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備考輔導之認知行為療法知識點9(2)

字號:


    [分析] 通過上面的交談可以看出咨詢師所提的這些問題大都是基于可見的事實,很容易被驗證。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通常都是求助者所忽略的經(jīng)驗和感受。比如咨詢師問到:“她也很愛你嗎?”就是在讓求助者重新感受對方對自己的感情。這一問題進一步又換了另一種方式提出“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她并不象你愛她一樣來愛你?”,這就使求助者進一步加深了對上述感受的體驗。實際上求助者的戀愛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樣好,雖然他很愛自己的女友,但也因為這一點,他可能忽略了對方對自己情感的感受,或不愿承認女友對自己不好。同時,由于求助者目前的抑郁情緒,他也忽略了自己在認識女友以前的生活體驗,而實際上求助者那時生活得很好。這就需要咨詢師引導他對這些被忽略的感受和體驗重新加以認識。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自我審查技術。這一技術和提問結合起來,促使求助者去自覺思考一些他未曾注意的問題。
    咨詢師在提問題、引導求助者自我審查時,應特別注意兩個問題:首先是要使談話固定在一個范圍內(nèi),討論那些易被觀察和體驗的問題,避免空洞的理論探討。比如在此例中,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談話是圍繞著求助者對自己過去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對女友對他情感的體驗來進行的,這就是一個很具體的談話內(nèi)容。雖然求助者認為自己的問題與“戀母情結”有關,試圖與咨詢師討論有關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論,但咨詢師把握了談話的方向,及時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咨詢師應善于引導求助者對自己去思考,而不要給求助者灌輸某種思想,或告訴求助者這樣想是對的,那樣想是錯的等自己的主觀意見。認知治療的重要原則就是調(diào)動求助者自己的潛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一點咨詢師已多次強調(diào),它應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
    2.第2~3次治療
    在這兩次治療中,求助者逐步暴露出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如認為自己不能象以前那樣和人交往,自己的吸引力也不如從前,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感到做什么事都做不好等。這都是一些具體事件,代表著求助者的表層錯誤觀念。針對這些觀念,咨詢師建議他在實際情境中加以驗證,讓他去問問周圍的人對他的印象是否真的那樣壞。同時鼓勵求助者從事一些簡單活動,看看他是否真的不能做這些事情。
    實際反饋回來的結果是,求助者周圍的人除了覺得他情緒不好外,在其他方面和以前并無很大差別,對他的評價仍然較高。求助者對此結果感到高興,因為他一直認為別人會因那件事看不起他,并堅信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而通過驗證,他發(fā)現(xiàn)在一些事情上雖然做得還不能讓自己滿意,但結果卻不是想象的那樣糟糕。
    這樣,通過幾次實際驗證與討論,求助者的一些表層錯誤觀念便不攻自破了,求助者的情緒也因此有了好轉。但遺憾的是,這種效果并沒有持續(xù)多長時間,他仍然堅持認為自己無法像以前那樣生活。雖然一些人對自己印象很好,但他認為那只是個別的人,他無法保證所有他認識的人,特別是那些對他很重要的人也能這樣看待自己。他覺得自己在這些人面前表現(xiàn)得象個懦夫,在很多的重要事件上表現(xiàn)得毫無能力。他不再用具體事件來解釋自己的行為,而是代之以更為隱蔽和抽象的另一種解釋,即他堅持認為自己是個“笨蛋”,是個毫無能力和毫無價值的人。
    3.第4~6次治療
    上述想法顯然是前面提到的深層錯誤觀念。通過下面的談話,看看咨詢師是如何利用語義分析技術來糾正這些觀念的。
    咨詢師:你說你是個笨蛋,是什么意思呢?是否僅指你在某一件事情上你是個笨蛋?
    求助者:不是。我在很多方面都是這樣。戀愛、學習、交往……我都失敗了,這已經(jīng)能夠說明問題了。
    咨詢師:可是你以前并不是這樣呀?
    求助者:是的,以前我生活得很好,也很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