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考(微博)季,各種“大學排行榜”又頻繁地冒出來。
在武書連的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中,浙江大學一舉打破北大、清華兩強鶴立的局面,奪得“全國高校綜合實力冠軍”。此榜單一出,公眾嘩然。
什么是一流大學?大學排名的標準又是什么?學者秋風表示,現(xiàn)在很多大學宣稱要建一流大學,其實走的是量化指標的老路。當榜單上的數(shù)字成為高校爭相追逐的目標,可能會導致大學最終走偏。
·觀點碰撞·
■校領導心中的五味盤,坊間百姓的餐前點
大學排行榜近年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勢頭。這次翩然飛升,下次又墜落谷底。多少馬蹄疾,多少意難平,都成了校領導心中的五味盤,坊間百姓的餐前點。
排第一就普天同慶;排第二則反思改進;排出前十,簡直有待罪的惡感。亂象背后,仍舊是一攬子標準比高低的思維作祟。
一個包容的社會,理應容納多元的大學;豐富的專業(yè),又何須由一張榜單蓋棺論定?排行榜的始作俑者有心奪人眼球還可體諒,巍巍學府摻進這趟渾水,就有失身份了。
從建設性角度而言,要給大學提供激勵機制、形成彼此的參照,也不必在名次上痛下苦功。須知文無第一,各院校的特長本就不一。“綜合性”大學的大旗一揮,初衷良善,執(zhí)行過程中卻是中了“平均主義”的陷阱,落得“千校一面”——每個城市都坐擁自己的師范院校、外國語大學,如此“繁華”,令人慨嘆!
(蘇菩提)
■每年的排行榜名次波動變化很大,一看就知道可信度低
大學排行榜?那就是逗你玩的吧,我個人并不關心。
首先,一所大學尤其是好大學的形成,是需要長期的歷史積淀的,因此高校的質量相對來說也是比較穩(wěn)定的,而現(xiàn)在每年的排行榜名次波動變化很大,一看就知道可信度低。第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排行榜?因為背后有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有些排行榜就是靠收取學校的廣告費為生,錢給得多的高校就排前一些,給得少或者不給的就排后一些,這已經(jīng)是潛規(guī)則了。第三,從技術層面上說,大學的品質本來就很難量化,不是一個名次就能說明這所大學的好壞。
如果我的孩子填報高考志愿,我更傾向于帶孩子親臨高校,實地去感受高校的歷史底蘊和教學氛圍,而不是盲目地盯著排行榜看。
(陳丹)
■用什么方法去比較一所理工大學和一所醫(yī)科大學究竟誰更好呢?
很想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比較一所理工大學和一所醫(yī)科大學究竟誰更好呢?
在如今的本科教學綜合排名中,學科覆蓋面、學科數(shù)量和硬件設施都成了非常重要的評比標準。眾多院校為了提高綜合排名,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綜合院?!?,或積極合并其他院校,或頻頻開設新學科。
比如,浙江大學(微博)在1998年合并了杭州大學、浙江醫(yī)科大學、浙江農業(yè)大學之后,瞬間成為了中國高校中的一艘“航空母艦”,并且終于在今年登上了武書連版大學排行榜的第一名。但是,那些合并前的重點學科明顯掉了價;而對于“被合并”的院校來說,很長一段時間難免被迫頂著“非親生”的帽子。這,真的有利于高校的發(fā)展嗎?
(何小荷)
■現(xiàn)在的大學排名魚目混珠、霧里看花,讓人摸不清頭緒
大學排行榜本身無可厚非。一方面,大學自身可以根據(jù)排行榜找準自己的定位,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潛力所在,明確發(fā)展的空間。另一方面,排行榜也給家長和學生提供一個參考和借鑒的價值,有利于公眾對大學進行監(jiān)督。
問題的關鍵在于:以什么標準來做排行榜?現(xiàn)在大學的種類很多,辦學方向也不一樣,既有研究型大學,也有應用型大學;既有綜合性大學,也有單科特色大學,這些學校本身就不處于同一個類比層次上,因此也無法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一所大學能力的強弱。
現(xiàn)在的大學排名魚目混珠、霧里看花,讓人摸不清頭緒。我認為,應該分門別類進行排名,比如將工科類學校統(tǒng)一進行排名時,綜合類的研究型就不參與其中。這樣的排名,含金量更高,也更有利于大學間的良性競爭。
(吳敏)
■從紛亂的評估體系里脫身而出,讓每個學生樂見校園生活帶來的改變,方是高校良旨
排行榜上的座次帶給學生的只是虛榮,真正深入人心還是校園傳統(tǒng)和教學氛圍。從紛亂的評估體系里脫身而出,讓每個學生樂見校園生活帶來的改變,方是高校良旨。事實上,大學的根本目標不是聞名遐邇,而是學生心安、教師理得。
為這一點,倒不如摒棄大學排行榜,由各高校出力、相關部門監(jiān)督,推出“大學特色榜”。各??杀嬲滦J罚肩R源流,廣邀老校友索驥校園光陰如何與時代的脈搏共躍動。這既是對歷史負責,也是明晰本校特色、恢弘青年學子的理想信念?;蛘?,創(chuàng)設“特色學科排列”。哪些新興專業(yè)待建?弱勢學科如何補益?與現(xiàn)實需求如何對接?這些既是每所大學獨特之處,也是學子日夜縈懷之事。為防特色榜演化成各言其是的標榜,相關部門還可特聘專家隊伍進行第三方監(jiān)管,再對各校的自評予以認定。如此一來,“大學特色榜”一則明志,二則育人,三則少些拼殺之氣,何樂而不為?
