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級經濟師考試《財政稅收》財政的概念

字號:

一、2011年初級經濟師考試財政現(xiàn)象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存在著財政現(xiàn)象,人們總是主動或者被動的參與著財政活動。人們參與財政活動,都是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質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
     二、財政的起源
     國家財政既是一個經濟范疇,同時也是一個歷史范疇。
     國家財政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ㄒ唬┰脊缰贫认?,沒有獨立意義的財政
    ?。ǘ┴斦请S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原始社會末期,發(fā)生了社會分工,出現(xiàn)了商品生產,出現(xiàn)了剩余產品,這樣就為國家財政的產生提供了可能,處理原始公社內部事務的氏族組織逐步地演變?yōu)閲?。在整個社會產品分配中,就分化獨立出一種由國家直接參與的社會產品的分配,就是財政分配。奴隸制國家的出現(xiàn),為奴隸制國家財政的產生提供了必然性。
     生產力的發(fā)展,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是財政產生的物質基礎,成為財政產生的經濟條件;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xiàn)是財政產生的政治條件,財政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
     「例題1」財政產生于( )。
     A. 原始社會末期 B. 奴隸社會 C. 封建社會 D. 資本主義社會
     答案:A
     解析:教材第五頁內容。
     「例題2」國家財政產生的條件是( )。
     A. 生產力的發(fā)展 B. 國家的出現(xiàn) C. 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
     D. 階級的出現(xiàn) E.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xiàn)
     答案:ABCD
     解析:財政產生的條件分為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兩大類,共五方面。
     三、財政的一般特征
    ?。ㄒ唬┴斦峙涞闹黧w
     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家,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下都是如此。財政分配以國家存在為前提,由國家來組織進行,國家在財政分配中居于主導地位。這是財政分配區(qū)別于其他分配范疇的基本特征。
     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家,它包含幾層含義:
     第一,國家是財政分配的前提;
     第二,國家在財政分配中處于主動的、支配的地位;
     第三,財政分配是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的集中性分配。
    ?。ǘ┴斦峙涞膶ο?BR>     從財政分配的實際內容來考察,財政分配的對象是社會產品,主要是剩余產品。
    ?。ㄈ┴斦峙涞哪康?BR>     財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證國家實現(xiàn)其職能的需要,這種需要屬于社會公共需要。
     所謂社會公共需要,是指向社會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權利和經濟發(fā)展的社會條件等方面的需要。
     社會公共需要具有四個特征:
     第一,社會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產品,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第二,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的產品不具有排他性;
     第三,社會成員享用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無需付出代價或只需付出少量的費用;
     第四,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質來源只能是剩余產品價值的一部分。
     社會公共需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保證執(zhí)行國家職能的需要(典型的社會公共需要)。如國防、外交、普及教育等。
    ?。?)準社會公共需要。如高等教育、醫(yī)療事業(yè)。
    ?。?)大型公共設施。如郵政、民航、電力和城市公共設施等。
     注意:教材上每一個層次的代表行業(yè)是考察的重點內容。
     「例題3」我國財政分配的對象主要是( )。
     A. c B. v C. m D. c+m
     答案:C
     解析:財政分配的對象主要是剩余產品,即m.
     「例題4」財政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家
     B. 財政分配的主要對象是個人收入
     C. 財政分配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D. 財政分配的制度是經過行政程序建立的
     E. 分配的形式主要采取交換方式
     答案:AC
     解析:財政的一般特征包括財政分配的主體、對象和目的三方面,故排除DE選項,B選項錯誤,應為剩余產品。
     四、公共財政理論
     財政:西方通常稱為公共財政、公共部門經濟、公共經濟。
     公共財政的理論基礎:“公共產品”和“市場失靈”理論
    ?。ㄒ唬┕伯a品及其特征
     含義:
     美國經濟學家薩謬爾森的定義:
     純公共產品是指這樣的產品,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產品不會導致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
     特征:
     公共產品私人產品
     效用不可分割性可分割性
     受益非排他性(核心特征)
     排他性
     取得方式非競爭性(核心特征)
     競爭性
     提供目的非盈利性盈利性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產品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與消費的特點,其效用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同享有,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干部分,分別歸個人或者社會集團享用。典型事例如“國防”。依據(jù)受益范圍的大小,可以將公共產品區(qū)分為全國性和地區(qū)性的公共產品。
     相比之下,私人產品的效用則是可分割的,私人產品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可以被分割為許多能夠買賣的份額,而且其效用只對為其付款的人提供,即誰付款誰享用。
     2. 受益的非排他性
     某個人或集團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并不影響或妨礙其他個人或集團同時消費該公共產品,也不會影響其他個人或集團消費該公共產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典型事例如“燈塔”。
     私人產品具有排他性,當某人購入特定的物品進行消費時,就已經排除了他人購買和消費該物品的可能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
     某一個人或者經濟組織對公共產品的享用,不排除和妨礙其他人或者組織同時享用,消費者的增加不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即增加一個消費者,其邊際成本等于零。公共產品的這個特征,意味著獲得公共產品的消費者無須通過市場采用出價競爭的方式。而消費者獲得私人產品,則必須通過市場采用出價競爭的方式。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提供公共產品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追求社會效益和社會福利的化。而私人產品的提供則是追求利潤的化。
     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混合產品”。
     (二)市場失靈與公共財政
     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失靈”是財政存在的前提,從而也決定了財政的職能范圍。
     市場失靈的五個主要表現(xiàn):
     1.公共產品:結合已講的公共產品的特點理解
     2.外部效應:
     含義:外部效應是指私人費用與社會費用之間或者私人收益與社會受益之間的非一致性,關鍵是指某個人或者經濟組織的行為活動影響了他人或經濟組織,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或沒有獲得應有的收益。
     如:工廠生產造成的污染。
     3.不完全競爭:
     含義:不完全競爭是指某些行業(yè)因具有經營規(guī)模越大,經濟效益越好,邊際成本不斷下降,規(guī)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而可能為少數(shù)企業(yè)所控制,從而產生壟斷現(xiàn)象。
     4.收入分配不公
     5.經濟波動與失衡:主要由于價格信號在某些重要市場上并不具有伸縮自如、靈活反應的調節(jié)能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分配的范圍是以“市場失靈”為標準,是以糾正和解決“市場失靈”這一問題來界定的。
     (三)構建我國公共財政理論體系
     1.以市場經濟為前提,正確認識財政的性質。
     2.正確認識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的職能范圍。
     3.正確確定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管理體制,科學劃分各級財政的權責和收支范圍。
     五、財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財政是國家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對一部分社會產品進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國家的分配。
     「例題5」公共產品的特征包括( )。
     A.權屬的社會性
     B.效用的可分割性
     C.受益的排他性
     D.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
     E.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答案:DE
     解析:注意公共產品四個特征強調是“四非”。即非可分割性;非排他性;非競爭性;非盈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