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支招:孩子可塑性強別急著貼標簽(2)

字號:

批評建議“三段式”
    單親爸爸想要讓兒子早點自立,可沒想到批評就讓兒子淚灑衣襟。開學前夕,柳州市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就接到了這樣一位苦悶父親的求助。
    市民羅先生的兒子小嘉(化名)目前上小學六年級。一年前妻子遭遇車禍不幸去世,羅就過起了既當?shù)之攱尩娜兆?。妻子還在世時,對小嘉特別寵愛,家里大小家務(wù)都舍不得讓他動手,所以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如今羅工作很忙,小嘉在家卻經(jīng)常把臟衣服臭襪子隨手亂扔,書本玩具也不主動收拾。這一切讓羅很不滿。
    一天早上,小嘉要去上補習班,結(jié)果到處都找不到課本,于是大聲叫父親幫找。羅先生終于忍無可忍,狠狠批評:“你這個腦子到底記什么去了,像你這么大的小孩早就幫大人做家務(wù)了,你再惹毛我,我就把你送去給別人養(yǎng)!”話剛說出口,兒子眼淚就滾落,羅感到對不起妻子,但又想要讓兒子早點自立。到底怎樣去教育孩子,羅有些茫然。
    公益心理咨詢師黃翔介紹,孩子出現(xiàn)行為不夠妥當?shù)那闆r,家長確實應(yīng)該堅持原則提出批評和指正,但怎樣提出批評才是有效果和具建設(shè)性,很講技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更容易接受“三段式”的批評:首先,指出對方的所作所為;其次,指出對方行為對自己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或傷害;第三,指出自己希望對方怎樣改善。例如羅先生,就可以這樣批評兒子:“兒子,你經(jīng)常在早上找不到自己的課本,并且每次都讓我來幫你收拾,這讓我感到很不舒服也很累。你太過依賴我,讓我為你能否成為一個小男子漢而擔心。我希望你以后學習整理自己的書本,收拾自己的房間,幫助爸爸分擔一些家務(wù),這樣爸爸會感到很開心,也會更輕松?!边@樣理智而明晰地交流溝通,能讓小嘉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尊重以及父親的苦衷,或許就可以達到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的目的。(記者陳磊 通訊員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