申報并按期繳納稅款,接受稅務檢查。
    3) 客體:征稅物。是稅收法律關系產生的前提、存在的載體,又是權利和義務的直接體現(xiàn)。具體包括:應稅的商品、貨物、財產、資源、所得等物質財富和征稅雙方的主體行為。
    (2)稅收法律關系的特點
    1)稅收法律關系中的一方主體始終是國家,另一方是企事業(yè)單位、組織或個人;
    2)征稅主體享有單方面的稅款征收權力,納稅主體負有單方面的稅款繳納義務,兩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對等;
    3)具有財產所有權轉移的性質
    3. 稅收法律責任
    納稅義務人違反稅法的行為:
    (1) 違反稅務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
    (2) 各種逃避納稅義務的行為(偷稅、漏稅、欠稅、逃稅、騙稅、抗稅等)
    (3) 違反發(fā)票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
    (4) 妨礙稅務人員執(zhí)行公務的行為
    違反稅法應負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
    (1) 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
    應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違反稅務管理法規(guī)的各項處分;偷稅、欠稅、逃稅數(shù)額不滿1萬元或者占應納稅額不到10%的行為;漏稅行為;騙稅數(shù)額較小,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情節(jié)輕微,未構成犯罪的抗稅行為。
    行政處罰:由稅務機關追繳偷稅、漏稅、欠稅、逃稅、騙稅、抗稅等違法行為所應納的稅款;加收滯納金;罰款;沒收非法所得
    應給予行政處分的行為:稅務人員與納稅義務人勾結,唆使或者協(xié)助納稅義務人偷稅或者騙稅的行為;稅務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或者索取納稅義務人財物,未構成犯
    罪的行為;稅務人員玩忽職守,不征或者少征應征稅款,未構成犯罪的行為;稅務人員濫用職權,故意刁難稅務義務人的行為;擅自決定稅收的開征、停征或者減稅、免稅、退稅、補稅的行為。
    (2) 刑事責任虛開、偽造、非法出售增值稅發(fā)票或虛開、偽造、擅自制造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fā)票:3年以下,2-20萬元。非法購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或購買偽造增值稅發(fā)票:5年以下,2-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