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魚用于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貧血;百日咳;產(chǎn)后瘀血;跌打損傷。
【出處】出自《開寶本草》。
1.《開寶本草》:鰓魚食泥,與百藥無忌。似鯉,身圓、頭扁、骨軟。生江海淺水中。
2.《綱目》:鰓魚,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余,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
【拼音名】ZīYú
【英文名】Stripedmullet
【別名】子魚、白眼、梭魚、烏鯔、黑耳鯔、烏仔魚、犬魚、知魚、脂魚、烏頭魚
【來源】藥材基源:為鯔科動物鯔魚及近緣多種動物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gilcephalusLinnaeus.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tài)】鯔魚,體粗壯,呈圓筒形,后部側(cè)扁。一般體長40-50cm.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cè)略凸,向腹面傾余。吻寬短。眼大,脂眼瞼發(fā)達,妝間隔寬闊平坦??谛?,下位,略呈人字形,下頜前端有一凸起,閉合時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齒。鰓孔大,鰓耙(53-75)+(65-90),細密。圓鱗大,除吻部外皆被鱗。側(cè)線不明顯,體側(cè)縱列鱗36-43,橫列鱗14-15,背鰭兩個,分離,第1背鰭IV,起點位于體背中部。第2背鰭I-8,上緣微凹。臀鰭III-8,與第2背鰭同形。胸鰭16-17,位高。腹鰭I-5,鰭間有一三角形瓣狀大鱗。尾鰭大,叉形,后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體側(cè)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腹部白色,各鰭灰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喜棲息于淺?;蚝涌谙痰唤缣帲袝r亦上溯至淡水江河中食性廣,以浮游物物、底棲生物及泥土中硅藻等有機質(zhì)為食。生殖季節(jié)為3-4月間,懷卵量為320萬-480萬顆,產(chǎn)外部設備于近河口淺海。卵浮性,徑0.7-1mm,有油球1個。
【出處】出自《開寶本草》。
1.《開寶本草》:鰓魚食泥,與百藥無忌。似鯉,身圓、頭扁、骨軟。生江海淺水中。
2.《綱目》:鰓魚,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余,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
【拼音名】ZīYú
【英文名】Stripedmullet
【別名】子魚、白眼、梭魚、烏鯔、黑耳鯔、烏仔魚、犬魚、知魚、脂魚、烏頭魚
【來源】藥材基源:為鯔科動物鯔魚及近緣多種動物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gilcephalusLinnaeus.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tài)】鯔魚,體粗壯,呈圓筒形,后部側(cè)扁。一般體長40-50cm.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cè)略凸,向腹面傾余。吻寬短。眼大,脂眼瞼發(fā)達,妝間隔寬闊平坦??谛?,下位,略呈人字形,下頜前端有一凸起,閉合時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齒。鰓孔大,鰓耙(53-75)+(65-90),細密。圓鱗大,除吻部外皆被鱗。側(cè)線不明顯,體側(cè)縱列鱗36-43,橫列鱗14-15,背鰭兩個,分離,第1背鰭IV,起點位于體背中部。第2背鰭I-8,上緣微凹。臀鰭III-8,與第2背鰭同形。胸鰭16-17,位高。腹鰭I-5,鰭間有一三角形瓣狀大鱗。尾鰭大,叉形,后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體側(cè)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腹部白色,各鰭灰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喜棲息于淺?;蚝涌谙痰唤缣帲袝r亦上溯至淡水江河中食性廣,以浮游物物、底棲生物及泥土中硅藻等有機質(zhì)為食。生殖季節(jié)為3-4月間,懷卵量為320萬-480萬顆,產(chǎn)外部設備于近河口淺海。卵浮性,徑0.7-1mm,有油球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