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司法考試考點: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字號:

(一)人民法院的性質與任務
    1.性質。憲法第123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根據這一規(guī)定,在我國,審判權必須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進行審判活動。
    2.任務。根據現行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的任務是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并且通過審判活動,懲辦一切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和行政糾紛,以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順利進行,通過全部審判活動教育公民忠于社會主義祖國,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人民法院的組織體系與職權
    根據現行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我國人民法院的組織體系包括:全國設立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和森林法院等。
    憲法第121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監(jiān)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jiān)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边@表明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的關系不是領導關系,而是監(jiān)督關系。憲法這一規(guī)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各級人民法院能夠依法獨立進行審判。根據這一規(guī)定,上級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指揮命令下級人民法院如何進行審判,只能對下級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是否正確適用法律進行審查監(jiān)督。這種監(jiān)督主要體現在上級人民法院按照上訴程序、審判監(jiān)督程序及死刑復核程序對下級人民法院具體案件的監(jiān)督,糾正錯誤的判決和裁定。
    1.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審判機關。其主要職權包括:(1)一審管轄權,法律規(guī)定由它管轄的或者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理的第一審案件(主要是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2)上訴管轄權,審判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3)審判監(jiān)督權,監(jiān)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審判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裁定;(4)司法解釋權,對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司法解釋;(5)死刑核準權,死刑除依法由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人民法院核準。
    2.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其中:
    (1)基層人民法院,包括縣人民法院和不設區(qū)的市人民法院、自治縣人民法院、市轄區(qū)人民法院?;鶎尤嗣穹ㄔ旱穆殭嘀饕ㄈ缦聨讉€方面:①一審管轄權,審判除法律規(guī)定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外的所有一審案件;②庭外處理權,處理不需要開庭審判的案件;③調解指導權,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
    (2)中級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區(qū)內按地區(qū)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設區(qū)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的職權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一審管轄權,審判法律規(guī)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在刑事案件方面,包括危害國家安全案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在民事案件方面,包括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qū)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和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在行政案件方面,包括確認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本轄區(qū)內重大、復雜的案件、基層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②上訴管轄權,審判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③審判監(jiān)督權,監(jiān)督基層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審判省級人民檢察院分院、省轄市及自治州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審或指令基層人民法院再審基層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裁定。
    (3)高級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級人民法院、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其職權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一審管轄權,審判法律規(guī)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主要是在全省、自治區(qū)或直轄市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②上訴管轄權,審判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對海事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③審判監(jiān)督權,監(jiān)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審判省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審或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下級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裁定等。
    3.專門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組織體系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它們是設在特定部門或者針對特定案件而設立,受理與設立部門相關的專業(yè)性案件的法院。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目前我國設有軍事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軍事法院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軍內的級)、大軍區(qū)及軍兵種軍事法院(相咨于中級層次)、軍級軍事法院(基層級)三級,軍事法院負責審判軍事人員犯罪的刑事案件。
    海事法院只設一級,設立在廣州、上海、武漢、天津、大連、青島、寧波、廈門、??诤捅焙5雀劭诔鞘?,其建制相當于地方的中級人民法院。海事法院管轄民事主體之間的第一審海事案件和海商案件。對海事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由海事法院所在地的高級人民法院管轄。
    森林法院的任務是保護森林,審理破壞森林資源案件、嚴重責任事故案件及涉外案件?;鶎由址ㄔ阂话阍O置在某些特定林區(qū)的一些林業(yè)局(包括木材水運局)的所在地;在地區(qū)(盟)林業(yè)管理局所在地或國有森林集中連片地區(qū)設立森林中級法院。
    (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制度
    1.兩審終審制。一個案件經過任何連續(xù)兩級的人民法院的審判即告終結。人民法院審理的一審案件,其判決和裁定都是終審判決和裁定。另外,根據民事訴訟法特別程序審理的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案件、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制。
    2.合議制。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除一審案件中的簡單民事案件、輕微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獨任審判以外,一般應由3人以上單數的審判員或審判員與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采用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作出判決或者裁定。
    3.審判委員會制度。審判委員會成員包括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各庭庭長及審判業(yè)務骨干,成員由人大常委會任命。主要任務是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總結審判經驗,討論分析審判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檢查執(zhí)法情況,提出本院審判T:作中的改進辦法;討論其他有關審判工作問題等。審判委員會以少數服從多數表決原則作出決定。
