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染色也可將細菌分為兩大類:即抗酸性細菌和非抗酸性細菌。因為臨床上絕大多數(shù)病原菌為非抗酸性細菌,所以抗酸染色不作為臨床上常規(guī)的細菌檢查項目,只針對性用于結(jié)核病、麻風病等的細菌檢查。疑似結(jié)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標本,經(jīng)抗酸染色后以油鏡檢查,即可作出初步鑒定。將有肺結(jié)核癥狀病人的痰標本,制成涂片后,作萋-納染色鏡檢,根據(jù)所見結(jié)果即可報告“找到(未找到)抗酸菌”。再如有腎感染癥狀的病人,取其尿標本,經(jīng)離心沉淀后作涂片,行萋-納及潘本漢抗酸染色,如兩張涂片均查見紅色抗酸桿菌,可報告為"找到抗酸分枝桿菌".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用于細菌鑒定的還有鞭毛染色、異染顆粒染色等。鞭毛染色后于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菌體上有無鞭毛、鞭毛的位置及數(shù)量,在細菌鑒定中,特別是非發(fā)酵菌的鑒定中很重要。疑為白喉棒狀桿菌感染,進行涂片檢查,除證實為革蘭陽性典型棒狀桿菌外,還須用異染顆粒染色法,鏡檢異染顆粒,方可初步報告“檢出形似白喉棒狀桿菌”,為臨床早期診斷提供依據(jù)。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用于細菌鑒定的還有鞭毛染色、異染顆粒染色等。鞭毛染色后于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菌體上有無鞭毛、鞭毛的位置及數(shù)量,在細菌鑒定中,特別是非發(fā)酵菌的鑒定中很重要。疑為白喉棒狀桿菌感染,進行涂片檢查,除證實為革蘭陽性典型棒狀桿菌外,還須用異染顆粒染色法,鏡檢異染顆粒,方可初步報告“檢出形似白喉棒狀桿菌”,為臨床早期診斷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