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揀兒童興趣班
3歲的南南是個頑皮的小男孩,活潑好動,似乎對任何事情都有興趣。剛剛報了繪畫班和舞蹈班,看了武俠片,又吵著要學習武術,還讓媽媽和他一起去上課??粗⒆舆@么精力充沛,媽媽陳燕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孩子興趣廣泛,她不用逼著孩子去上才藝班。擔心的是,這么小的孩子能同時學這么多才藝嗎?他又能堅持多長時間?到底該怎么給他選擇?陪學有利于他的學習嗎?
根據(jù)近日《父母必讀》雜志針對“才藝培養(yǎng)父母關注的話題”所做的調(diào)查,幾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只有0.9%的父母認為自己什么都沒有做。而報興趣班的年齡也越來越提前,有近1/4的3歲以下兒童參加了興趣班,3-6歲和6歲以上的孩子參加興趣班的比例更高達73.1%和81.3%。在參加興趣班數(shù)量的調(diào)查中,3-6歲兒童一般會選擇1-3個興趣班,而6歲以上兒童有1/3選擇了6項以上的興趣班,這一方面表現(xiàn)出孩子興趣的廣泛,另一方面,不加選擇地參加興趣班,也讓專家對孩子興趣的培養(yǎng)與堅持表示擔憂。
早教專家表示,與過去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才藝不同,如今大部分家長都能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前提下,為孩子報興趣班,但是,興趣班報得太多,或不顧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特點過早學藝,都可能對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甚至傷害孩子的身心。
■ 熱點問題
問題1 培養(yǎng)特長,越早越好?
祁女士,女兒兩歲半:我覺得女兒有音樂方面的天賦,看到周圍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興趣班,我也在考慮給她選報音樂方面的培訓班,這個年齡開始學可以嗎?其他才藝什么時候開始培養(yǎng)好?
【專家觀點】
與生理成熟度相匹配
●賀大鈞,兒童小提琴教育家
根據(jù)美術、音樂、體育等不同的才藝項目的特點,才藝培養(yǎng)并不都是越早越好,要和孩子的生理成熟度相匹配,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和較高的效率。
學習樂器演奏一般都是從小開始,但不是越小越好。以學小提琴為例,3歲的孩子就不適合。要3歲的孩子靜下來學小提琴,是違背孩子發(fā)展特點的,很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這么大的孩子,更需要自由的游戲活動,伴隨游戲活動有一些音樂欣賞,對他們提高音樂素養(yǎng)更為有利。
抓住大腦發(fā)育敏感期
●尹文剛,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教授
人腦在發(fā)育過程中在某個階段會對某個事物非常敏感,這稱作敏感期,抓住這個時期,會事半功倍。人們成長的時間是固定的,在某一時間強調(diào)了某方面,就可能錯過其他方面。所以一定要科學規(guī)劃孩子的學習,而不要一味著急、攀比。
比如10歲前人的音樂機能就發(fā)育完畢了,音樂相對于其他特長來說,需要更早培養(yǎng)。在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多聽音樂,以培養(yǎng)他的樂感。但任何樂器在3歲之前讓孩子學,孩子都會不適應。
繪畫學習則不需要太早,隨意涂鴉孩子會更快樂,五六歲時再參加繪畫啟蒙班。繪畫需要自由發(fā)揮,太早報班容易變成機械式的技巧。況且繪畫并沒有關鍵期,人的一生都可以發(fā)展這方面的智能。
問題2 什么都喜歡,到底怎么選?
專家表示,父母的興趣對孩子堅持學習才藝有著積極的作用。解琛 攝
樊先生,兒子3歲:孩子對什么都感興趣是件好事嗎?如果他什么都想學,該怎么替他選擇?
【專家觀點】
強項短板結合 幫助全面發(fā)展
●賈軍,東方愛嬰創(chuàng)始人
在孩子興趣廣泛的情況下,選擇興趣班的第一要素是孩子不同年齡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在符合他需要的范圍內(nèi),可能會有語言、音樂、運動等不同選擇,這時要考慮選擇短板還是強項。建議選擇一個強項來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增強自信,再選擇某項短板來幫助孩子全面發(fā)展。
另外從某一單項來說,也要有時間選擇。比如雖然語言越早學習效果越好,但在孩子兩歲時,母語還沒有完全學好的情況下,就開始讓他學習外語,會影響他語言的表達,進而影響他的思維。
動靜搭配 留出“業(yè)余”時間
●徐凡,《父母必讀》雜志副主編、資深兒童心理學家
當孩子表示對許多事情都感興趣的時候,父母的選擇就更為重要,不能把孩子的所有時間都占滿,要有所搭配。
可以把純技術傳承的和有更多創(chuàng)意空間的才藝一起來學,比如樂器演奏在初期需要大量重復練習,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壓抑感,初的熱情有可能變成害怕,如果同時選兩項樂器,孩子會感覺枯燥,甚至放棄。那么另一個才藝可以讓孩子放松些,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比如陶吧、繪畫等。
第二,把需要更多精細動作的和需要更多肢體動作的才藝學習相搭配。輪滑、武術、跆拳道、舞蹈都需要運動,肢體參與;繪畫、手工、閱讀、自然觀察、實驗則相對安靜。
專家表示,父母的興趣對孩子堅持學習才藝有著積極的作用。解琛 攝
問題3 家長陪學是否很重要?
