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考試:霍曼斯的交換理論

字號:

霍曼斯人物簡介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 )美國社會學家,社會交換論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頓。1932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任大學講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美國海軍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學,轉(zhuǎn)入社會學系,1953年任社會學教授,1967—1970年任社會學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他早期受結構功能主義的影響,強調(diào)小群體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為變量,如活動、交往和情感三者的關系,為交換理論奠定了基礎。后期,他強調(diào)人和人的動機的重要作用,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交換過程,把社會學的研究還原為微觀的社會心理研究。他把社會看作是個人行動和行為交換的結果,社會結構是個人行為的集合,因而個人行為應成為社會學研究的原則。霍曼斯的社會學思想被稱為行為主義交換論。
    霍曼斯交換理論背景
    2O世紀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義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社會學界占據(jù)著絕對統(tǒng)治地位,適應美國經(jīng)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帕森斯把社會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它們由AGIL等四個有機部分構成,其中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中占據(jù)一定的結構、承擔相應的角色、發(fā)揮各自的功能。這正如吉登斯所說:“在二戰(zhàn)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整個世界的社會學都為美國社會學所主宰,社會學理論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記”。
    然而,社會結構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視了社會系統(tǒng)內(nèi)部各組成部分的豐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現(xiàn)為一種抽象的理論,顯然不符合20世紀6O年代以后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社會現(xiàn)實,這種理想主義的社會學研究方法所構造的“理想類型”引起了社會科學家們的嚴重不滿。其情形誠如吉登斯所言:“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聲望未免太高,因為他那種抽象、含混的風格引起許多人的麻煩?!彼?,反思社會學功能主義研究理路、尋求社會學方法論突破、構建真正能夠反映和把握社會現(xiàn)實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會學家的共同心聲。因此,針對帕森斯整體主義方法論。6O年代初,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個體主義力法論自然就應運而生,霍曼斯便成了開路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