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呼吁市民在高考(微博)那兩天不要開汽車,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究竟是民擾高考還是高考擾民,已經(jīng)難以分清。建議從明年起設立中國高考節(jié),高考那兩天全國放假,以保證考生潛心高考。”一條去年6月5日的@鄭淵潔的新浪微博的轉發(fā),再次在今年高考期間引起社會各界、各大媒體對“高考擾民”現(xiàn)象的熱議。
一邊是在“關愛孩子”的滔滔洪流下引出的“全民高考”乃至“高考擾民”怪狀的是與非,一邊卻是被關愛著的考生們微弱的抗爭“少愛我一點吧!” 2011年高考結束后,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種“少愛我一點”與“關愛孩子”之間博弈,直接引發(fā)的是“高考擾民”后遺癥的頻發(fā):讓考生們一下子從高考期間備受關注的“天上”狀態(tài),回到即將面臨的上大學或復讀或打工創(chuàng)業(yè)的 “人間”常態(tài),的確有點兒難!
有誰在傾聽考生的聲音
有人曾調侃:不得不說,整個社會得了嚴重的“高考病”!每年6月,全民集體進入高考語境,高考成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一切為高考讓路。原本一場屬于學生的“個體大考”,演繹成了考全民、考社會、考政府的“國家第一大考”瞧,這幾乎是一場現(xiàn)代“全民戰(zhàn)爭”。
那么,這場“全民戰(zhàn)爭”中的主角們,在整個社會如此龐大“關愛孩子”的重壓下,又有何感受?
“拋卷”、“撕書”、網(wǎng)上微博“咆哮”……2011年高考結束后,不少考生加入了這些“狂歡”式減壓活動。從本報6月13日推出的“后高考時代”系列報道之一《考后綜合癥高發(fā)》一文中,我們不難看到,考生狂歡的背后,背負著因愛而生的巨大心理壓力。
請聽兩位考生的心聲
網(wǎng)名叫“我是好漢哦”在網(wǎng)上留言:我是應屆考生,我覺得社會上在故意制造緊張氣氛,很多所謂為高考考生的東西在我看來很難理解。
網(wǎng)名叫“爸爸控制不了了”在網(wǎng)上留言:我后天高考,我覺得別那么多事兒,平時怎樣就怎樣。別我考試旁邊老太太扭秧歌就成。一個考試嘛能怎么樣?既然選擇高考這條路,就已經(jīng)夠慫夠沒有能力了,再連個抗干擾能力都沒有,還能在社會活下去么?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去年,就有多名應屆畢業(yè)生給媒體寫信呼吁:“還我們自由的考試空間,不要給我們來自社會的壓力”,“使我們感到了比考試本身還要大的壓力,這樣的幫助對我們只有壞處沒有好處”,“高考對我們來說就是一次平常的考試,希望父母和社會不要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我們的身上”,“希望把我們當作正常人來看待!”
呼聲不能說不夠真誠!但是,社會各界對高考龐大的關愛似乎從來沒有減少過:2011年高考,警車照樣可以為考生開道,建筑工地照樣可以因高考停工,一些地方甚至禁止考場周圍一切機動車通行等等。
“高考擾民”最終擾亂了誰
“人為把高考弄得那么緊張,有必要嗎”、“這么多的關注反倒成了無形壓力,我高考那會兒什么都沒有也照樣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高考擾民”現(xiàn)象,很多曾經(jīng)參加過高考的人都有此類看法。
去年5月,一位叫葉炳昌的讀者就在報紙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高考在即話“擾民”》的文章,文中談及:“其實,‘特殊待遇’對考生無益。高考這幾天的殊遇實際上是害了考生,給他們施加了無形的壓力。昔日的嘈雜,猛然間被寂靜所取代;過去的艱苦,一下子被豪華而替代,讓學生如何能適應?”如此擔心,顯然不是杞人憂天。
這是一位考生的微博留言:“自從高考完后,我的生活就好像變得不太正常了,具體表現(xiàn)為:每天頭暈睡眠質量下降、腸胃不舒服,搞得比上學都難受……”
記者在網(wǎng)上調查時發(fā)現(xiàn),高考后短期內不管不顧地瘋玩、整日無所事事不思進取等現(xiàn)象具有一定普遍性。
如何幫助考生們隨著高考分數(shù)的查詢、錄取通知書的下發(fā)等盡快回到生活的常態(tài)和正軌,并正確地規(guī)劃好自己即將來臨的大學生活和今后的人生路?
