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藥師考試輔導知識:野山參的特征

字號:

◆ 根莖
    根莖,也稱地下莖,即主根頂端細長部分,俗稱“蘆頭”。每年秋季地上部脫落,在根莖上留下一個莖痕,俗稱“蘆碗”,其數(shù)量隨參齡增加而增加。根據(jù)根莖形態(tài),可將根莖分為下列幾種。
    (l)馬牙蘆:根莖上莖痕明顯,稀疏而大,形如馬齒狀,多在根莖的最上段。
    (2)堆花蘆:根莖上的莖痕排列緊密,形如堆花,多在根莖的中段或上段。
    (3)圓蘆:根莖上的下段莖痕,因生長年久而長平,表面比較光滑,形如圓柱,故名“圓蘆”,多在根莖的最下段。
    (4)線蘆:根莖細長而較圓滑者稱為“線蘆”;較粗長而不太圓滑者稱為“草蘆”。
    (5)竹節(jié)蘆:根莖在一定間隔處呈環(huán)節(jié)狀突起,形如竹節(jié),多在根莖的中下部。
    (6)二節(jié)蘆:根莖上端形態(tài)是馬牙蘆,下段是圓蘆或竹節(jié)蘆者稱為“二節(jié)蘆”。
    (7)三節(jié)蘆:同一個根莖上具有馬牙蘆、堆花蘆、圓蘆(或竹節(jié)蘆)者,稱為“三節(jié)蘆”。
    (8)雁脖蘆:根莖一般是直立的,因生長受阻等原因,從某部位彎曲,形似雁脖,稱為“雁脖蘆”,也稱“回脖蘆”。
    ◆ 不定根中 華 考 試 網(wǎng)
    不定根,即根莖上長出的支根,俗稱“芋”。其形狀為中間粗,兩端細,呈棗核狀,俗稱“棗核芋”。根莖基部生的不定根,稱為“護脖芋”;兩個不定根對生于根莖兩側,稱為“掐脖芋”;不定根(芋)和根莖(蘆),統(tǒng)稱為“芋帽”。
    ◆ 主根
    山參主根稱為“體”,根據(jù)其形狀可分下列幾種體形。
    (1)靈體:體態(tài)小巧玲瓏,支根(腿)勻稱,明顯可分,多為2條,分襠自然,體短粗而質堅,支根短粗,須根細長。根形呈菱角形、元寶形或跨海形,稱為“靈體”。
    (2)橫體:主根短粗,兩條支根分襠角度大,或有一條向橫向伸展者,稱為“‘橫體”。
    (3)順體:主根較長,圓柱形,支根順直生長者,謂之“順體”。如為1條支根者,俗稱“趕山鞭”。
    (4)笨體:主根較長,支根2條以上,粗細不勻,主根和支根極不相稱,體形蠢笨。
    (5)疙瘩參:主根短粗,近似圓球狀,支根兩條以上,長短不勻稱,明顯細于主根者,謂之“疙瘩體”。
    ◆ 須
    支根上生長的細根稱為“須”或“須根”。老山參的須根上具有小疣狀物,俗稱“珍珠疙瘩”。須根可分下列幾種。
    (1)“皮條須”即山參的須根,粗細較均勻,細長,清晰而不亂,柔韌而不脆,似皮條樣,中下部綴有明顯的“珍珠疙瘩”。
    (2)“水須”在須根上生長的細小的吸收根,俗稱“水須”,白色,細嫩而脆,多數(shù)在植株枯萎后而脫落,少數(shù)變?yōu)榇紊毟^續(xù)生長。
    ◆ 皮
    主根的外層表皮,稱為“皮”。皮的色澤,老嫩程度與生長年限、地勢、坡向、土壤、水分等條件有關。
    (1)老皮:表皮粗糙,黃褐色,無光澤。
    (2)嫩皮:表皮鮮嫩而細膩,黃白色而有光澤。
    (3)緊皮:表皮細膩,老嫩程度適中,外皮豐滿,內(nèi)在充實,黃色而無光澤。
    (4)錦皮:皮肉質地堅實,皮緊細膩,黃白色或金黃色,外皮似錦緞,故稱“錦皮”。
    ◆ 紋
    主根上部外表的環(huán)狀橫紋,俗稱為“紋”。生長年限越久,橫紋數(shù)目越多,越緊密;生長年限較短,其橫紋淺而稀。根據(jù)主體上的紋理,可分如下幾種。
    (1)螺旋紋:橫紋僅密環(huán)于主根上部,紋理細密而深,呈螺旋狀,稱為“螺旋紋”,為純山參基本特征。
    (2)浮紋:橫紋浮淺而稀疏者,稱“浮紋”。生長年限短的山參,多顯浮紋。
    (3)斷紋:山參經(jīng)移植后,橫紋斷開,斷續(xù)延散到主根下部,稱“斷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