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提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目的在于通過親歷像科學家們那樣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既學到科學知識,又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增加對科學學習過程的理解,也就是說新課程要把本來就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活動還給學生。根據(jù)這樣的理解,不少教師在物理教學中,特別是實驗探究活動中,簡單地把目的一說,把準備的實驗儀器往學生一發(fā),就把其他學習活動完全交給了學生,名曰“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筆者認為這樣做法是不正確的,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時刻要保持主導作用,要善于“引導”。
“導”是一個過程,是教師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是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科學探究的時間,二是要生成科學探究佳的時機。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把需要掌握的知識設計成若干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傳授給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一、導入
“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講授新課或者探究課題之前,教師應該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探索目標和正確的思維方向,這是一堂成功課的前提。
那么怎樣提出課題、導入新課呢?在實踐教學中,一般是將探究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設一個與探究課題相關情景,并提出問題,如探究電熱時,播放一段火災事故的錄象,探究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講述一個與探究課題有關的小故事,如在探究壓力與壓強時,講述大力士捏雞蛋的故事;出示一張與課題相關的圖片,如探究熔化時展示北方冬天的雪景和春天雪化時的景色;演示一個與課題有關的實驗,讓學生對現(xiàn)象進行探究,如探究滑動變阻器時,演示臺燈的工作情況;……等等。
二、導問
提問是教師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師問什么,怎樣問?課堂上問題的設置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講授一個定理可設計若干不同的問題,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問法,但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準確掌握新課標所要求的尺度,明確所學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水平,才能問有所思,問有所答,積極地活躍學生的思維,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課堂上的提問,一般應注意:1.問題與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緊密相連;2.問題明確、集中、有層次、有啟發(fā)性,能引起學生有效思考;3.問題之間有密切的邏輯關系;4.問題難易適中,讓學生“跳著摘到果子”。
例如在探究串聯(lián)電路的總特點時,我們設計的如下問題一步一步地“誘敵深入”:亮度可調(diào)節(jié)的臺燈的亮度與什么有關?(與電流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壓或者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途徑?(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可以用什么儀器調(diào)節(jié)電阻大???(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接入電路?(串聯(lián)),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后,各部分如何分壓?電流又如何?
三、導思
導“思”的過程是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用提問與講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整個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應該伴有思維活動,但是對于重難點問題教師要善于把握,也就是要突出重難點,特別是對于知識點的把握和應用,實驗后現(xiàn)象的分析和歸納?,F(xiàn)在的學生習慣于教師問,然后順著教師的問題想,再回答,離開了教師的問題,就不會思考了。因此教師要做到善于:“問”──啟迪學生思維;也要“不問”──注意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讓學生甩掉“教師這根拐杖”,能夠獨立思考。
開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提問,用一個個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向預設好的結(jié)果逼近,直到把這個結(jié)果問出來。后一階段可以訓練學生進行自我提問,自己給自己提問題,或者同學間互相提問。比如:一個題目、一個課題拿到手后,首先該干什么呢?學生應該分析問題,問自己“仔細分析問題沒有?”問題分析之后,接著又該干什么呢?第一步、第二步做了,我第三步做了沒有?學生問自己,通過自我提問來推動思維的發(fā)展。這樣反復幫助學生調(diào)控自己的思維過程,改進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更科學、更獨立。
四、導做
教師在演示實驗時,不能只顧自己做,要邊做邊講解,讓學生明白怎么做的;學生實驗時,也不能放手不管,要不停地巡回指導:在動手實驗前,讓學生明白所要實驗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原理和方法;對于首次使用新的儀器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項,特別是安全問題;指導學生從具體實驗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jié)論,能用數(shù)學語言表述出來并參與討論;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和得出的結(jié)論作精要的評價和總結(jié);注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要讓學生尋求不同的實驗方法。
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應該建立一種激勵機制,盡量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chuàng)造性操作,教師要適時地提出:是否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四、導情
新的課程標準包含有三維學習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之一,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激情,首先自己要飽含教育教學的激情,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夠感染學生。有些教師講課時力求四平八穩(wěn),生怕出了亂子,其實教師應該通過設計的豐富的課堂情景:動人的故事、抑揚的語調(diào)、幽默的語言、夸張的表情、熱烈的氣氛……等等,深深地吸引并打動學生,“興趣是好的老師”,只有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緒,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必定會端正學習的態(tài)度,正確地對待學科的學習,在課堂上全心投入學科學習中去。
五、導誤(而不是誤導)
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不可避免到會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有些老師在教學中,一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錯誤,要么立即糾正,要么避開不談,或者立刻打斷其發(fā)言,特別是在某些公開課上,常常出現(xiàn)與教師設計的答案不同的發(fā)言時,教師都是武斷地打斷,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這是一種掩蓋錯誤的行為,從而讓學生失去了改正錯誤的機會,長此以往,使得學生的錯誤越積越多,導致后無法開展學習了。在的洋思中學的一節(jié)公開課上,教師讓2名學生給黑板上的生字注音,而且是預習作業(yè)上的,結(jié)果讓人不可思議:10個生字,一個學生錯了7個,另一個也只對了6個。其實學生能夠犯錯誤,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說明了學生在獨立地思考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學生能夠表達出來,也說明學生有勇氣,此時教師要善于循循善誘,把學生從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中引導出來,要讓學生心服口服。例如,在探究串聯(lián)電路中的電流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兩個電阻不一樣的小燈泡,當燈泡串入電路后,小燈泡的亮度明顯不一樣,從而造成假象──串聯(lián)電路中電流不一樣,再讓學生充分討論,分析證明自己的猜想。
