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級建造師《市政工程》實務練習(48)

字號:

(案例1K420180-1)
    1 背景
    國內(nèi)某海外公司中標非洲某國一座污水處理廠,該廠設計處理污水15萬t/d.主要工程包括一個沉砂池,四個初次沉淀池,四個二次沉淀池,兩個污泥濃縮池,兩個污泥消化池,一個生物消化池。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整個廠區(qū)共有3200m管道,分別是管徑DN300、DN450、DN600的鋼管和鋼筋混凝土管。項目部在工地大門口設置廠工程概況牌,施工總平面圖,項目部組織和主要人員名單圖。排水管施工時,采用機械挖槽至設計標高。在初次沉淀池等薄壁鋼筋混凝土構筑物施工時,為澆筑方便未設置后澆帶,加大水泥用量,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坍落度,提高混凝土的擴散度;澆筑時大氣溫度達40℃;脫模后發(fā)現(xiàn)數(shù)條縱向0.3mm左右裂縫。沉淀池和排水管同時施工完畢,擬同時進行功能性試驗。
    2 問題
    (1)該工程現(xiàn)場還設置那些標牌?
    (2)排水管施工有何不妥之處?
    (3)分析混凝土墻體產(chǎn)生裂縫的原因
    (4)沉淀池和排水管可否同時進行功能性試驗。為什么?
    3 分析與答案
    (1)還應在大門口設置的標牌有:防火須知牌,安全生產(chǎn)文明施工牌,安全無重大事故記時牌。
    (2)按照排水管道規(guī)范要求,不能用機械直接挖至設計標高,必須留出200~300mm用人工開挖、清槽,以便保護溝槽底天然地基不被擾動。
    (3)產(chǎn)生裂縫的原因應有以下幾點:
    1)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有利于混凝土澆筑是有必要的,可選用其他可靠的辦法。加大水泥用量會增加水化熱,混凝土體內(nèi)外溫差大,易產(chǎn)生裂縫。
    2)混凝土的擴散度應控制在一定的指標范圍,不可過度加大。用加大坍落度的辦法,既增加了水泥用量,也增加了用水量(為保持水灰比不變)。
    3)為避免混凝土結構物內(nèi)外溫差過大,應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以減少溫度裂縫。
    4)沒設置后澆帶
    (4)沉淀池和排水管不能同時進行功能性試驗。因為水池的功能性試驗采用滿水試驗方法,試驗時充水至設計水位。排水管功能性試驗采用閉水試驗,試驗時充水并保持上游管頂以上2m水頭壓力。
    點評:此案例符合符合考試特點。第2問超出教材,但屬于基本常識性內(nèi)容,應予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