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有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變化?!睆V東省潮陽實驗學校高級語文教師譚承俊說,今年語文廣東卷中有一道題是這樣的:“將下面的3句話整合為一個單句”,“這樣的題型將語文教學拉回了‘原點’,是一種進步?!彼J為,這符合語文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只有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才能進一步強化能力素質,從而體現(xiàn)一定的開放性。
“從試題上看,確實有了一些進步,比如一些‘接地氣’的作文題的出現(xiàn),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沒有出現(xiàn)根本性的變化?!?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實驗教材副主編王麗這樣認為。
今年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正式頒布后的首次高考,因此,伴隨著高考的進行,高考改革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語文科目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被更多的人關注。
其實,從2004年高中新課改啟動至今,有關語文教學和考試的變革就一直沒有停止,到目前為止,全國結合新課改實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省份已經達到20個。
從這些年的高考語文試題看,總能看到一些亮點,也總能看到一些進步,“但是這些亮點還不足以燎原。”王麗說。
這十幾年來,社會要求改革高考語文試題的呼吁就沒有停止過,但改革推進的速度非常緩慢,那么,語文教學和考試改革的阻力在哪里,如何尋求突破?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一些來自語文教學一線的老師和業(yè)內專家學者。
一線教師“不愿改”、“不能改”?
很多人都認為,新課改應該是語文教學和考試改革的推進器,但在現(xiàn)實中,這個推進器的作用并不那么明顯。
新課改后的語文教材在內容上有不小的變化,飽受爭議,其中公眾議論多的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雪山飛狐》取代了魯迅的名篇《阿Q正傳》。但內容的變化對學生而言似乎影響并不是很大?!敖滩碾m然變了,但學校里的老師講得還是老一套?!毙聳|方優(yōu)能中學教育高考語教組組長楊洋經常聽到學生這樣說。
“語文教學和考試無法和新課改教材踏在一個節(jié)拍上?!?中學特級語文教師、貴州省遵義縣第一中學原副校長唐德遠很認可新課改的教材。
但是,“語文教學和考試改革幾乎是一張白紙?!碧频逻h老師說。在當?shù)?,大多?shù)的老師并不具備改革的理念,抱殘守舊,本著能拖一年是一年的心態(tài),仍采用著“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只期待自己的學生考取高分,卻不管孩子長遠的發(fā)展。
新課改強調學生不是接納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對許多習慣了一言堂的高中老師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zhàn)。
長期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應試壓力的慣性,讓很多一線教師“不愿改”。
同時,“不能改”也是制約著語文改革的另一大瓶頸。
唐德遠說,現(xiàn)在30歲左右的年輕教師大多是高校擴招后畢業(yè)的學生,自身的語文基礎就比較薄弱,要讓他們做到“不僅僅讓學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并非易事,“部分老師的水平只能支撐他們講講試卷?!?BR> 同是一線教師的譚承俊表示,改革的難度非常之大。
他舉例說,新課改的作文課,學生可以根據(jù)興趣有選擇性地寫作文,假設一位語文教師只帶一個班,要先把班上哪些學生寫記敘文、哪些寫議論文分出來,然后在課堂上去講評,一半時間講記敘文,剩下的時間再講議論文,而這對整個教學操作和與學生互動而言都不太現(xiàn)實。
“新課改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便是教師,也就是教學內容的‘輸出者’、‘主動方’。”楊洋說,再好的理念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實施,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撼不動的“高分”指揮棒
其實,問題也不全在教師。
“很多語文教師不敢去嘗試教學創(chuàng)新,還是因為背后的那根‘高考指揮棒’?!弊T承俊說。
近些年的一些高考語文試題的確有所變化,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變化,這也讓一線老師更加困惑。
譚承俊介紹,近些年廣東省高考語文試題有一道新題型閱讀選考題:選考內容有兩組:“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考生任選一組作答。
如果說高考試題具有指揮棒作用的話,這道題的指向應該是: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拓展閱讀范圍,同時拓展知識面。
“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絕大部分考生在考試過程中選做更容易取得高分的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弊T承俊說。
說得更明確些,高考指揮棒其實是一根“高分”指揮棒。
在“分數(shù)為綱”的情況下,學生的這種“功利性選擇”讓改革處境尷尬,一線的老師也不會按照新課標上寫的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去費心教學。
“摸著石頭過河,但石頭都不摸,還是只知道走老路?!?唐德遠說。
唐德遠說,新課改中關于課程的安排本來很科學,但一到地方,為了“抓高考”、“要分數(shù)”,很多中學把屬于語文的課時讓給了數(shù)理化,這些提高分數(shù)較容易的科目課時甚至超過了語文。課時不夠,很難有效地組織語文教學。
在這根“高分”指揮棒的牽動下,任何跟分數(shù)相關的信息都會影響一線教師的教學思路。
北京大學(微博)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介紹,改作文的工作量相當于數(shù)學的兩倍,又必須在7天之內改完。閱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時間只有一到兩分鐘,甚至只有幾十秒鐘。于是閱卷人就會彼此求同“趨中”,簡單的方式就給二等。“趨中率”已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身邊的一些教師甚至對學生說,就不要拿50分了,拿個中規(guī)中矩的40多分就可以?!碧频逻h介紹。因為費盡心思寫出好文章也不一定能被判卷老師青睞,即使青睞也多不了幾分,可如果為了寫好作文浪費了時間,反而丟了其他題目的分數(shù),就太不值了。
尚不明晰的語文高考改革路線圖
雖然有難度,但是大家仍然期待著改革,因為大家都知道單純地追求高分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fā)展。
唐德遠說,如今的學生連便條、請假條都寫不好,語文教學及考試已經到了極其尷尬、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溫儒敏曾經建議高考語文卷增加到200分,其中作文增加到100分,以此強化語文在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地位,扭轉輕視母語學習、學生語文能力下降、語文教學被邊緣化的趨勢。
唐德遠則建議,要讓一線中學教師參與高考命題,大學教師多占2/5。因為一線老師更熟悉當下高中生的作文水平,也了解自身教學過程和內容,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變高考指揮棒的局面。
語文高考改革喊了很多年,不管是一線的中學教師、高校的中文系教授,還是專門從事教研的專家都說要改,不過更多的是自說自話,仍未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張方向明確的改革路線圖,而這張尚不明晰的路線圖的繪制,還需要更多的建設性話語。這從王麗轉述一位擔任多年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的話便可見一斑:我們中心組的5個高考閱卷組負責人總要把卷子做一遍,結果一道題往往是兩人錯了、三人對了或者三人錯了、兩人對了,幾乎沒有一道題的答案完全相同。有我們的答案竟奇跡般地完全一樣,但打開命題人的標準答案一看,全錯了。
不管怎樣,“改革”還是在努力推進,只是改革措施也要“落地”、“接地氣”,正如唐德遠老師說的:“高考語文試題要圍繞學生改,讓學生通過高考可以收獲終身受益的東西,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睂嵙暽?邱晨輝 本報記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