(傅盛裕)
■讓受教育者擁有充分的選擇權
在國外,大學排行榜的受眾主要是大學的合作者與考生。因此具體指標傾向于考慮這些“用戶”的實際需要。比如,《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的排行榜,就選擇新生留校率、教學資源、校友捐贈率來評價一所大學受學生歡迎的程度。但在我國,受教育者并無多少選擇大學的權利,考生也不可能拿到幾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再從中選擇一所大學。
現(xiàn)在評價大學的指標,幾乎全是行政指標以及與人才培養(yǎng)關系不大的形象指標,包括國家科技成果獎項、兩院院士數(shù)、國家教學數(shù)、國家教學成果獎、學校學生規(guī)模、教師博士學位比例等等。這樣的指標,引導大學必定追求行政辦學業(yè)績,跑獎要獎,熱衷擴大辦學規(guī)模。
如此,大學排行榜極有可能變?yōu)樾姓u價的附庸。要讓社會評價發(fā)揮獨立的作用,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打破“管評辦”一體化的狀況,建立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機制,讓受教育者擁有充分的選擇權。
(蔣理)
·網(wǎng)言網(wǎng)語·
宋桂芳:大學卓爾不凡不僅是因為它們有論文、有成果,更因為它們各有各的精神,有培育人文氣質的底蘊。這恰是排行榜“排”不出來的。
王淦生:直白地說,國內那些“大學排行榜”的研究機構大多于某所大學,或主要由某一大學的校友構成,故而在大學排行上,這些機構每每當仁不讓地將自己所在學校(或母校)排到靠前的位置。
這類研究機構首先要真正做到客觀、公正、中立,要成為獨立、中立的學術機構,不在某一高校的屋檐下討生活。
陳厚豐:中國高校目前沒有全國性的公共數(shù)據(jù)庫,各排行榜搜集的數(shù)據(jù)途徑多樣,數(shù)據(jù)也不全面,所以難以取信于人。各高校類型不同,如果沒有對大學分類就對大學進行綜合排行;這就像不分男女進行舉重比賽一樣。
吳家瑋:大學排名就好比是把眼鏡與蘋果相比。
吳江:中國的大學之間不僅有著天生的層次和等級,更有、省級甚至市級之分,不同大學之間所享有的資源,獲得的投入,更是如天壤之別。前十名、前二十名的高校,基本總是那幾張熟面孔。一成不變的榜單除了讓觀者產生審美疲勞之外,實在是沒啥看頭。
聞天語:大學排行榜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其背后有巨大的市場和需求存在;我們不能夠因為它本身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就輕易否定它。面對大學排行榜,與其一味貶斥指責,不如多建立規(guī)范和制度進行引導,從而使其逐漸科學化,最終變得準確、公平和透明。
·看看外國的大學排行榜·
在西方國家,大學排行榜由來已久。目前影響力較大的有美國的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大學排名、英國的《泰晤士報高教副刊》世界大學排行榜、加拿大的《麥克林雜志》加拿大大學排行榜、日本的《鉆石雜志》日本大學排行榜等。
以《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的大學排名為例。該排名始于1983年,數(shù)據(jù)來自以下幾個途徑:向學校發(fā)送調查問卷、參考所評選大學的網(wǎng)站、在其他學術界人士間進行民意調查等。
該雜志評選的主要標準包括:在評選某所大學時,請其他大學的校長、教務長和系主任打分;連續(xù)6年的畢業(yè)率和大學新生的保留率;學生入學平均成績;教師工資、教師水平、學生與教師比例、全職教師比例等;校友打分等等。其中,大學在同行中的聲望分占比,為25%。其次是畢業(yè)率和學生保留率,占20%,師資力量也占20%。
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大學排行起步較晚,目前主要有 《中國大學評價》、網(wǎng)大版的大學排行榜、中國校友會的大學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排行榜和武漢大學(微博)的大學排行榜。這些大學排行榜,在各項評價指標與權重上有不同的操作技術與理念。
在武書連的2011中國大學排行榜中,浙江大學一舉打破北大、清華兩強鶴立的局面,奪得“全國高校綜合實力冠軍”。此榜單一出,公眾嘩然。
什么是一流大學?大學排名的標準又是什么?學者秋風表示,現(xiàn)在很多大學宣稱要建一流大學,其實走的是量化指標的老路。當榜單上的數(shù)字成為高校爭相追逐的目標,可能會導致大學最終走偏。
·觀點碰撞·
■校領導心中的五味盤,坊間百姓的餐前點