新課程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和行為的轉(zhuǎn)變,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但是教師也不能放棄“主導權”,否責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只有“兩權”有機結(jié)合,這樣我們的課改才能達到目的。
“導”是一個過程,是教師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是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科學探究的時間,二是要生成科學探究佳的時機。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把需要掌握的知識設計成若干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傳授給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一、導入
“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講授新課或者探究課題之前,教師應該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探索目標和正確的思維方向,這是一堂成功課的前提。
那么怎樣提出課題、導入新課呢?在實踐教學中,一般是將探究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設一個與探究課題相關情景,并提出問題,如探究電熱時,播放一段火災事故的錄象,探究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講述一個與探究課題有關的小故事,如在探究壓力與壓強時,講述大力士捏雞蛋的故事;出示一張與課題相關的圖片,如探究熔化時展示北方冬天的雪景和春天雪化時的景色;演示一個與課題有關的實驗,讓學生對現(xiàn)象進行探究,如探究滑動變阻器時,演示臺燈的工作情況;……等等。
二、導問
提問是教師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師問什么,怎樣問?課堂上問題的設置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講授一個定理可設計若干不同的問題,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問法,但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準確掌握新課標所要求的尺度,明確所學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水平,才能問有所思,問有所答,積極地活躍學生的思維,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課堂上的提問,一般應注意:1.問題與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緊密相連;2.問題明確、集中、有層次、有啟發(fā)性,能引起學生有效思考;3.問題之間有密切的邏輯關系;4.問題難易適中,讓學生“跳著摘到果子”。
例如在探究串聯(lián)電路的總特點時,我們設計的如下問題一步一步地“誘敵深入”:亮度可調(diào)節(jié)的臺燈的亮度與什么有關?(與電流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壓或者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途徑?(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可以用什么儀器調(diào)節(jié)電阻大???(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接入電路?(串聯(lián)),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后,各部分如何分壓?電流又如何?
三、導思
導“思”的過程是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用提問與講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整個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應該伴有思維活動,但是對于重難點問題教師要善于把握,也就是要突出重難點,特別是對于知識點的把握和應用,實驗后現(xiàn)象的分析和歸納?,F(xiàn)在的學生習慣于教師問,然后順著教師的問題想,再回答,離開了教師的問題,就不會思考了。因此教師要做到善于:“問”──啟迪學生思維;也要“不問”──注意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讓學生甩掉“教師這根拐杖”,能夠獨立思考。
開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提問,用一個個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向預設好的結(jié)果逼近,直到把這個結(jié)果問出來。后一階段可以訓練學生進行自我提問,自己給自己提問題,或者同學間互相提問。比如:一個題目、一個課題拿到手后,首先該干什么呢?學生應該分析問題,問自己“仔細分析問題沒有?”問題分析之后,接著又該干什么呢?第一步、第二步做了,我第三步做了沒有?學生問自己,通過自我提問來推動思維的發(fā)展。這樣反復幫助學生調(diào)控自己的思維過程,改進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更科學、更獨立。
四、導做
教師在演示實驗時,不能只顧自己做,要邊做邊講解,讓學生明白怎么做的;學生實驗時,也不能放手不管,要不停地巡回指導:在動手實驗前,讓學生明白所要實驗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原理和方法;對于首次使用新的儀器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項,特別是安全問題;指導學生從具體實驗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jié)論,能用數(shù)學語言表述出來并參與討論;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和得出的結(jié)論作精要的評價和總結(jié);注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要讓學生尋求不同的實驗方法。
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應該建立一種激勵機制,盡量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chuàng)造性操作,教師要適時地提出:是否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四、導情
新的課程標準包含有三維學習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之一,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激情,首先自己要飽含教育教學的激情,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夠感染學生。有些教師講課時力求四平八穩(wěn),生怕出了亂子,其實教師應該通過設計的豐富的課堂情景:動人的故事、抑揚的語調(diào)、幽默的語言、夸張的表情、熱烈的氣氛……等等,深深地吸引并打動學生,“興趣是好的老師”,只有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緒,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必定會端正學習的態(tài)度,正確地對待學科的學習,在課堂上全心投入學科學習中去。
五、導誤(而不是誤導)
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不可避免到會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有些老師在教學中,一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錯誤,要么立即糾正,要么避開不談,或者立刻打斷其發(fā)言,特別是在某些公開課上,常常出現(xiàn)與教師設計的答案不同的發(fā)言時,教師都是武斷地打斷,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這是一種掩蓋錯誤的行為,從而讓學生失去了改正錯誤的機會,長此以往,使得學生的錯誤越積越多,導致后無法開展學習了。在的洋思中學的一節(jié)公開課上,教師讓2名學生給黑板上的生字注音,而且是預習作業(yè)上的,結(jié)果讓人不可思議:10個生字,一個學生錯了7個,另一個也只對了6個。其實學生能夠犯錯誤,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說明了學生在獨立地思考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學生能夠表達出來,也說明學生有勇氣,此時教師要善于循循善誘,把學生從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中引導出來,要讓學生心服口服。例如,在探究串聯(lián)電路中的電流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兩個電阻不一樣的小燈泡,當燈泡串入電路后,小燈泡的亮度明顯不一樣,從而造成假象──串聯(lián)電路中電流不一樣,再讓學生充分討論,分析證明自己的猜想。
新課程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和行為的轉(zhuǎn)變,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但是教師也不能放棄“主導權”,否責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只有“兩權”有機結(jié)合,這樣我們的課改才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