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商務專業(yè)知識輔導:供給彈性

字號:

一、 供給彈性
    1. 含義:通常情況下即指供給的價格彈性.是用以衡量一種商品價格變動的比率所引起的該商品供給量變動的比率,它反映了供給量變動比率對價格變動比率的反應程度
    2. 公式:Es=(△Q/Q1)/( △P/P1)
    Es——供給彈性系數(shù)
    △Q =Q2-Q1——供給量的變動
    △P =P2-P1——價格的變動
    3. 分類:
    
    4. 影響供給彈性的因素
    Ø 商品生產(chǎn)的難易程度——比較容易生產(chǎn)的商品,供給彈性較大,比較難生產(chǎn)的商品,其供給彈性較小.
    Ø 商品生產(chǎn)成本隨產(chǎn)量變化而變化的情況——邊際成本小,彈性大;反之亦然
    Ø 商品的生產(chǎn)周期——周期短,彈性大;周期長,彈性小
    二、 均衡價格的決定以及應用
    (一)均衡價格的決定及變動
    1. 均衡價格的含義:
    (1) 是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這兩種相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當一種商品的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相一致時,決定了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shù)量。這時,商品的需求價格等于供給價格,需求量等于供給量。
    (2) 曲線表示:一種商品的市場均衡應在該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上,該交點為均衡點,均衡點上的價格和相應的供求量分別為均衡價格和均衡數(shù)量。
    
    1. 市場價格與均衡價格發(fā)生偏離的情況
    (1) 市場價格>均衡價格→需求量小,供給量大→供大于求→價格下降→減少供給,需求增加→價格上升,市場價格趨于均衡價格
    (2) 市場價格<均衡價格→需求大,供給小→供小于求→價格上升→增加供給,需求減少→價格下降,市場價格趨于均衡價格
    2. 均衡價格的變動——供求定理
    (1) 均衡價格的變動:商品的價格從一個均衡點到另一個均衡點的變動
    (2) 表述:供給不變的情況,需求增加導致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shù)量增加;
    需求減少導致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shù)量減少。
    需求不變的情況,供給增加導致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shù)量增加;
    供給減少導致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shù)量減少。
    即需求變動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shù)量同方向變動;
    供給變動引起均衡價格反方向變動和均衡數(shù)量同方向變動。
    例:(2005年試題)
    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通過市場供求關系的自發(fā)調(diào)節(jié)而形成的。(是)
    (二)均衡價格理論的應用
    1. 支持價格政策:又稱最低限價,是政府為了扶植某一行業(yè)的生產(chǎn)而規(guī)定的高于該產(chǎn)品市場均衡價格的。
    注意:支持價格高于均衡價格
    由于高于均衡價格,供給量將大于需求量,該商品市場將出現(xiàn)過剩。為維持支持價格,政府就應采取相應措施。這類措施有:一是政府收購過剩商品,或用于儲備,或用于出口。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就必將增加政府財政開支。二是政府對商品的生產(chǎn)實行產(chǎn)量限制,但在實施時需有較長的指令性且有一定的代價。
    2. 限制價格政策:又稱限價、凍結物價,是政府為了防止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上漲而規(guī)定的低于這些物品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
    注意:限制價格低于均衡價格
    需求量將大于供給量,該商品市場將出現(xiàn)短缺。這樣,市場就可能出現(xiàn)搶購現(xiàn)象或是黑市交易。為解決商品短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給制。但配給制只能適應于短時期內(nèi)的特殊情況,還會出現(xiàn)黑市交易,使短缺變得更加嚴重。
    3. 稅收政策對市場的影響
    (1) 對消費品征收消費稅——生產(chǎn)者承擔一部分稅收。
    (2) 對生產(chǎn)者或銷售者征稅——消費者承擔一部分稅收。
    (3) 對生產(chǎn)者給予稅收津貼——消費者分享一部分津貼。
    例:(2006年試題)
    已知某種商品的市場需求函數(shù)Qd=30-P,Qs=3P-10,如果對該商品征收消費稅,則征稅后的市場均衡價格( B )
    A、等于10 B、小于10
    C、大于10 D、大于等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