劉女士,兒子4歲:孩子報了繪畫班,每次下課都跑著過來讓我看他剛畫的畫,還讓我們和他一起學。陪學到底好不好呢?
【專家觀點】
家長在身邊 孩子有依賴
●沈琰,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
如果說陪學是指坐在培訓班和孩子一起聽課的話,我不建議家長這么做。家長在身邊,孩子會有依賴感,比如他摔倒了,與別的孩子有沖突了,都會依賴家長解決。而且孩子會因為父母在身邊而有壓力,不利于產(chǎn)生成就感和興趣的培養(yǎng)。
但如果父母表現(xiàn)出對他所學的特長有濃厚興趣,在家里多問問“今天學了什么,能不能教教媽媽?”“你真厲害,媽媽都不會。”這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上進心。
父母自己喜歡 比陪學更重要
●徐凡,《父母必讀》雜志副主編、資深兒童心理學家
不少父母認為,才藝學習是孩子的事情,與自己無關。自己的角色就是幫孩子找老師,以及課后督促孩子練習??梢韵胂?,如果我們總是板著面孔對待某種才藝,卻期待著孩子能對它有持久的興趣,真的非常難。
父母是不是也真心喜歡并享受到其中的快樂,是孩子能否真的樂在其中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種喜歡的背后不能隱藏著望子成龍或者升學加分的功利心。例如,當孩子彈琴時,媽媽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賞與稱贊,會讓孩子更加興奮,自然愿意繼續(xù)學下去。父母自己喜歡音樂,和孩子一起享受音樂之美,對呵護孩子的興趣有著積極的作用。
3歲的南南是個頑皮的小男孩,活潑好動,似乎對任何事情都有興趣。剛剛報了繪畫班和舞蹈班,看了武俠片,又吵著要學習武術,還讓媽媽和他一起去上課??粗⒆舆@么精力充沛,媽媽陳燕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孩子興趣廣泛,她不用逼著孩子去上才藝班。擔心的是,這么小的孩子能同時學這么多才藝嗎?他又能堅持多長時間?到底該怎么給他選擇?陪學有利于他的學習嗎?
根據(jù)近日《父母必讀》雜志針對“才藝培養(yǎng)父母關注的話題”所做的調(diào)查,幾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只有0.9%的父母認為自己什么都沒有做。而報興趣班的年齡也越來越提前,有近1/4的3歲以下兒童參加了興趣班,3-6歲和6歲以上的孩子參加興趣班的比例更高達73.1%和81.3%。在參加興趣班數(shù)量的調(diào)查中,3-6歲兒童一般會選擇1-3個興趣班,而6歲以上兒童有1/3選擇了6項以上的興趣班,這一方面表現(xiàn)出孩子興趣的廣泛,另一方面,不加選擇地參加興趣班,也讓專家對孩子興趣的培養(yǎng)與堅持表示擔憂。
早教專家表示,與過去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才藝不同,如今大部分家長都能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前提下,為孩子報興趣班,但是,興趣班報得太多,或不顧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特點過早學藝,都可能對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甚至傷害孩子的身心。
■ 熱點問題
問題1 培養(yǎng)特長,越早越好?
祁女士,女兒兩歲半:我覺得女兒有音樂方面的天賦,看到周圍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興趣班,我也在考慮給她選報音樂方面的培訓班,這個年齡開始學可以嗎?其他才藝什么時候開始培養(yǎng)好?
