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張林和張森是父子,張林與姐姐張花同為張林收養(yǎng)。二人同在一家單位上班,92年的時,單位分配給二人一套住房,當時單位的規(guī)定是一個職工可以分一套一居室,因張氏父子為同一單位職工,而張森沒有成家,就為他們分配了一套兩居室。后來張森成家,就與父母共同居住在這個房子里。一家人一志生活,家里的日常生活費用主要由張森夫妻負擔。
2002年,單位房改,將房產(chǎn)證辦到了父親張林的名下。2003年張林去逝,2005年張森因心臟病去世,二人去世前都沒有遺囑,去世后家人也沒對二人的財產(chǎn)進行分配。
2006年張林妻子李美,將房子出讓給女兒張花,并辦理了過戶手續(xù)。
張森的妻子小楊得知此情況后,訴至法院,要求法院確認該房屋轉讓行為無效。
原告認為自己是房屋的所有權人,對房屋享有完全的處分權,張森妻子小楊與該房產(chǎn)沒有任何關系無權提出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的訴訟請求。而小楊的代理律師抗辯稱,此房為張林張森父子二人單位分配的福利房,具有身份的性質(zhì),雖然產(chǎn)權證明登記在張林名下,但房屋本身屬于家庭共有,張林對該房享有共有份額,李美出售該房時未經(jīng)共有權人同意,該行為無效。
經(jīng)過庭審,法院認為,雖然房屋產(chǎn)權登記在張林一人名下,但該套房屋屬于張林張森單位所分的福利房,具有職工福利性質(zhì),該房屬于張森張森共有,李美出售房屋時未經(jīng)張林繼承人小楊同意,該轉讓行為無效。
律師解讀:
一般情況下,不動產(chǎn)以不動產(chǎn)登記薄登記的名義人為權利人,但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錯綜復雜的實際情況,如果單純的以房屋產(chǎn)權證登記的名義人為權利人,會使得在產(chǎn)權證外的實際所有權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因此法院判定該該房屋屬于共有財產(chǎn)。
2002年,單位房改,將房產(chǎn)證辦到了父親張林的名下。2003年張林去逝,2005年張森因心臟病去世,二人去世前都沒有遺囑,去世后家人也沒對二人的財產(chǎn)進行分配。
2006年張林妻子李美,將房子出讓給女兒張花,并辦理了過戶手續(xù)。
張森的妻子小楊得知此情況后,訴至法院,要求法院確認該房屋轉讓行為無效。
原告認為自己是房屋的所有權人,對房屋享有完全的處分權,張森妻子小楊與該房產(chǎn)沒有任何關系無權提出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的訴訟請求。而小楊的代理律師抗辯稱,此房為張林張森父子二人單位分配的福利房,具有身份的性質(zhì),雖然產(chǎn)權證明登記在張林名下,但房屋本身屬于家庭共有,張林對該房享有共有份額,李美出售該房時未經(jīng)共有權人同意,該行為無效。
經(jīng)過庭審,法院認為,雖然房屋產(chǎn)權登記在張林一人名下,但該套房屋屬于張林張森單位所分的福利房,具有職工福利性質(zhì),該房屬于張森張森共有,李美出售房屋時未經(jīng)張林繼承人小楊同意,該轉讓行為無效。
律師解讀:
一般情況下,不動產(chǎn)以不動產(chǎn)登記薄登記的名義人為權利人,但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錯綜復雜的實際情況,如果單純的以房屋產(chǎn)權證登記的名義人為權利人,會使得在產(chǎn)權證外的實際所有權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因此法院判定該該房屋屬于共有財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