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反思一下,下列種種教育不當的現象,在您的身上是否存在呢?
1.不斷嘮叨式的教育——家長天天嘮叨個沒完,時時督促孩子抓緊時間學習。總在說:“你別光是玩”,“你怎么還不趕快做功課”,“快要考試了,你要好好用功,別又考砸了,惹我生氣”。
孩子天天聽著這些不斷重復的話,味如嚼蠟。時間久了,不但毫無教育效果,而且形成一種不良的習慣——把家長的話當耳邊風,根本聽不進去。有的家長以為,這種不斷地催促、不斷重復的說教,就是教育。其實,這樣的教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筆者兩年前曾在自己供職的學校對初二年級240名學生做問卷調查,當問到大的煩惱這一項時,回答說“媽媽無休止的嘮叨”的占被調查學生的26%。
2.數落式的教育——有的家長為了激勵孩子上進,總是不斷地數落孩子的不是。他們以為,數落就是教育,說孩子不行,就能激勵孩子好學上進,改變落后狀態(tài)。孩子不會寫作業(yè),問他功課,他一邊講解,一邊數落,“你怎么這么笨”,“真是木頭腦袋”。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他聽了就生氣,不斷地用這樣一些套話數落孩子,“我看你也不是讀書的材料,干脆退學去賣冰棍算了!”“你這個孩子怎么不知道要強呢!”“一開家長會,老師準點你的名,把家長留下,叫老師數落,我都沒臉去見你們老師!”
這些不厭其煩地數落孩子的家長認為,孩子聽了他們的這些話,就會幡然悔悟,急起直追,下決心改變落后狀態(tài)。但是,他們想錯了,他們的這種做法,違背教育的原理,不可能產生他們期望得到的教育效果。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缺乏正確判斷和評價事物的能力,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尤其差。他們往往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依據。你總在那里說他笨,說他不是讀書的材料,他就會產生認同感,承認自己笨,承認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心安理得地承認自己的落后狀態(tài),不會奮力去改變這種現狀。產生這樣的后果,不是完全違背了家長的初衷嗎?去年9月10月,我用星期天給初一入學新生家長開家庭教育科學講座。聽完了我的課后,家長們紛紛寫出了一篇篇令人喜聞樂見的學習心得。其中一位母親在自己的學習體會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我們經常在他面前流露出失望和不滿的情緒,天長日久,她產生了自卑心理,對自己沒有信心,成績每況愈下,‘我們落后生’成了她的口頭語,考試不及格瞞著家長,學習有了問題,寧愿去找同學,也不問家長。孩子學習差,成了我們一塊心病?,F在看來,我對孩子的教育從表現看很嚴格,但剖析根本,卻是把孩子當成了為家長爭榮譽的工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做父母的臉上無光,而沒有下功夫去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刻苦的學習精神?!?BR> 自信心是人才成長重要的心理品質,有了自信心,才會有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發(fā)的勇氣,有了自信心,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才不會彷徨,才不會被折服,被壓倒。我們有些家長雖然十分關心孩子的學習,但是教育不得法,在有意和無意中損傷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學習是很難搞好的。幫助孩子成功,促使孩子產生自信心,這是成功教育的基本原理。一個孩子從未嘗過學習成功的歡樂,他是不可能熱愛學習的。如果家長擯棄只會指責和數落孩子的陋習,代之以鼓勵和贊揚,從多方面著手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必然喜獲事半功倍之效。
3.達標式的教育——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主觀地給孩子規(guī)定分數指標和考試排隊的名次,達到指標有獎,達不到受罰。獎的辦法,有諸如買新衣服、新自行車、游戲機,外出旅游等。罰的方法,有不準玩、不給錢花、不準出門等。這些家長想用工廠的車間里管理工人、管理生產的方法來指導孩子的學習。他們忘記了,孩子不是成年人,學習也不同于車間的生產。指導孩子的學習,要復雜得多。設想,一個學習目的不明確,又沒有遠大目標的孩子,既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又缺乏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怎么能僅僅因為家長給規(guī)定了分數指標,有一個簡單的獎罰辦法,就能輕而易舉地達到家長規(guī)定的指標呢?因為沒有實現指標的具體措施,終實現不了指標的結果本來是在預料之中的。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基礎和能力,不懂得學習的規(guī)律,只是一廂情愿地給孩子規(guī)定分數指標。孩子呢,為了受獎而不受罰,只有采用作弊的手段達到目的。孩子考試作弊,難道能說與家長的不當教育無關嗎?
