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超過50m時,宜采用現澆樓蓋
◆ 現澆樓蓋砼強度宜在C20~C40之間,板厚可按跨度的1/35~1/45采用
施工圖繪制
◆ 地上和地下部分,剪力墻的水平分布筋均在豎向分布筋之外側
◆ 洞口錯開時,宜將連梁錨入暗柱內,形成暗框架
◆ 設計說明:
1. 剪力墻的底部加強區(qū)的范圍
2. 剪力墻的拉筋為φ6@600,底部加強區(qū)為φ6@400
3. 轉角窗(陽臺)的窗下填充墻,在轉角處設置構造柱,并增設水平配筋腰帶與兩側剪力墻端連接,構造柱配筋按框架柱構造要求
◆ 應避免將大梁穿過較大房間,住宅中嚴禁梁穿房間
◆ 設有轉角窗(陽臺)的高層住宅剪力墻結構不宜再設置躍層單元
◆ B級高度和9級抗震的A級高度的高層建筑在角部剪力墻體上開設轉角窗(陽臺)應慎重,需進行專門研究
◆ 非抗震設計和7、8、9度抗震設計的A級高度的高層建筑,在設置轉角窗(陽臺)時,宜如下處理
1. 轉角處沿窗線設置挑梁并相交來源:中華考試網
2. 靠窗邊的墻端暗柱配筋加強,尤其是箍筋加強,必要時暗柱可按約束邊緣構件配筋,或在建筑允許的情況下,靠窗邊的墻端設端(壁)柱
3. 板內設斜向暗梁(或直接設斜向拉結筋),以連接窗邊兩墻體,或在建筑允許的情況下,直接設斜向連梁
4. 將該房間的樓板加厚,雙向雙層配筋加強
5. 轉角窗窗下墻體設置構造柱,并增設水平配筋腰帶與兩側構造柱連接
6. 窗邊兩道墻體應盡量避免一字形墻、短肢墻,并控制軸壓比
◆ 長寬比小于2的連梁的受剪承載力較低,宜避免采用
說明:除“他山之石”外,未注明之規(guī)定,均出自于《高規(guī)》
◆ 現澆樓蓋砼強度宜在C20~C40之間,板厚可按跨度的1/35~1/45采用
施工圖繪制
◆ 地上和地下部分,剪力墻的水平分布筋均在豎向分布筋之外側
◆ 洞口錯開時,宜將連梁錨入暗柱內,形成暗框架
◆ 設計說明:
1. 剪力墻的底部加強區(qū)的范圍
2. 剪力墻的拉筋為φ6@600,底部加強區(qū)為φ6@400
3. 轉角窗(陽臺)的窗下填充墻,在轉角處設置構造柱,并增設水平配筋腰帶與兩側剪力墻端連接,構造柱配筋按框架柱構造要求
◆ 應避免將大梁穿過較大房間,住宅中嚴禁梁穿房間
◆ 設有轉角窗(陽臺)的高層住宅剪力墻結構不宜再設置躍層單元
◆ B級高度和9級抗震的A級高度的高層建筑在角部剪力墻體上開設轉角窗(陽臺)應慎重,需進行專門研究
◆ 非抗震設計和7、8、9度抗震設計的A級高度的高層建筑,在設置轉角窗(陽臺)時,宜如下處理
1. 轉角處沿窗線設置挑梁并相交來源:中華考試網
2. 靠窗邊的墻端暗柱配筋加強,尤其是箍筋加強,必要時暗柱可按約束邊緣構件配筋,或在建筑允許的情況下,靠窗邊的墻端設端(壁)柱
3. 板內設斜向暗梁(或直接設斜向拉結筋),以連接窗邊兩墻體,或在建筑允許的情況下,直接設斜向連梁
4. 將該房間的樓板加厚,雙向雙層配筋加強
5. 轉角窗窗下墻體設置構造柱,并增設水平配筋腰帶與兩側構造柱連接
6. 窗邊兩道墻體應盡量避免一字形墻、短肢墻,并控制軸壓比
◆ 長寬比小于2的連梁的受剪承載力較低,宜避免采用
說明:除“他山之石”外,未注明之規(guī)定,均出自于《高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