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考慮超高緩和率所需的長度
Ls=B·△i/△PB—超高旋轉(zhuǎn)軸到行車道外側(cè)邊緣的寬度m;△i—橫坡變化代數(shù)差的絕對值%;△P—超高緩和率。公路超高緩和率隨行車速度的加大而變小,即速度越快超高緩和率愈小,速度越慢超高緩和率愈大。在超高緩和率確定以后,超高越大緩和曲線愈長,也即平曲線半徑越小,緩和曲線愈長;而平曲線半徑越大,緩和曲線愈短。緩和曲線長度與平曲線半徑成反比。
(四)考慮視覺和線形美觀所需的長度
回旋緩和曲線的基本式為RLs=1/C=A2,式中是平曲線半徑(R)越大,緩和曲線(Ls)愈短,即緩和曲線長度與平曲線半徑成反比。但是為了滿足視覺和美觀的需要,而導入R/3≤A≤R的條件式,即緩和曲線的參數(shù)A必須大于R/3和小于R時,才能滿足視覺和線形美觀的要求。這樣平曲線半徑越大,緩和曲線愈長,緩和曲線長度與平曲線半徑成正比??紤]視覺和線形美觀方面需要的緩和曲線長度,這個長度雖然提出了緩和曲線參數(shù)為R/3≤A≤R的條件式,但在實際應用中,這個長度范圍是相當大的。它對平曲線半徑是有一定范圍的,如超過這個范圍,當平曲線半徑較小時,參數(shù)A還要大于平曲線半徑;而當平曲線半徑較大時,參數(shù)A小于R/3。
綜上所述,第1至第3鐘情況是考慮駕車人的操作,汽車的行駛力學,結(jié)構(gòu)等需要而必須滿足的緩和曲線長度。第4種情況是考慮視覺和線形美觀方面而需要的緩和曲線長度。因此在采用緩和曲線長度時,除按《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的最小長度外,還必須與離心加速度變化率,超高緩和率等所需的長度進行校核,采用控制數(shù)值,以免產(chǎn)生不合理的情況。
作為山區(qū)高等級公路,在平面設計中,碰到的主要問題是轉(zhuǎn)角大,角點間距離不足,如果緩和曲線長度選擇不當,就會導致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和降低技術標準,而有些在設計中,采用較長的緩和曲線,不是為了適應地形、地物或視覺的需要,而是單純?yōu)榱讼龍@曲線間的直線;還有的由于采用較長的緩和曲線,而又限于轉(zhuǎn)角點間的距離不足,不得不采取減小主曲線(園曲線)半徑來適應;甚至有些幾個彎道須互相連接的,由于各個轉(zhuǎn)角大小不等,角點間距離不同,受限于參數(shù),為了個別彎道,而把其它幾個彎道的園曲線半徑減小,這些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因為在平曲線線形的標準中,主曲線(園曲線)半徑的大小是首要的,如主曲線半徑太小,緩和曲線再長,整個線路的技術指標也是不高的,對行車的舒適、安全也是不利的。在具體設計中如何正確合理的采用緩和曲線長度呢?個人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滿足《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的緩和曲線最小長度和超高緩和所需的緩和曲線長度,并應根據(jù)實際地形、地物等情況,靈活采用各種不同線形的組合;根據(jù)轉(zhuǎn)角大小,角點間的距離插入適當?shù)木徍颓€長度,并可根據(jù)這一點,在轉(zhuǎn)角兩邊插入不等長度的緩和曲線,即非對稱性的組合,對幾個彎道互相連接的情況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