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留學族”蹣跚出發(fā) 家長稱“情非得已”

字號:

■一周上課6天,休息的周日還要帶回卷子七、八張——白潔的父母為了保護孩子,毅然決定送她出國;
    ■讀初二的沈豪決定“逃”去美國讀書,為了每天能多睡一會;
    ■快上初三的小丁,面臨兩難選擇:要么回原籍考高中,要么留在上海讀中職。為了規(guī)避升學的政策阻礙,父母被迫把小丁送出國門……
    【記者手記】 第二波“幼童留學潮”蹣跚出發(fā)
    2010年年底,國內(nèi)一家大型留學教育集團發(fā)布的抽樣調(diào)查顯示:2010年中國出國留學的高中以下學歷(包括高中)學生所占比例已達19.75%。這些學生大多未滿18周歲,還有個別的甚至是小學生。消息一出,業(yè)界驚呼:幼童留學潮,已經(jīng)從趨勢轉變?yōu)楝F(xiàn)實!
    也是去年,滬上舉行的年度留學總結會上,一位教育官員透露:教育部擬不再反對“留學低齡化”。要知道,教育部原先從不鼓勵高中及高中以下學生赴海外留學。
    上述種種消息,傳遞的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又一波“幼童留學潮”,即將來臨。
    上一波“留學幼童”,還要追溯到中國歷早的“官派留學生”。1872年至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
    如果說第一波“幼童”肩負著遠赴西洋“師夷之長技”的使命,現(xiàn)在的幼童出國,則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擁有的教育機會更多元,但前途未卜。
    “留爸留媽”的心情異常復雜:十三四歲的孩子,中文還沒有學全,就要取而代之地面對每天一節(jié)的“圣經(jīng)課”、“西方宗教史”,將來會否“里外不是人”?在國內(nèi)學習堪憂,希冀著去國外鍛煉一下,會不會反倒成了“留學垃圾”?錯過了孩子關鍵的青春成長期,家長會否釀成大錯?幼童留學,成本不菲,僅以高中三年和本科四年的學費來算,相當于“一單兩三百萬的生意”。
    請注意,這些擔心不是教育人士的分析,而是“留爸留媽”告訴我的。他們對可能的結果做好了準備,依然愿意賭一把。更讓人意外的是,不少“留爸留媽”目標并不高:“我們也沒想過要孩子沖擊美國,順順利利讀完大學就行”。
    “賭博”背后,一個個家庭正上演著各自的掙扎,甚至“家庭戰(zhàn)爭”。
    “幼童留學潮”蹣跚出發(fā)。
    談及“幼童留學”,我們閉上眼想見的是:一群中國家長不惜砸鍋賣鐵、削尖腦袋誓把孩子早早送出國門,好在爭奪世界這條賽道上“不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當記者走近這群即將漂洋過海的幼童和他們的“留爸留媽”,看到、聽到的情況卻全然不是如此。中國家長的“瘋狂”、中國幼童的“腦殘”?如煙般輕薄的片段與臆想,遮蓋了幼童留學家庭中那些痛苦的掙扎和情非得已。
    一對與中國老師“戰(zhàn)斗”的父母
    小學四年級起,白潔的作業(yè)開始增加,看書、看電視的時間被擠占。白潔的老爸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辦法——和孩子一起做作業(yè),減少重復性勞動。
    今年春節(jié)前,上海的一家五賓館正在舉行一場特殊家長會,參會的家長或已經(jīng)、或正在打算把孩子送出國留學,聚會因此被稱為:“留爸留媽家長會”。
    一戶從杭州趕來的留學家庭很快成為焦點。這家的女兒名叫白潔,16歲,去年結束國內(nèi)初中學習,前往美國私立高中求學。他們家作為“過來人”上臺發(fā)言,臺下“留爸留媽”的提問好像連珠炮——
    “為什么孩子這么小就送她出去?”
    “你們?yōu)槭裁窗押⒆铀偷脚?,有什么好處??BR>    “你們是否考慮過,單性的學校不利于孩子身心發(fā)展?”