【專家觀點】
與生理成熟度相匹配
●賀大鈞,兒童小提琴教育家
根據(jù)美術、音樂、體育等不同的才藝項目的特點,才藝培養(yǎng)并不都是越早越好,要和孩子的生理成熟度相匹配,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和較高的效率。
學習樂器演奏一般都是從小開始,但不是越小越好。以學小提琴為例,3歲的孩子就不適合。要3歲的孩子靜下來學小提琴,是違背孩子發(fā)展特點的,很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這么大的孩子,更需要自由的游戲活動,伴隨游戲活動有一些音樂欣賞,對他們提高音樂素養(yǎng)更為有利。
抓住大腦發(fā)育敏感期
●尹文剛,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教授
人腦在發(fā)育過程中在某個階段會對某個事物非常敏感,這稱作敏感期,抓住這個時期,會事半功倍。人們成長的時間是固定的,在某一時間強調(diào)了某方面,就可能錯過其他方面。所以一定要科學規(guī)劃孩子的學習,而不要一味著急、攀比。
比如10歲前人的音樂機能就發(fā)育完畢了,音樂相對于其他特長來說,需要更早培養(yǎng)。在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多聽音樂,以培養(yǎng)他的樂感。但任何樂器在3歲之前讓孩子學,孩子都會不適應。
繪畫學習則不需要太早,隨意涂鴉孩子會更快樂,五六歲時再參加繪畫啟蒙班。繪畫需要自由發(fā)揮,太早報班容易變成機械式的技巧。況且繪畫并沒有關鍵期,人的一生都可以發(fā)展這方面的智能。
問題2 什么都喜歡,到底怎么選?
專家表示,父母的興趣對孩子堅持學習才藝有著積極的作用。解琛 攝
樊先生,兒子3歲:孩子對什么都感興趣是件好事嗎?如果他什么都想學,該怎么替他選擇?
【專家觀點】
強項短板結合 幫助全面發(fā)展
●賈軍,東方愛嬰創(chuàng)始人
在孩子興趣廣泛的情況下,選擇興趣班的第一要素是孩子不同年齡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在符合他需要的范圍內(nèi),可能會有語言、音樂、運動等不同選擇,這時要考慮選擇短板還是強項。建議選擇一個強項來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增強自信,再選擇某項短板來幫助孩子全面發(fā)展。
另外從某一單項來說,也要有時間選擇。比如雖然語言越早學習效果越好,但在孩子兩歲時,母語還沒有完全學好的情況下,就開始讓他學習外語,會影響他語言的表達,進而影響他的思維。
動靜搭配 留出“業(yè)余”時間
●徐凡,《父母必讀》雜志副主編、資深兒童心理學家
當孩子表示對許多事情都感興趣的時候,父母的選擇就更為重要,不能把孩子的所有時間都占滿,要有所搭配。
可以把純技術傳承的和有更多創(chuàng)意空間的才藝一起來學,比如樂器演奏在初期需要大量重復練習,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壓抑感,初的熱情有可能變成害怕,如果同時選兩項樂器,孩子會感覺枯燥,甚至放棄。那么另一個才藝可以讓孩子放松些,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比如陶吧、繪畫等。
第二,把需要更多精細動作的和需要更多肢體動作的才藝學習相搭配。輪滑、武術、跆拳道、舞蹈都需要運動,肢體參與;繪畫、手工、閱讀、自然觀察、實驗則相對安靜。
專家表示,父母的興趣對孩子堅持學習才藝有著積極的作用。解琛 攝
問題3 家長陪學是否很重要?
劉女士,兒子4歲:孩子報了繪畫班,每次下課都跑著過來讓我看他剛畫的畫,還讓我們和他一起學。陪學到底好不好呢?
【專家觀點】
家長在身邊 孩子有依賴
●沈琰,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
如果說陪學是指坐在培訓班和孩子一起聽課的話,我不建議家長這么做。家長在身邊,孩子會有依賴感,比如他摔倒了,與別的孩子有沖突了,都會依賴家長解決。而且孩子會因為父母在身邊而有壓力,不利于產(chǎn)生成就感和興趣的培養(yǎng)。
但如果父母表現(xiàn)出對他所學的特長有濃厚興趣,在家里多問問“今天學了什么,能不能教教媽媽?”“你真厲害,媽媽都不會。”這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上進心。
父母自己喜歡 比陪學更重要
●徐凡,《父母必讀》雜志副主編、資深兒童心理學家
不少父母認為,才藝學習是孩子的事情,與自己無關。自己的角色就是幫孩子找老師,以及課后督促孩子練習??梢韵胂?,如果我們總是板著面孔對待某種才藝,卻期待著孩子能對它有持久的興趣,真的非常難。
父母是不是也真心喜歡并享受到其中的快樂,是孩子能否真的樂在其中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種喜歡的背后不能隱藏著望子成龍或者升學加分的功利心。例如,當孩子彈琴時,媽媽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賞與稱贊,會讓孩子更加興奮,自然愿意繼續(xù)學下去。父母自己喜歡音樂,和孩子一起享受音樂之美,對呵護孩子的興趣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