大學排行榜近年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勢頭。這次翩然飛升,下次又墜落谷底。多少馬蹄疾,多少意難平,都成了校領導心中的五味盤,坊間百姓的餐前點。
排第一就普天同慶;排第二則反思改進;排出前十,簡直有待罪的惡感。亂象背后,仍舊是一攬子標準比高低的思維作祟。
一個包容的社會,理應容納多元的大學;豐富的專業(yè),又何須由一張榜單蓋棺論定?排行榜的始作俑者有心奪人眼球還可體諒,巍巍學府摻進這趟渾水,就有失身份了。
從建設性角度而言,要給大學提供激勵機制、形成彼此的參照,也不必在名次上痛下苦功。須知文無第一,各院校的特長本就不一。“綜合性”大學的大旗一揮,初衷良善,執(zhí)行過程中卻是中了“平均主義”的陷阱,落得“千校一面”——每個城市都坐擁自己的師范院校、外國語大學,如此“繁華”,令人慨嘆!
(蘇菩提)
■每年的排行榜名次波動變化很大,一看就知道可信度低
大學排行榜?那就是逗你玩的吧,我個人并不關心。
首先,一所大學尤其是好大學的形成,是需要長期的歷史積淀的,因此高校的質量相對來說也是比較穩(wěn)定的,而現(xiàn)在每年的排行榜名次波動變化很大,一看就知道可信度低。第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排行榜?因為背后有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有些排行榜就是靠收取學校的廣告費為生,錢給得多的高校就排前一些,給得少或者不給的就排后一些,這已經(jīng)是潛規(guī)則了。第三,從技術層面上說,大學的品質本來就很難量化,不是一個名次就能說明這所大學的好壞。
如果我的孩子填報高考志愿,我更傾向于帶孩子親臨高校,實地去感受高校的歷史底蘊和教學氛圍,而不是盲目地盯著排行榜看。
(陳丹)
■用什么方法去比較一所理工大學和一所醫(yī)科大學究竟誰更好呢?
很想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比較一所理工大學和一所醫(yī)科大學究竟誰更好呢?
在如今的本科教學綜合排名中,學科覆蓋面、學科數(shù)量和硬件設施都成了非常重要的評比標準。眾多院校為了提高綜合排名,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綜合院?!?,或積極合并其他院校,或頻頻開設新學科。
比如,浙江大學(微博)在1998年合并了杭州大學、浙江醫(yī)科大學、浙江農業(yè)大學之后,瞬間成為了中國高校中的一艘“航空母艦”,并且終于在今年登上了武書連版大學排行榜的第一名。但是,那些合并前的重點學科明顯掉了價;而對于“被合并”的院校來說,很長一段時間難免被迫頂著“非親生”的帽子。這,真的有利于高校的發(fā)展嗎?
(何小荷)
■現(xiàn)在的大學排名魚目混珠、霧里看花,讓人摸不清頭緒
大學排行榜本身無可厚非。一方面,大學自身可以根據(jù)排行榜找準自己的定位,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潛力所在,明確發(fā)展的空間。另一方面,排行榜也給家長和學生提供一個參考和借鑒的價值,有利于公眾對大學進行監(jiān)督。
問題的關鍵在于:以什么標準來做排行榜?現(xiàn)在大學的種類很多,辦學方向也不一樣,既有研究型大學,也有應用型大學;既有綜合性大學,也有單科特色大學,這些學校本身就不處于同一個類比層次上,因此也無法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一所大學能力的強弱。
現(xiàn)在的大學排名魚目混珠、霧里看花,讓人摸不清頭緒。我認為,應該分門別類進行排名,比如將工科類學校統(tǒng)一進行排名時,綜合類的研究型就不參與其中。這樣的排名,含金量更高,也更有利于大學間的良性競爭。
(吳敏)
■從紛亂的評估體系里脫身而出,讓每個學生樂見校園生活帶來的改變,方是高校良旨
排行榜上的座次帶給學生的只是虛榮,真正深入人心還是校園傳統(tǒng)和教學氛圍。從紛亂的評估體系里脫身而出,讓每個學生樂見校園生活帶來的改變,方是高校良旨。事實上,大學的根本目標不是聞名遐邇,而是學生心安、教師理得。
為這一點,倒不如摒棄大學排行榜,由各高校出力、相關部門監(jiān)督,推出“大學特色榜”。各??杀嬲滦J罚肩R源流,廣邀老校友索驥校園光陰如何與時代的脈搏共躍動。這既是對歷史負責,也是明晰本校特色、恢弘青年學子的理想信念?;蛘?,創(chuàng)設“特色學科排列”。哪些新興專業(yè)待建?弱勢學科如何補益?與現(xiàn)實需求如何對接?這些既是每所大學獨特之處,也是學子日夜縈懷之事。為防特色榜演化成各言其是的標榜,相關部門還可特聘專家隊伍進行第三方監(jiān)管,再對各校的自評予以認定。如此一來,“大學特色榜”一則明志,二則育人,三則少些拼殺之氣,何樂而不為?
