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地方文化:西安甑糕

字號:

再說說甑糕,這東西,關(guān)中人也念jing,所以多有分不清外地人把馮京吃成了馬涼。甑糕兩字甚好理解,以“甑”蒸“糕”,用糯米、紅棗和云豆蒸制而成。
    出處也古,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冢宰第一》,文曰“羞籩之實。糗、餌、粉、餈。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逼鋵嵤桥疵追劾锛佣鼓┬颊糁贫?,唐代之后才有給里面加入棗子,與米合蒸?!稛彩硢巍防锩嬗杏涊d一道甜品叫水晶龍鳳糕,描述就是“棗米蒸破見花乃起”。這會兒得介紹下甑,。《辭?!飞稀瓣怠边@么寫:“古代蒸食炊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或 上蒸煮,如同現(xiàn)代的蒸鍋。也有無底另外加箅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陶甑,商周時代又有青銅鑄成的?!睹献印婋墓稀罚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好家伙,這一追溯,就到了石器時代了。雖然也有一說是黃帝始作釜甑,不過照中國人傳統(tǒng)的神農(nóng)、有巢、燧人的傳說來看,估計是靠不住的。古人極常用,“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宋代的時候還是家用炊具,以后就逐漸淘汰了,只有在陜西還留有它的傳承。
    西安人現(xiàn)在做甑糕呢,還是用那東西,只是把石制和銅制換成了鐵制,形貌絲毫未變。在甑里放入鐵箅子,鋪上一層洗干凈的紅棗,紅棗選的是陜北或關(guān)中的灘棗,個極大,肉極厚,補血益氣,養(yǎng)腎安神,是地道的好東西。再鋪一層泡四五個小時泡開了米心的糯米,然后再一層紅棗一層糯米,最后又是紅棗一層收頂,計有三層米四層棗。用一塊干凈的濕布鋪在棗上,用干凈軟濕的棉布蓋在甑上防走氣。蓋鍋蓋,旺火燒開,上氣后揭布,給鐵箅子下注水,如是者三,約隔半小時一次,還要偶給棗上注溫水,使棗米交融。第三次點水后改用小火蒸片刻,重注水,此時用小火慢慢蒸熟,一鍋甑糕,沒七八個小時是做不出來的。
    這東西是小時候常吃的早點,早晨步行到南大街或麻家什子,看老板們早早的把甑糕鍋擺在街邊,頂上厚厚的棉布蓋子,站在一旁開始吆喝,“甑糕”這可不是胖子用標(biāo)點騙稿費,那一句悠長的秦韻現(xiàn)在似乎還能在腦子里回蕩起來,甑字拖得極長極有味道,末了一個糕字收尾,有點余音繞梁的味道。旁邊沿街放了一溜條凳,方桌。桌上放青瓷廣口瓶,插著朱漆竹筷,甑糕鍋旁是一摞摞的黑土瓷淺碗,古意盎然,別處少見。每桌又有一墩子,墩子者,秦人吃面時稱老碗的家什,里面放砂糖,擺兩三只白瓷勺子,供人自行取用,胖子逮糖狠放,常有膩到自個兒的時候。這時老板揭開蓋子來,糯米香和棗香就從全身上下各個孔洞滲入你的身體里,那上層的棗子早已變成暗紅色的棗泥,其間點綴著不少暗褐色的云豆或蠶豆,老板沿邊一鏟子切下去,給你抄起一塊來,這鏟甑糕也有門道,一刀下去,要把甑糕鏟的棗米交融,卻又層次分明,紅白交映,可這紅白二色又不分明,糯米吸了棗子的精華,被潤成晶瑩鮮潤的絳紅色,盛在碟子里如琥珀、似凝脂。夾上一塊,急吹兩下,熱乎乎的送進嘴里,頓覺黏軟香甜棗香撲鼻。又很管飽,胖子早上貪食甑糕到中午吃不下飯的經(jīng)歷不在少數(shù)。嘿嘿,一碗……能夠么?
    店鋪推薦,目前碩果僅存的就剩下西羊市(麻家什子)的東南亞甑糕王 了……雖然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如老人家做的好,但比起其他店家,倒還夠他們矯首昂視一番,只是服務(wù)態(tài)度差了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