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學具淺談.

字號:

傳統的中小學教學,都比較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應試教育,而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則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要求,包括學生的聯系實際生活的應用能力、操作創(chuàng)新能力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等。針對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廣大教師積極實踐,探索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其中引導學生自制學具就是一種能有效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綜合發(fā)展的好方法。物理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物理教學中針對部分學生物理形象思維等方面的不足,我們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也開發(fā)了一些物理學具,并引導學生利用學具進行觀察和思考,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首先,學具的使用,強化了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學具是學生的學習輔導用具,不同于教師的教具,沒有現成的產品可買,學具一般都取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這就需要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并找出它們與所學物理知識的聯系。例如在杠桿的教學中,我們要求每個學生利用手邊的文具,模擬生活中的的一種杠桿,并且在課堂上演示。結果許多學生仔細觀察了生活中的現象后,發(fā)現了掃帚、筷子、釣魚竿等不少有趣的杠桿,也加深了他們對杠桿的理解。
    在物理教學中,有不少學生都存在重理解輕實驗、重動腦輕動手的問題,而學具的制作,更有利于加強學生實驗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生活中沒有現成的學具,通常學生找到了有關的材料和工具后,都需要他們自己動手制作,才能制成實用的學具。例如在我班中,每個學生都有一只用橡皮筋自制的測力計,是由學生自己選材制作,在講授二力平衡和浮力的測量等知識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學生對自制學具的使用,對課本規(guī)定器材的使用,也能起到復習與鞏固之功效。
    物理教學中組織學生對學具的使用,還突出表現在對一些物理知識和習題的運用理解中,能起到百聞不如一見的重要作用。物理學習中,有許多抽象的知識,也有許多模型或形象需要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建立,由于這些模型或形象在生活中不太常見,實驗室的器材也不可能始終演示給學生看,對于這樣一些重要的知識,我們更加重視組織學生制作一些淺顯易懂的學具,來幫助他們加深理解。例如電學部分中,電路的連接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知識,不少學生在這部分都反映較難,尤其是復雜的電路結構更讓他們怎么也摸不著頭腦。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們一直都讓學生自制一套學具,便于自學。方法是:用一些小的紙片,上面畫上電器元件符號,在兩側各用一根銅線或棉線連接,平時放在書包里,遇到問題時拿出來,在桌上自己照圖放好,由于銅線或棉線易于彎曲、連接、滑動,因此對于一些按電路連實物或由實物圖畫電路圖等問題,都能舉重若輕,輕松掌握;而對于一些特別難以理解的問題,有了這套學具的幫助,也能做到化難為易。例如用電器短路,對許多學生而言,講得再多,他們也會認為被短路的用電器在工作。為此我們設計圖1電路。
    引導學生自己將A點在同一根導線上滑動,直至滑動到B點,如圖2,讓他們自己看到L1是如何被短路的。再如判斷如圖3的電路。仍可采用滑動的方法,變成圖4電路,從而判斷出三燈并聯。
    在農村中學中,由于條件限制,往往存在著缺乏實驗器材的問題,導致實驗課的開設不足。推廣學具的制作使用,土法上馬,還可以大限度地彌補這一不足,從而盡可能地提高教學質量。推廣學具的制作使用,我們認為其大意義在于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適當的學具,引導他們動手制作,從而充分激發(fā)其興趣,可以使他們更主動地要求學習,能夠從學習中尋找歡樂,在操作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物理成績。在使用學具的過程中,也離不開與其他同學的合作與協調,無疑提高了團隊精神,也有助于他們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