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法條釋義 第十七條

字號:

法條原文
    第十七條 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是對要約撤回的規(guī)定。
    要約的撤回是指,在要約發(fā)出之后但在發(fā)生法律效力以前,要約人欲使該要約不發(fā)生法律效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根據(jù)要約的形式約束力,任何一項要約都可以撤回,只要撤回要約的通知先于或同時與要約到達受要約人,都能產(chǎn)生撤回的效力。
    允許要約人撤回要約,首先是尊重了要約人的意志,是要約人利益的體現(xiàn),承認要約人享有撤回要約的權利,是對要約人意志的充分尊重。其次,由于撤回的通知先于或者同時與要約到達受要約人,因此,在撤回時,要約并沒有生效,撤回要約也不會影響到受要約人的利益,因此不會產(chǎn)生任何法律責任。
    行使撤回權的條件是,撤回要約的通知必須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同時到達受要約人。要約生效后,已對要約人產(chǎn)生了約束力,要約人不能再撤回要約。
    撤回要約的條件是撤回要約的通知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同時到達受要約人,如果撤回要約的通知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以后到達,則要約已經(jīng)生效,是否能夠使要約失效,就要看是否符合撤銷的條件。因此,要約人如欲撤回要約,必須選擇快于要約的方式向受要約人發(fā)出撤回的通知,使之能在要約到達之前到達受要約人。如果要約人在發(fā)出要約以后馬上又以比發(fā)出要約更快的方式發(fā)出撤回的通知,按照通常情況,撤回的通知應當先于或最遲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但如果因為其它原因耽誤了,撤回的通知在要約到達之后才到達受要約人。在這種情況下,受要約人應當及時向要約人發(fā)出通知,告知其撤回的通知已經(jīng)遲到,要約已經(jīng)生效。如果受要約人怠于通知時,要約人撤回要約的通知視為未遲到,仍發(fā)生撤回要約的效力。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第162條規(guī)定:“撤回要約之通知,其到達在要約到達之后,而按其傳達方法,依通常情形應先時或同時到達者,相對人應向要約人即發(fā)遲到之通知。相對人怠于為前項通知者,其要約撤回之通知,視為未遲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