北京第二中學校長鈕小樺建議:適當?shù)姆潘膳c調整是有必要的,但考生應該更多尋求一些正當?shù)姆潘汕?,比如去旅游,或在家與父母多一些親情溝通,上網(wǎng)了解一下所報考大學的情況,為進大學讀書做充分準備。
“考后學生要盡快調整身心,如果像網(wǎng)上一些考生那樣不計后果地盲目瘋狂減壓,甚至胡說八道,即使將來考進大學,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全不健康、社會公德意識不強的人?!北本┦械诙袑W剛從高三任教下來的蘭老師說。
一位孩子今年參加高考的劉先生也表達了自己對“高考擾民”的看法:“我覺得家長對高考的重視可以理解。但是,這種關心不能過,一個十八九歲的大孩子如果連一些噪音和交通上的不便都不能忍受,就算他考上了一流大學,也會因為不具備堅韌的品質,不能真正成才。”他告訴記者,他家住在朝陽區(qū),離考點算上堵車大概需要一小時車程,但他除了考前悄悄去踩了一次點,并把乘車路線記下來告訴兒子,兩天的考試全是兒子獨自一人去完成的。
記者在網(wǎng)上搜索時發(fā)現(xiàn),一位叫周靜波的網(wǎng)友曾在天涯社區(qū)上發(fā)表的看法頗耐人尋味:都說現(xiàn)在的孩子心理脆弱,缺乏大風大浪的考驗與磨練,但想一想,家長與社會又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多少獨立闖蕩的歷練機會呢?從小到大哪天不是小心翼翼唯恐有丁點呵護不周呢?特別在極具“中國特色”的高考時段內,考生就是上帝,就可以享有特權,如此過分的保護,到底是在為他們減壓還是增壓呢?從“天上”到“人間”,路要自己走
這是一個考生在微博上發(fā)的考后規(guī)劃:1.出去找份兼職,積累一些工作經(jīng)驗,順便賺點零花錢;2.去圖書館,借這個充足的時間,多積累些知識;3.辦個健身卡,強身健體;4.向家長學習一些生活技能(洗衣,做飯之類);5.與同學外出游玩;6.家中玩電腦;7.與小學或初中的好友聯(lián)系一下,增進下三年來有些淡漠的感情;8.去初中或小學看望下自己的老師。
記者采訪時發(fā)現(xiàn),有類似小規(guī)劃的考生也不在少數(shù)。前文中所提的自己一人去參加高考的劉先生的兒子,就打算這個假期去學習駕照,“多學一門技能總會有用的?!毙⒏嬖V記者,“同時我也準備到中國傳媒大學(微博 招生辦)網(wǎng)站多了解一些大學的情況,看一些相關的書籍?!眻罂剂藗髅酱髮W的小劉對考進該校充滿信心。
對于考生來說,無論高考期間怎樣被捧到“天上”,往后的路還得自己走隨著分數(shù)的公布、志愿的填報、入學等的來臨,生活很快將走出“后高考時代”,進入“人間”常態(tài)的學習、生活。中小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成長管理研究專家、北京前方導航教育公司首席專家、人大附中原職業(yè)規(guī)劃師吳志蘭建議:考生們應盡快冷靜下來,認真傾聽自己內心:我的興趣在哪里?我的特長是什么?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以后想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社會上有些什么行業(yè)和職位?如何把我想要的生活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
“每一個人都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夢想?!彼龔娬{,即使非常態(tài)的高考讓考生很快從“天上跌落人間”,但不必在意,經(jīng)歷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短暫停留后要積蓄力量,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