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師理論與實務:國家審計的審計程序(2)

字號:

第三,調查的范圍
    審計人員根據審計目標和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運用職業(yè)判斷確定調查了解的范圍和程度,重點調查了解已經發(fā)生變化的情況。
    第四,判斷標準
    職業(yè)判斷所選擇的標準應當具有客觀性、適用性、相關性、公認性。標準不一致時,審計人員應當采用權威的和公認程度高的標準。
    第五,如何判斷“重要問題”
    審計人員應當運用職業(yè)判斷,根據可能存在問題的性質、數額及其發(fā)生的具體環(huán)境,判斷其重要性。(在調查階段需要做的)
    審計人員判斷重要性時,可以關注下列因素:性質嚴重,金額大
    第六,應對措施
    審計組應當評估被審計單位存在重要問題的可能性,以確定審計事項和審計應對措施。
    審計組針對審計事項確定的審計應對措施包括:(后面應該怎么查)
    (1)評估對內部控制的依賴程度,確定是否及如何測試相關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2)評估對信息系統(tǒng)的依賴程度,確定是否及如何檢查相關信息系統(tǒng)的有效性、安全性;
    (3)確定主要審計步驟和方法;
    (4)確定審計時間;
    (5)確定執(zhí)行的審計人員;
    (6)其他必要措施。
    3.編制審計實施方案
    編制和調整審計實施方案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兩者相結合的形式。
    審計人員實施審計時,應當持續(xù)關注已作出的重要性判斷和對存在重要問題可能性的評估是否恰當,及時作出修正,并調整審計應對措施。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計組應當及時調整審計實施方案:變化
    (1)年度審計項目計劃、審計工作方案發(fā)生變化的;
    (2)審計目標發(fā)生重大變化的;
    (3)重要審計事項發(fā)生變化的;
    (4)被審計單位及其相關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的;
    (5)審計組人員及其分工發(fā)生重大變化的;
    (6)需要調整的其他情形。
    一般審計項目的審計實施方案應當經審計組組長審定,并及時報審計機關業(yè)務部門備案。重要審計項目的審計實施方案應當報經審計機關負責人審定。
    4.獲取審計證據,進行審計記錄(第六章)
    審計人員可以采取檢查,觀察,詢問,外部調查,重新計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方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獲取審計證據。審計人員應當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獲取審計證據,審計證據應當具有適當性和充分性。
    5.檢查重大違法行為
    重大違法行為是指被審計單位和相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guī)、涉及金額比較大、造成國家重大經濟損失或者對社會造成重大不良影響的行為。審計人員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時,應當保持職業(yè)謹慎,充分關注可能存在的重大違法行為。
    (三)審計報告階段
    這個階段的工作,先看一下標題:1.編審、復核、審理、簽發(fā)審計報告和審計決定;2.公布審計結果;3.檢查審計整改情況。
    1.編審、復核、審理、簽發(fā)審計報告和審計決定(注意各自的職責,文件的名稱)
    審計報告包括審計機關進行審計后出具的審計報告以及專項審計調查后出具的專項審計調查報告。遇有特殊情況,審計機關可以不向被調查單位出具專項審計調查報告。
    (1)審計組在起草審計報告前,審計組組長應當確認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證據已經審核,并從總體上評價審計證據的適當性和充分性。
    審計組應當根據審計發(fā)現問題的性質、數額及其發(fā)生的原因和審計報告的使用對象,評估審計發(fā)現問題的重要性,如實在審計報告中予以反映。
    (2)審計組實施審計或者專項審計調查后,應當提出審計報告,按照審計機關規(guī)定的程序審批后,以審計機關的名義征求被審計單位、被調查單位和擬處罰的有關責任人員的意見。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還應當征求被審計人員的意見;必要時,征求有關干部監(jiān)督管理部門的意見。
    特殊情況,審計報告中涉及的重大經濟案件調查等特殊事項,經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批準,可以不征求被審計單位或者被審計人員的意見。
    (3)被審計單位、被調查單位、被審計人員或者有關責任人員對征求意見的審計報告有異議的,審計組應當進一步核實,并根據核實情況對審計報告作出必要的修改。
    審計組應當對采納被審計單位、被調查單位、被審計人員、有關責任人員意見的情況和原因,或者上述單位或人員未在法定時間內提出書面意見的情況作出書面說明。(采納意見或沒意見都要說明)
    (4)對審計或者專項審計調查中發(fā)現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guī)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由審計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處理處罰決定的,審計機關應當出具審計決定書。審計或者專項審計調查發(fā)現的依法需要移送其他有關主管機關或者單位糾正、處理處罰或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的事項,審計機關應當出具審計移送處理書。
    (5)審計組應當將下列材料報送審計機關業(yè)務部門復核:
    審計報告;審計決定書;被審計單位、被調查單位、被審計人員或者有關責任人員對審計報告的書面意見及審計組采納情況的書面說明;審計實施方案;調查了解記錄、審計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項記錄、審計證據材料;其他有關材料。
    審計機關業(yè)務部門應當將復核修改后的審計報告、審計決定書等審計項目材料連同書面復核意見,報送審理機構審理。
    (6)審理機構將審理后的審計報告、審計決定書連同審理意見書報送審計機關負責人。審計報告、審計決定書原則上應當由審計機關審計業(yè)務會議審定;特殊情況下,經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授權,可以由審計機關其他負責人審定。
    (7)簽發(fā)后,送達:審計報告送達被審計單位、被調查單位;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送達被審計單位和被審計人員;審計決定書送達被審計單位、被調查單位、被處罰的有關責任人員。
    (8)審計機關在審計中發(fā)現的下列事項(6項,重大問題),可以采用專題報告、審計信息等方式向本級政府、上一級審計機關報告。
    2.公布審計結果
    審計機關公布審計和審計調查結果,應當指定專門機構統(tǒng)一辦理,履行規(guī)定的保密審查和審核手續(xù),報經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批準。未經授權不得公布。
    審計機關統(tǒng)一組織不同級次審計機關參加的審計項目,其審計和審計調查結果原則上由負責該項目組織工作的審計機關統(tǒng)一對外公布。
    3.檢查審計整改情況
    審計機關應當建立審計整改檢查機制,督促被審計單位和其他有關單位根據審計結果進行整改。
    兩個階段:
    審計組在審計實施過程中,應當及時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審計發(fā)現的問題。
    審計機關在出具審計報告、作出審計決定后,應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檢查或者了解被審計單位和其他有關單位的整改情況。
    對于定期審計項目,審計機關可以結合下一次審計,檢查或者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