(傅盛裕)
■讓受教育者擁有充分的選擇權
在國外,大學排行榜的受眾主要是大學的合作者與考生。因此具體指標傾向于考慮這些“用戶”的實際需要。比如,《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的排行榜,就選擇新生留校率、教學資源、校友捐贈率來評價一所大學受學生歡迎的程度。但在我國,受教育者并無多少選擇大學的權利,考生也不可能拿到幾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再從中選擇一所大學。
現(xiàn)在評價大學的指標,幾乎全是行政指標以及與人才培養(yǎng)關系不大的形象指標,包括國家科技成果獎項、兩院院士數(shù)、國家教學數(shù)、國家教學成果獎、學校學生規(guī)模、教師博士學位比例等等。這樣的指標,引導大學必定追求行政辦學業(yè)績,跑獎要獎,熱衷擴大辦學規(guī)模。
如此,大學排行榜極有可能變?yōu)樾姓u價的附庸。要讓社會評價發(fā)揮獨立的作用,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打破“管評辦”一體化的狀況,建立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機制,讓受教育者擁有充分的選擇權。
(蔣理)
·網(wǎng)言網(wǎng)語·
宋桂芳:大學卓爾不凡不僅是因為它們有論文、有成果,更因為它們各有各的精神,有培育人文氣質的底蘊。這恰是排行榜“排”不出來的。
王淦生:直白地說,國內那些“大學排行榜”的研究機構大多于某所大學,或主要由某一大學的校友構成,故而在大學排行上,這些機構每每當仁不讓地將自己所在學校(或母校)排到靠前的位置。
這類研究機構首先要真正做到客觀、公正、中立,要成為獨立、中立的學術機構,不在某一高校的屋檐下討生活。
陳厚豐:中國高校目前沒有全國性的公共數(shù)據(jù)庫,各排行榜搜集的數(shù)據(jù)途徑多樣,數(shù)據(jù)也不全面,所以難以取信于人。各高校類型不同,如果沒有對大學分類就對大學進行綜合排行;這就像不分男女進行舉重比賽一樣。
吳家瑋:大學排名就好比是把眼鏡與蘋果相比。
吳江:中國的大學之間不僅有著天生的層次和等級,更有、省級甚至市級之分,不同大學之間所享有的資源,獲得的投入,更是如天壤之別。前十名、前二十名的高校,基本總是那幾張熟面孔。一成不變的榜單除了讓觀者產生審美疲勞之外,實在是沒啥看頭。
聞天語:大學排行榜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其背后有巨大的市場和需求存在;我們不能夠因為它本身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就輕易否定它。面對大學排行榜,與其一味貶斥指責,不如多建立規(guī)范和制度進行引導,從而使其逐漸科學化,最終變得準確、公平和透明。
·看看外國的大學排行榜·
在西方國家,大學排行榜由來已久。目前影響力較大的有美國的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大學排名、英國的《泰晤士報高教副刊》世界大學排行榜、加拿大的《麥克林雜志》加拿大大學排行榜、日本的《鉆石雜志》日本大學排行榜等。
以《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的大學排名為例。該排名始于1983年,數(shù)據(jù)來自以下幾個途徑:向學校發(fā)送調查問卷、參考所評選大學的網(wǎng)站、在其他學術界人士間進行民意調查等。
該雜志評選的主要標準包括:在評選某所大學時,請其他大學的校長、教務長和系主任打分;連續(xù)6年的畢業(yè)率和大學新生的保留率;學生入學平均成績;教師工資、教師水平、學生與教師比例、全職教師比例等;校友打分等等。其中,大學在同行中的聲望分占比,為25%。其次是畢業(yè)率和學生保留率,占20%,師資力量也占20%。
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大學排行起步較晚,目前主要有 《中國大學評價》、網(wǎng)大版的大學排行榜、中國校友會的大學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排行榜和武漢大學(微博)的大學排行榜。這些大學排行榜,在各項評價指標與權重上有不同的操作技術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