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貨緊縮的治理及我國的實踐
(一)通貨緊縮的治理
除少數經濟學家相信經濟的自我恢復能力外,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通過赤字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貨幣主義者建議采用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振興經濟。許多國家都采取了適合本國的治理措施。
1.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后,針對西方世界通貨緊縮、經濟蕭條狀況,凱恩斯主義提出了一套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和相應的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并力求通過國家干預來解決問題。這些政策主要有:(1)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增加貨幣供應量,壓低利率,以刺激投資與消費;(2)赤字財政政策,即政府要用舉債的辦法發(fā)展經濟,擴大有效需求。不過,凱恩斯認為應以財政政策為主,以貨幣政策為輔。其理由是貨幣政策有局限性,存在流動性陷阱。
2.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
貨幣主義在猛烈抨擊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與政策主張的同時,提出了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和貨幣政策最重要的經濟思想,提出以穩(wěn)定貨幣,反對通貨膨脹為中心的政策主張。
由于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是以穩(wěn)定通貨,反對通貨膨脹為前提條件的,是以經濟自由化和反對政府干預為思想基礎的,因此,似乎看不出貨幣主義在反通貨緊縮中有何作為。但仔細分析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有兩點值得重視。其一,認為貨幣數量是經濟中起支配作用的經濟變量,貨幣政策是一切經濟政策中重要的法寶;其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如果沒有相應的貨幣政策配合,就只能產生“排擠效應”,不可能產生“乘數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主義實際上是主張通過擴大購買政府債券、降低存款準備率等手段擴大貨幣供應量,從而壓低市場利率,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達到刺激消費與投資、振興經濟之目的。因而絕不能認為貨幣政策對付通貨緊縮無能為力。
3.治理通貨緊縮的政策措施
(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主要包括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兩種方法。減稅涉及稅法和稅收制度的改變,不是一種經常性的調控手段,但在對付較嚴重的通貨緊縮時也會被采用。財政支出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增加財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同時,財政支出增加還可能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政府既可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加強技術改造投資,以擴大投資需求,又可通過增發(fā)國家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職工及退休人員的工資,以擴大消費需求;既要適度擴大財政支出的總量,又要注重優(yōu)化財政支出的結構;既要增加中央政府投資,又要鼓勵和帶動地方和民間投資;既要堅持立足內需為主,又要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擴大外需;既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又要解決供給剛性和產業(yè)結構問題。
當然,增加財政支出只是彌補總需求缺口的臨時性應急措施:一方面,政府舉債能力有限,在國民經濟中存在閑置資源時,財政支出雖可以擴大,但社會閑置資源畢竟有限,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也要適度,否則財政赤字會超過承受能力,引發(fā)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也有限。如果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有利可圖的機會,那么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對付通貨緊縮,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長期擴大低效率和無效率的投資,會導致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并存。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有多種方式,如擴大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投放、增加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適當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等。適當增加貨幣供應,促進信用的進一步擴張,從而使貨幣供應量與經濟正常增長對貨幣的客觀需求基本平衡。在保持幣值穩(wěn)定的基礎上,對經濟增長所必需的貨幣給予足夠供應。貨幣政策的重點是:一是以間接調控為主;二是調控貨幣總量與調節(jié)貨幣層次相結合;三是在需求管理的同時兼顧供給管理;四是尋找穩(wěn)定幣值、經濟增長和防范金融風險的結合點。
(3)加快產業(yè)結構的調整
無論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其作用都是有限的,因為作為需求管理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它們的著眼點都是短期的。對于因生產能力過剩等長期因素造成的通貨緊縮,短期性的需求管理政策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供需矛盾突出時,在供需矛盾的背后,往往存在結構性的矛盾。因此,要治理通貨緊縮,必須對產業(yè)結構進行調整。就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來說,主要是推進產業(yè)結構的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對于生產過剩的部門或行業(yè)要控制其生產,減少產量。同時,對其它新興行業(yè)或有發(fā)展前景的行業(yè)應采取措施鼓勵其發(fā)展,以增加就業(yè)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增強社會購買力。產業(yè)組織結構的調整也是在中長期內治理通貨緊縮的有效手段。在生產能力過剩時,很多行業(yè)會出現(xiàn)惡性市場競爭,為了爭奪市場,價格戰(zhàn)會不斷出現(xiàn),行業(yè)利潤率不斷下降,如果價格戰(zhàn)能在較短的時間里使一些企業(yè)退出市場。,或者在行業(yè)內部出現(xiàn)較大范圍的兼并與重組,即產業(yè)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則在調整后的產業(yè)組織結構中,惡性市場競爭會被有效制止,因惡性競爭帶來的物價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也就有可能避免。