4.包辦代替式的教育——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是天天幫助孩子復習各門功課,天天檢查孩子的作業(yè)是否正確。替孩子改錯,替孩子削鉛筆、看課表、收拾書包,保證帶齊各種必要的書本、練習冊、作業(yè)本。有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對我說,他的孩子如果書本、練習冊未帶齊,或者未按課表帶全部學習用具,孩子回來就要發(fā)脾氣,責備家長太不負責任,使她在學校里挨了老師的批評。如果檢查算術作業(yè)不細心,孩子作業(yè)未得到好分,家長也要向孩子道歉,作自我批評,表示以后一定認真檢查,保證孩子得好分。我認識一位初二年級孩子的家長,他是一個工人,病休在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學習輔導。他請我?guī)退乙晃挥⒄Z老師做家教,他介紹說,孩子初二各科的課本、教參、練習冊他都有一份,天天在家備課,做各科作業(yè),目的是更在行地輔導孩子的學習。只有英語他不行。每次考試前,他總是天天陪著孩子復習到深夜,才能保證孩子考及格。我問了他的胖兒子,上課聽講是否專心,他回答說,老師講得不如爸爸,不愛聽。平時不會寫作業(yè),也不著急,反正爸爸會非常耐心地不厭其煩地給他講,至到全會為止。做父母的關心子女的學習,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怎樣做,才是有效的,怎樣做,只能勞而無功,甚至反而有害,家長是不能不考慮的。包辦代替式的教育,非但勞而無功,還會培養(yǎng)懶惰,貽害無窮。
5.疲勞戰(zhàn)式的教育——有些家長,總怕自己的孩子在普通中小學讀書,趕不上在重點中小學讀書的學生。他們千方百計地從重點中小學找來試題,從書店買來許多高水平的參考書和練習冊,強制孩子在做完學校規(guī)定的作業(yè)之后,又要完成家長規(guī)定的額外加碼的作業(yè)。節(jié)日、假日,他們不讓孩子休息,怕浪費“寶貴光陰”,花許多錢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學習成績也沒有提高上去。
我想奉勸好心的家長,學習的規(guī)律是有張有馳,勞逸結合,才能富有成效,一個心理疲勞的人,是什么也學不進去的。千萬不可以認為,學習的內容越多越好,學習的時間越長越好。
1.不斷嘮叨式的教育——家長天天嘮叨個沒完,時時督促孩子抓緊時間學習。總在說:“你別光是玩”,“你怎么還不趕快做功課”,“快要考試了,你要好好用功,別又考砸了,惹我生氣”。
孩子天天聽著這些不斷重復的話,味如嚼蠟。時間久了,不但毫無教育效果,而且形成一種不良的習慣——把家長的話當耳邊風,根本聽不進去。有的家長以為,這種不斷地催促、不斷重復的說教,就是教育。其實,這樣的教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筆者兩年前曾在自己供職的學校對初二年級240名學生做問卷調查,當問到大的煩惱這一項時,回答說“媽媽無休止的嘮叨”的占被調查學生的26%。
2.數落式的教育——有的家長為了激勵孩子上進,總是不斷地數落孩子的不是。他們以為,數落就是教育,說孩子不行,就能激勵孩子好學上進,改變落后狀態(tài)。孩子不會寫作業(yè),問他功課,他一邊講解,一邊數落,“你怎么這么笨”,“真是木頭腦袋”。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他聽了就生氣,不斷地用這樣一些套話數落孩子,“我看你也不是讀書的材料,干脆退學去賣冰棍算了!”“你這個孩子怎么不知道要強呢!”“一開家長會,老師準點你的名,把家長留下,叫老師數落,我都沒臉去見你們老師!”
