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巖土工程師考試:流水地貌及其堆積物2

字號:

溶蝕洼地與坡立谷
    與峰叢、峰林、孤峰及溶丘相反,溶蝕洼地及坡立谷是巖溶地區(qū)的負地形。溶蝕洼地在峰叢或峰林之間呈封閉或半封閉狀。平面形態(tài)為圓形或橢圓形,長軸常沿構造線而發(fā)育,面積約數至數十平方公里。
    坡立谷又稱“溶蝕平原”。它是由溶蝕洼地進一步發(fā)育而成的。坡立谷的出現往往標志著該地區(qū)巖溶發(fā)育已經進入后期階段。坡立谷往往具有面積較大,底部平坦,周圍時常發(fā)育有峰林地形,以及其延長方向多與構造線一致等特征。
    溶洞
    溶洞為地下巖溶地貌的主要形態(tài)。是地下水流沿可溶性巖層的各種構造面(如層面、斷裂面、節(jié)理裂隙面)進行溶蝕及侵蝕作用所形成的地下洞穴。在形成初期,巖溶作用以溶蝕為主,隨著孔洞的擴大,水流作用的加強。機械侵蝕作用也起很大作用,沿溶洞壁時常可見石窩、水痕等侵蝕痕跡,在構造裂隙交叉點,溶蝕及侵蝕作用更易于進行,并時常產生崩塌作用,因此在這里往往形成高大的廳堂。洞穴中存在著溶蝕殘余堆積,石鐘乳、石筍沖積物及崩塌物等多種類型沉積是上述各種作用,存在的證據。洞穴形成后,由于地殼上升運動,可以被抬至不同的高度,而脫離地下水面。
    溶洞的大小形態(tài)多種多樣,在地下水垂直循環(huán)帶上可形成裂隙狀溶洞。但大部分溶洞形成于地下水流的季節(jié)變化帶及全飽和帶,尤其在地下水潛水面上下十分發(fā)育,形態(tài)又受巖性構造控制,有袋狀、扁平狀、彎狀、錐狀、傾斜狀及階梯狀等。
    伏流、暗河和巖溶泉
    伏流與暗河通稱為:地下河系,是巖溶地區(qū)的重要水源。
    地面河潛入地下之后稱伏流。它常常形成于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河床縱向坡降較大的地方,在深切峽谷兩岸及深切河谷的上源部分伏流經常發(fā)生。
    暗河是由地下水匯集而成的地下河道,它具有一定范圍的地下匯水流域,因此,暗河雖有出口,而無入口。高溫多雨的熱帶及亞熱帶氣候最有利于暗河的形成。
    巖溶湖
    巖溶湖分地表巖溶湖及地下巖溶湖兩種類型。地表巖溶湖又有長期性湖泊及暫時性湖泊兩種。前者形成于巖溶發(fā)育晚期,在溶蝕平原上處于經常性穩(wěn)定水位以下的湖泊,這種湖泊終年積水;后者形成于溶蝕洼地上,由于粘土質淤塞而成的湖泊,或者是巖溶泉水充溢于漏斗凹地中而形成。地下巖溶湖見于較大的溶洞中,這種溶洞主要是處于經常性穩(wěn)定水位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