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中考了,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荚嚕?/h1>

字號: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一直不停的在學,每年不間斷的在考試,似乎這種模式已經(jīng)成為孩子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個人都知道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學校,因此對于學習和考試的意義也就很少去追究、去詢問、去思考了。即便有時會感覺到迷茫,但看到茫茫學子都涌向中考的大道時,也就顧不得那么多了。但是我們依舊會埋怨,為什么要學習?總考試有什么用?我們聽到別人說現(xiàn)在學的知識以后很少能用上,甚至是大學的知識,那么為什么我們這么熱忠于考試,熱衷于這種量化的測評?我們開始埋怨中國的教育制度,開始批判它禁錮我們的思想。真的是這樣么?學習現(xiàn)在的知識和考試一無是處?我們需要靜下來思考。
    首先我們要知道考試是干什么用的,很簡單--分類。這里說的不僅僅是文化課的考試,包括其它任何一種特長,技術的考核。中國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那么誰能用同樣的資源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優(yōu)勢資源。那怎么樣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擁有這種"以少造多"的能力呢?這就需要進行考察。
    這里解釋一下公平性。既然要考察,那么為了防止考察員主觀上的的判斷,就需要把每一項能力進行量化,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分數(shù)。事實上這種量化的考察是公平的,我們能看到現(xiàn)在的各種選秀活動中,由于評委的個人因素導致的各種"不公平"的輿論愈演愈烈,這就是因為一旦僅憑個人印象進行判斷,那么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客觀的、正確的判斷,故而公平性大大降低。因此,量化的考試是從形式上杜絕不公平現(xiàn)象好的一種方法。如果一個人考了一個不錯的分數(shù),這里就說明他有很大的可能性符合我們選拔人才的要求,于是我們有理由給予他更好的教學資源。
     這里有的同學們會問"分數(shù)高一定就是好學生么?"當然不是,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于是我們的教育開始對于品德、動手、創(chuàng)新等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這種能力的判定也是需要量化來進行的,終也會形成針對這些能力的一種"考試",例如我們的體育考試。但是現(xiàn)在的中考很難對于這種能力進行一個量化的考試,因為這些能力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對于某一項能力的判定標準也很難制定,所以為了公平性,只有文化課以及體育考試的考核。對于品質(zhì)的考察也不是說沒有,比如如果受到處分,那么這個污點將會跟隨你進入你的高中甚至大學。因此現(xiàn)在的中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
    螢以囊置,始發(fā)其光,物以類聚,始耀其長。中考、高考實際上是按照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的一種分類,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良好的學習資源又能夠畫龍點睛,二者相輔相成達到優(yōu)的資源分配。這也就是為什么學校拼命拉攏好生源,學生拼命想去好學校了--對方都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多的價值。故而,學生們需要努力考好,用分數(shù)來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達到某種水平,進而得到自己希望的教學資源。
     問題又來了,為什么要得到良好的教學資源?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提高你的學習能力,讓你在后面的考核當中更有優(yōu)勢。雖然說我們終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找工作謀求生計,但是你會有一個怎么樣的工作同樣是要通過某些考核的。想想你有著一個很么樣的學習能力決定著你將會有一個什么樣的學習環(huán)境,而這種學習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會為你帶來其它能力的提升,因為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不是片面的,所以一旦學生被列入"尖子"的范圍,那么他在將來成為精英的可能性就越大。
     注意,這里說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絕對的。清華照樣有潑熊的,高中沒畢業(yè)照樣有當老板的,但是總體來看,高等院校出來的學生他創(chuàng)造更高價值的可能性會更大,成為被社會認可的人才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我們要得到好的教學資源。
    因此,社會需要知道誰是適合這些教育資源的,于是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考核,同時,學子們要不斷證明自己是有資格得到這些教育資源的,所以需要好好學習,努力備戰(zhàn),取得好成績??偠灾锌蓟蚋呖季褪且粡埬艿玫绞裁礃咏逃Y源的憑證,為了今后更好的環(huán)境,我們需要努力考好!
    第二點說說為什么要學這些文化課。這就涉及到很多同學問的"學這些東西干嘛使"。我們現(xiàn)在所學的文化課體現(xiàn)的是一種普適性。學習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注重學習的是邏輯推理,應用能力,推斷能力,記憶力,理解力與接受力。學習語文一方面是為了正常交流、傳承文化,同時也是在鍛煉一個人的理解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這些都是在今后步入社會后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學習英語更是為了適應現(xiàn)在與國際接軌的社會,實用性更強一些。
     從這里我們能夠看出,學習數(shù)數(shù)理化主要學習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邏輯思考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并不是一定要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畢竟200多年前不知道函數(shù)為何物的人依舊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治理國家,但是這種能力對于今后某些工作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理工科包括一些金融、管理等科目,這些都需要很強的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能力。并且學習這些文化課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素質(zhì)和涵養(yǎng),雖然這種作用并不是在每個人很上都能體現(xiàn),但是總體來說的確是有所提升。故而學習現(xiàn)在的文化課,并不是一無是處。
    有的同學會說這種教育方式會扼殺天才,不可否認,應試教育的確有著它的弊端。許多在某些方面有天賦的孩子們的確不適合參加中高考,他們在自己的領域上都走出光彩走出成功。但是這些孩子能有多少,每年能出多少個丁俊暉,多少個朗朗,多少個韓寒多少個劉翔?一個需要天賦需要機遇的未來是不穩(wěn)定的,除非你有一顆執(zhí)著堅定并且義無反顧的決心,否則很難走下去。
     對于特長,實際上社會也越來越重視,文體特長班體育特長班已經(jīng)屢見不鮮,但是終歸還是文化課是主要的,因為這條路子寬,走出去的可能性大??赡茉谖磥淼哪骋惶欤斦麄€社會真正意識到了三百六十行的狀元都是狀元時,或許選拔人才的方式就會有所改變,但是現(xiàn)在,如果你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那么學好這些文化課是證明你有能力成為一個人才的好穩(wěn)的出路。
    總之我們學習,我們考試,并不是說這些東西真的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有什么影響,而是不斷地在證明我們是屬于"優(yōu)質(zhì)"的一類,努力地在被社會分到那些能夠享有優(yōu)質(zhì)資源的人群之中,從而在未來有更多更好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