(一)通貨緊縮的治理
除少數經濟學家相信經濟的自我恢復能力外,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通過赤字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貨幣主義者建議采用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振興經濟。許多國家都采取了適合本國的治理措施。
1.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后,針對西方世界通貨緊縮、經濟蕭條狀況,凱恩斯主義提出了一套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和相應的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并力求通過國家干預來解決問題。這些政策主要有:(1)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增加貨幣供應量,壓低利率,以刺激投資與消費;(2)赤字財政政策,即政府要用舉債的辦法發(fā)展經濟,擴大有效需求。不過,凱恩斯認為應以財政政策為主,以貨幣政策為輔。其理由是貨幣政策有局限性,存在流動性陷阱。
2.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
貨幣主義在猛烈抨擊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與政策主張的同時,提出了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和貨幣政策最重要的經濟思想,提出以穩(wěn)定貨幣,反對通貨膨脹為中心的政策主張。
由于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是以穩(wěn)定通貨,反對通貨膨脹為前提條件的,是以經濟自由化和反對政府干預為思想基礎的,因此,似乎看不出貨幣主義在反通貨緊縮中有何作為。但仔細分析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有兩點值得重視。其一,認為貨幣數量是經濟中起支配作用的經濟變量,貨幣政策是一切經濟政策中重要的法寶;其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如果沒有相應的貨幣政策配合,就只能產生“排擠效應”,不可能產生“乘數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主義實際上是主張通過擴大購買政府債券、降低存款準備率等手段擴大貨幣供應量,從而壓低市場利率,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達到刺激消費與投資、振興經濟之目的。因而絕不能認為貨幣政策對付通貨緊縮無能為力。
3.治理通貨緊縮的政策措施
(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主要包括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兩種方法。減稅涉及稅法和稅收制度的改變,不是一種經常性的調控手段,但在對付較嚴重的通貨緊縮時也會被采用。財政支出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增加財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同時,財政支出增加還可能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政府既可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加強技術改造投資,以擴大投資需求,又可通過增發(fā)國家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職工及退休人員的工資,以擴大消費需求;既要適度擴大財政支出的總量,又要注重優(yōu)化財政支出的結構;既要增加中央政府投資,又要鼓勵和帶動地方和民間投資;既要堅持立足內需為主,又要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擴大外需;既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又要解決供給剛性和產業(yè)結構問題。
當然,增加財政支出只是彌補總需求缺口的臨時性應急措施:一方面,政府舉債能力有限,在國民經濟中存在閑置資源時,財政支出雖可以擴大,但社會閑置資源畢竟有限,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也要適度,否則財政赤字會超過承受能力,引發(fā)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也有限。如果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有利可圖的機會,那么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對付通貨緊縮,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長期擴大低效率和無效率的投資,會導致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并存。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有多種方式,如擴大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投放、增加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適當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等。適當增加貨幣供應,促進信用的進一步擴張,從而使貨幣供應量與經濟正常增長對貨幣的客觀需求基本平衡。在保持幣值穩(wěn)定的基礎上,對經濟增長所必需的貨幣給予足夠供應。貨幣政策的重點是:一是以間接調控為主;二是調控貨幣總量與調節(jié)貨幣層次相結合;三是在需求管理的同時兼顧供給管理;四是尋找穩(wěn)定幣值、經濟增長和防范金融風險的結合點。
(3)加快產業(yè)結構的調整
無論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其作用都是有限的,因為作為需求管理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它們的著眼點都是短期的。對于因生產能力過剩等長期因素造成的通貨緊縮,短期性的需求管理政策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供需矛盾突出時,在供需矛盾的背后,往往存在結構性的矛盾。因此,要治理通貨緊縮,必須對產業(yè)結構進行調整。就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來說,主要是推進產業(yè)結構的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對于生產過剩的部門或行業(yè)要控制其生產,減少產量。同時,對其它新興行業(yè)或有發(fā)展前景的行業(yè)應采取措施鼓勵其發(fā)展,以增加就業(yè)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增強社會購買力。產業(yè)組織結構的調整也是在中長期內治理通貨緊縮的有效手段。在生產能力過剩時,很多行業(yè)會出現(xiàn)惡性市場競爭,為了爭奪市場,價格戰(zhàn)會不斷出現(xiàn),行業(yè)利潤率不斷下降,如果價格戰(zhàn)能在較短的時間里使一些企業(yè)退出市場。,或者在行業(yè)內部出現(xiàn)較大范圍的兼并與重組,即產業(yè)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則在調整后的產業(yè)組織結構中,惡性市場競爭會被有效制止,因惡性競爭帶來的物價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也就有可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