    白媽媽笑言:“選女校,是考慮到他們對女孩照顧得更細心……”她頓了頓,回頭看看女兒,仿佛是征詢后者同意后補充:“也是為了避免早戀。”
    這位母親小心考慮著女兒的感受,一如他們?yōu)榕畠赫邕x學校的謹慎態(tài)度。從學校的SAT(俗稱“美國高考”)排名、校內(nèi)不同種族學生的比例,到學校所在地區(qū)的氣候、槍支管制程度等,白潔的父母害怕漏掉任何潛在風險,“釀成大錯”。
    “比她早出去一年的中國女孩已經(jīng)吃了早戀的苦頭——有個美國男孩暗戀她,又有個外國女孩喜歡這個男孩,她就對中國女孩使壞?!迸笥押⒆拥脑庥鎏嵝寻讒寢?,“男女混?!庇邪踩[患。
    他們后挑中一所緊鄰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私立高中。該校全美SAT排名前20,屬于私立;更讓白家滿意的是,它是女?!峭詰龠@種小概率事件,“戀愛”幾乎絕跡。
    白家父母的擔心,其實是許多中國家長的心聲。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把孩子這么早送出國?“原本也想著至少等她成年,不然十幾歲的女孩孤身在外,哪家父母不擔心?”白媽媽告訴記者,早早送兒出國,源于與中國老師間的“戰(zhàn)斗”不斷升級。
    “戰(zhàn)斗”始于白潔小學一年級。彼時,白潔各科成績總是班級“倒數(shù)第一、第二”,且大多為“紅燈”。白潔忍不住問爸爸:“人家爸爸媽媽都在教小朋友寫作業(yè),為什么你們不教我?”“是么?”爸爸答,“那說明你很厲害,你不是在和同學競爭,而是和同學的爸爸媽媽競爭!爸爸向你保證,同學的爸爸媽媽總有一天會教不動的,那時你就厲害了?!?BR>    班主任可坐不住了,前來家訪兼質問:“兩位家長都在銀行工作,算是知識分子,孩子的學習你們不管么?”白爸爸答:“當初報名小學時,你們老師說:小孩進小學前‘像一張白紙好,老師能在上面繪出美的畫?!覀冋兆觯裁炊疾粡娖人龑W。她進小學時,只會寫自己的名字?,F(xiàn)在,孩子學不過其他孩子,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
    從此,班主任再沒來家訪。
    其實,白潔的父母從不擔心她的智商?!拔液臀蚁壬?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我們雙方的父母又全是醫(yī)生。我們相信遺傳,白潔的智商差不了。”令他們懷疑的是,老師和他們的教育方法。
    小學四年級起,白潔的作業(yè)開始增加,看書、看電視的時間被擠占。這時,白家上演了一道奇異的風景:老爸和女兒一起做作業(yè)?!鞍职窒牒湍阋黄鹱鲎鳂I(yè),但爸爸比你笨,你把難的題目干掉,簡單的都留給我?!卑装职钟眠@個簡單的方法,為女兒剔除了作業(yè)中的簡單重復性勞動。
    問題是,老師認出了家長的筆跡,在班里斥責白潔。原本就成績不好的她,遭來更多同學的排擠?!爸荒芪覀冃量帱c!”白爸爸對老師不滿,但為了不讓女兒在學校承受壓力,他想出新招:用鉛筆做作業(yè),讓女兒用圓珠筆“謄寫”,他再用橡皮把鉛筆筆跡擦掉。
    有了更多的課外時間,白潔看完了《上下五千年》、《世界通史》等幾十本書;把自學的《新概念英語》第1-4冊當兒歌唱。
    五年級時,她超過了班上成績好的同學。她已經(jīng)形成自我學習的方法。為此,父母為她選了一所私立初中,因為他們擔心:“公立初中再也容不下她?!?BR>    果然,到了初一,白潔的學校生活等同于“考卷+考試”?!罢憬俗x書很瘋狂,每周上六天課,周日休息一天,帶回來7、8張考卷。好幾次,我晚上加班到10點,回家給女兒做作業(yè)做到三四點。不好好做,她的平時成績就得開紅燈?!奔哟a的作業(yè)不只是累倒了白爸爸,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擺在兩位家長面前:彼時,白潔已多次獲得全國英語競賽一等獎,考試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們不知道,白潔被保護的“自學方式”能被學校容忍多久?
    “因為看到了孩子的聰明,所以我們選擇逃離?!比ツ辏诐嵆跞厴I(yè),搭上赴美航班。
    一個無路可走的初二“差生”
    學校老師告訴班級里的“差生”:以后高中考不上,只能去職校,畢業(yè)就失業(yè)。
    白潔的例子,不只讓“留爸留媽”生出“早早送兒出國”的念頭,在同齡人心中也播下“逃離”的種子,比如沈豪。
    沈豪,是上海一所公辦初中的初二學生。在“留爸留媽家長會”上,沈豪和一群孩子被爸爸媽媽們領到白潔身邊,沈豪借機悄悄地問白潔:“你們那里晚上做作業(yè)做到幾點?有周末么?”“我們學校下午3點半放學,晚上做作業(yè)做到9點,周末愛干嘛就干嘛?!卑诐嵱淇斓卣f?!罢婧?。”沈豪松了一口氣,“我得去美國念高中?!?BR>    以做作業(yè)時間的多少,為學校好壞的評斷標準,簡單得有些殘酷。然而,這卻是不少留學家庭選擇送孩子早點出國的導火線。