這些不厭其煩地數落孩子的家長認為,孩子聽了他們的這些話,就會幡然悔悟,急起直追,下決心改變落后狀態(tài)。但是,他們想錯了,他們的這種做法,違背教育的原理,不可能產生他們期望得到的教育效果。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缺乏正確判斷和評價事物的能力,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尤其差。他們往往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依據。你總在那里說他笨,說他不是讀書的材料,他就會產生認同感,承認自己笨,承認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心安理得地承認自己的落后狀態(tài),不會奮力去改變這種現狀。產生這樣的后果,不是完全違背了家長的初衷嗎?去年9月10月,我用星期天給初一入學新生家長開家庭教育科學講座。聽完了我的課后,家長們紛紛寫出了一篇篇令人喜聞樂見的學習心得。其中一位母親在自己的學習體會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我們經常在他面前流露出失望和不滿的情緒,天長日久,她產生了自卑心理,對自己沒有信心,成績每況愈下,‘我們落后生’成了她的口頭語,考試不及格瞞著家長,學習有了問題,寧愿去找同學,也不問家長。孩子學習差,成了我們一塊心病?,F在看來,我對孩子的教育從表現看很嚴格,但剖析根本,卻是把孩子當成了為家長爭榮譽的工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做父母的臉上無光,而沒有下功夫去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刻苦的學習精神?!?BR> 自信心是人才成長重要的心理品質,有了自信心,才會有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發(fā)的勇氣,有了自信心,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才不會彷徨,才不會被折服,被壓倒。我們有些家長雖然十分關心孩子的學習,但是教育不得法,在有意和無意中損傷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學習是很難搞好的。幫助孩子成功,促使孩子產生自信心,這是成功教育的基本原理。一個孩子從未嘗過學習成功的歡樂,他是不可能熱愛學習的。如果家長擯棄只會指責和數落孩子的陋習,代之以鼓勵和贊揚,從多方面著手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必然喜獲事半功倍之效。
3.達標式的教育——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主觀地給孩子規(guī)定分數指標和考試排隊的名次,達到指標有獎,達不到受罰。獎的辦法,有諸如買新衣服、新自行車、游戲機,外出旅游等。罰的方法,有不準玩、不給錢花、不準出門等。這些家長想用工廠的車間里管理工人、管理生產的方法來指導孩子的學習。他們忘記了,孩子不是成年人,學習也不同于車間的生產。指導孩子的學習,要復雜得多。設想,一個學習目的不明確,又沒有遠大目標的孩子,既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又缺乏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怎么能僅僅因為家長給規(guī)定了分數指標,有一個簡單的獎罰辦法,就能輕而易舉地達到家長規(guī)定的指標呢?因為沒有實現指標的具體措施,終實現不了指標的結果本來是在預料之中的。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基礎和能力,不懂得學習的規(guī)律,只是一廂情愿地給孩子規(guī)定分數指標。孩子呢,為了受獎而不受罰,只有采用作弊的手段達到目的。孩子考試作弊,難道能說與家長的不當教育無關嗎?
4.包辦代替式的教育——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是天天幫助孩子復習各門功課,天天檢查孩子的作業(yè)是否正確。替孩子改錯,替孩子削鉛筆、看課表、收拾書包,保證帶齊各種必要的書本、練習冊、作業(yè)本。有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對我說,他的孩子如果書本、練習冊未帶齊,或者未按課表帶全部學習用具,孩子回來就要發(fā)脾氣,責備家長太不負責任,使她在學校里挨了老師的批評。如果檢查算術作業(yè)不細心,孩子作業(yè)未得到好分,家長也要向孩子道歉,作自我批評,表示以后一定認真檢查,保證孩子得好分。我認識一位初二年級孩子的家長,他是一個工人,病休在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學習輔導。他請我?guī)退乙晃挥⒄Z老師做家教,他介紹說,孩子初二各科的課本、教參、練習冊他都有一份,天天在家備課,做各科作業(yè),目的是更在行地輔導孩子的學習。只有英語他不行。每次考試前,他總是天天陪著孩子復習到深夜,才能保證孩子考及格。我問了他的胖兒子,上課聽講是否專心,他回答說,老師講得不如爸爸,不愛聽。平時不會寫作業(yè),也不著急,反正爸爸會非常耐心地不厭其煩地給他講,至到全會為止。做父母的關心子女的學習,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怎樣做,才是有效的,怎樣做,只能勞而無功,甚至反而有害,家長是不能不考慮的。包辦代替式的教育,非但勞而無功,還會培養(yǎng)懶惰,貽害無窮。
5.疲勞戰(zhàn)式的教育——有些家長,總怕自己的孩子在普通中小學讀書,趕不上在重點中小學讀書的學生。他們千方百計地從重點中小學找來試題,從書店買來許多高水平的參考書和練習冊,強制孩子在做完學校規(guī)定的作業(yè)之后,又要完成家長規(guī)定的額外加碼的作業(yè)。節(jié)日、假日,他們不讓孩子休息,怕浪費“寶貴光陰”,花許多錢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學習成績也沒有提高上去。
我想奉勸好心的家長,學習的規(guī)律是有張有馳,勞逸結合,才能富有成效,一個心理疲勞的人,是什么也學不進去的。千萬不可以認為,學習的內容越多越好,學習的時間越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