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助理醫(yī)師考試輔導:細菌的致病性

字號:

病原菌的致病性與其毒力強弱、侵入機體細菌數(shù)量多少、侵入部位是否合適密切相關。細菌的毒力是病原菌致病性的強弱程度,是致病性強弱的概念。毒力的物質基礎有侵襲力和毒素。
    一、細菌的毒力
    (一)侵襲力
    1.概念 突破宿主皮膚、粘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機制,進入機體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
    2.構成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①莢膜和微莢膜,如肺炎鏈球菌的莢膜、A群鏈球菌的M蛋白、傷寒桿菌的Vi抗原及大腸埃希菌的K抗原,有抗吞噬和阻撓殺菌物質的作用,使病原菌得以在宿主體內(nèi)大量繁殖;
    ②粘附素(菌毛、膜磷壁酸等非菌毛粘附物質)是細菌表面存在的一些特殊結構和相關蛋白質,具有使細菌粘附到宿主靶細胞的作用;
    ③侵襲性物質(鏈球菌透明質酸酶等胞外酶和志賀菌等的侵襲性蛋白質)雖然一般不具有毒性,但可協(xié)助病原菌抗吞噬和向全身擴散。
    (二)毒素
    1.概念是細菌在粘附、定居及生長繁殖過程中合成并釋放的多種對宿主細胞結構和功能有損害作用的毒性物質。
    2.毒素的種類依據(jù)毒素產(chǎn)生的來源、性質和作用的不同,分有外毒素和內(nèi)毒素兩種。
    3.內(nèi)毒素與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
    4.細菌外毒素對機體有益作用
    ①把外毒素與單克隆抗體連接,制備免疫毒素和重組毒素作為導向藥物治療腫瘤;
    ②利用外毒素強力絲裂原,有刺激多種細胞因子產(chǎn)生的作用特性可作為免疫調(diào)節(jié)劑以增強宿主抵抗力;
    ③有些肉毒毒素可直接治療功能性失明的眼肌痙攣及內(nèi)斜視,臨床治療效果較為理想。
    二、細菌的侵入數(shù)量
    細菌引起疾病,除需有一定的毒力外,尚需要有一定的數(shù)量。毒力愈強,致病所需菌量愈少;毒力愈低,致病所需菌量愈多。
    三、細菌的侵入門戶與感染途徑
    有一定的毒力和足夠數(shù)量的病原菌,還要經(jīng)過適當侵入門戶,到達一定的器官和組織細胞才能致病。若侵入門戶不適宜,仍不能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