    “我的孩子才上初一,做作業(yè)已經(jīng)要做到晚上11點,以后怎么辦?!”“現(xiàn)在孩子放學回來,我們都跟打仗似的——6點鐘到家,我們事先準備好洗澡用品,15分鐘洗完澡出來;飯桌上碗筷、飯菜全部備好,20分鐘吃完,開始做作業(yè)!一分鐘都不浪費,幾乎每天都要到11點收工。一直這樣下去,全家都神經(jīng)衰弱了?!币蝗核夭幌嘧R的家長,相擁“吐苦水”。
    對于沈豪而言,這種辛苦快要到達“極限”。“不止是每天做作業(yè)到11點,我的好朋友還有好幾次連續(xù)24小時沒睡覺;還有的人每天晚上補課到11點,回到家睡4個小時,早上3點鐘起來補做作業(yè)。我馬上也要這樣了?!?BR>    沈豪自言是班里的“差生”——各科成績徘徊在六七十分,有些還“開紅燈”。在班上,成績越差,越辛苦,有24小時不睡記錄的多半是“差生”。
    “這樣補課成績上去么?”記者問。
    “沒有?!鄙蚝勒f。
    “那索性不要補了,弄壞了身體?!?BR>    “老師不答應,差生成績不搞上去,他們考核難過關……”14歲的沈豪言語不多,但冷不丁冒出的評論會驚住一旁的家長?!袄蠋熯€說,像我們這種人,以后高中也考不上,只能去職校,畢業(yè)就失業(yè)。”
    當?shù)弥鰢粌H能帶來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還要耗費家里兩三百萬的存款,沈豪低頭訥訥地說:“我真的無路可走了,我想多睡一會兒覺,我必須出國?!?BR>    一個“沒得選”的務工者子女
    不忍心浪費孩子的讀書天分,又不放心年幼的孩子獨自出國讀高中,丁爸爸的家里快“打仗”了。
    相比之下,白潔、沈豪的出國愿望都沒有12歲的小丁那般“迫在眉睫”。這又是一個特殊群體:小丁和他的父母對留學“一竅不通”,但在留學中介眼中,他們是“堅定的客戶”。
    去年12月,丁爸爸帶著小丁走進一場美國私立高中面試咨詢會。在其余家長依據(jù)城市為孩子挑選學校時,丁爸爸并不清楚芝加哥、俄勒岡、德州是些什么地方,他心中只有“紐約”,但具體在哪里,他也不清楚;至于“托?!?、“SAT”,對他和小丁而言,更如天書一般。
    集體咨詢時,丁爸爸小心翼翼地反問:“請問,孩子到了美國高中后,還有沒有中文課?”
    “某些學校會開設中文課,中文在那里就像小語種,和西班牙語、德語一樣。不過,中文課只針對外國學生,中國學生恐怕沒必要學習了?!币晃幻绹咧械男7酱砘貜汀?BR>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想問的是,孩子能不能像在中國上語文一樣,在那里繼續(xù)上中文課?”丁爸爸的追問,讓家長和校方代表費解。
    “既然出國了,為什么還要學中文?如果想學中文,不用花這么多錢去美國念書?。俊?BR>    “我擔心,孩子這么小出去,忘了中文……”
    旁人不知,丁家爸媽何曾舍得“送兒子出去”,當聽到校方介紹每天必須上“圣經(jīng)課”,沒有了“語文課”,丁爸爸對孩子未來的價值觀更是擔心不已。
    “像我們這種人根本沒想過要把孩子送出國讀書呀!”其實,丁父是安徽來滬務工者,10年前走出田地來到上海。經(jīng)多年打拼,而今在浦東經(jīng)營一家小超市,日子小有聲色。
    小丁從小學一年級起在上海念書,直到在2010年升入初中后,小丁家被老師“鄭重提醒”:小丁不能參加上海中考,要么回原籍參加考試,要么留在上海但只能讀中職。
    小丁在班里是班長、成績優(yōu)秀。丁爸爸告訴記者,如果初三回去考,沒有學過當?shù)亟滩?,勢必考不上好的高中,將來上大學也懸;如果提前回去,老家早沒了親戚,誰照顧孩子?可留在上海,只能讀中職,夫妻倆覺得對不住孩子。“孩子成績好,我們不能廢了他呀!”
    在參加美國高中面試前,丁爸爸參加了移民投資會,他想過花50萬美金“投資移民”,然后讓孩子在國外讀書,但是這樣一來,等于全家要放棄在上海的一切,去美國白手起家?!拔艺Z言不通,去美國能干嘛?不是蹲‘活監(jiān)獄’么?”丁爸爸曾跑到無錫、昆山等離上海比較近的地方,為兒子聯(lián)系私立高中,卻被告知沒有當?shù)貞艏荒軋竺凰€曾打聽過上海本科學歷考試,希望“硬著頭皮讀個文憑,辦理居住證,解決兒子的中考身份”,不過讀出文憑至少三四年,兒子眼看就要初中畢業(yè),等不起。
    在上海的安徽老鄉(xiāng)提議,讓孩子“留級”,等上海政策“松動”的那一天。丁爸爸搖頭。
    到底該怎么辦?“還是申請出國吧?!焙偾埃“职秩バ《〉男W開了孩子的過往成績證明,家庭并不富裕的他們,又去銀行申請了50多萬的留學貸款——夠付第一年的學費、生活費。
    “如果孩子現(xiàn)在能出去,就送他出去,反正國內(nèi)也是讀不上去了?!倍“职謺r而說得很決絕,時而又不停嘆氣?!昂?,還是別出去……家里都快要‘打仗了’,因為我妻子不舍得孩子,我何嘗舍得!”
    “我們是被逼著把孩子往外送啊。”丁爸爸說道。(唐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