    4.審判監(jiān)督制度。現行憲法第127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監(jiān)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jiān)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边@表明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的關系不是領導關系,而是監(jiān)督關系。憲法這一規(guī)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各級人民法院能夠依法獨立進行審判。
    5.回避制度。在審判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或是自己或其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是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代理人,或是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等情形下,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也可在這些情形下申請其回避。是否回避由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決定。
    (四)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原則
    1.依法獨立審判原則。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2.公民適用法律一律平等的原則。人民法院對一切案件中的當事人都必須平等地依據法律規(guī)定進行適用,不得考慮法律以外的其他因素,既不得對當事人進行歧視,也不得給予任何一方特權。
    3.公開審判原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中,除了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公開進行,允許旁聽、釆訪和報道。當然,所有案件均須公開宣判。
    4.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被告人除自己進行辯護外,有權委托律師為他辯護,也可以由人民團體或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或者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公民為他辯護,也可以由被告人的近親屬、監(jiān)護人為他辯護。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
    5.對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當事人,應當為他們提供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qū),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理,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fā)布起訴書、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書。
    二、人民檢察院的組織與制度
    (一)人民檢察院的性質與任務
    1.性質。我國現行憲法第129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边@一規(guī)定明確了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從當前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實踐來看,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主要是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否違反刑法實行監(jiān)督,以及對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和監(jiān)獄等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jiān)督,并包括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和行政審判活動的事后監(jiān)督。
    2.任務。根據憲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的任務是:通過行使檢察權,打擊一切叛國的、分裂國家的犯罪活動,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衛(wèi)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行,并通過檢察活動,教育公民忠于社會主義祖國,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積極同違法行為作斗爭。
    (二)人民檢察院的組織體系與領導體制
    1.組織體系。根據憲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我國人民檢察院的組織體系包括:全國設立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分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檢察院;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檢察院分院,自治州和設區(qū)的市人民檢察院;縣、不設區(qū)的市、自治縣和市轄區(qū)人民檢察院。專門人民檢察院包括軍事檢察院、鐵路運輸檢察院等。
    省一級人民檢察院和縣一級人民檢察院,根據工作胃要,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可以在工礦區(qū)、農墾區(qū)、林區(qū)等區(qū)域設置人民檢察院,作為派出機構。
    2.領導體制。根據憲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實行雙重從屬制,既要對同級國家權力機關負責,又要對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國家權力機關對人民檢察院的領導,主要表現在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罷免或者任免人民檢察院主要組成人員,審議工作報告,進行各種形式的監(jiān)督等。
    檢察系統實行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的領導體制。下級人民檢察院必須接受上級人民檢察院的領導和人民檢察院的領導,對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這種垂直領導體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1)人事任免。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須報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自治州、設區(qū)的市、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須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該級人大常委會批準。(2)業(yè)務領導。對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決定,上級人民檢察院有權復核改變;上級人民檢察院的決定,下級人民檢察院必須執(zhí)行。當下級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中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困難時,上級人民檢察院應及時給予支持和指示,必要時可派人協助工作,也可以將案件調上來由自己辦理。
    在人民檢察院內部實行檢察長統一領導與檢察委員會集體領導相結合的領導體制。檢察長對檢察機關的工作享有組織領導權、決定權、任免權、提請任免權、代表權等,并負有全面的領導責任。檢察委員會在檢察長的主持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討論決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要問題。如果檢察長在重大問題上不同意多數人的意見,可以報請本級人大常委會決定。
    (三)人民檢察院的職權
    根據我國憲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各級人民檢察院主要行使下列職權:
    1.立案偵查。即對違反刑法的犯罪案件特別是重大刑事案件的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權。人民檢察院對于叛國案、分裂國家案以及嚴重破壞國家法律、法規(guī)、政策統一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檢察權。對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等案件,進行立案偵查。
    2.批準逮捕。公安機關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時,應當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人民檢察院根據情況分別作出批準逮捕或者不批準逮捕的決定。
    3.提起公訴。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終結的案件,均由人民檢察院審查作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決定。人民檢察院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并派員出席法庭支持公訴。
    4.偵查監(jiān)督。人民檢察院對于公安機關(包括國家安全機關、走私犯罪偵查機關等)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jiān)督。人民檢察院發(fā)現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時,有權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5.審判監(jiān)督。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jiān)督。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如發(fā)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如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有權按照上訴程序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fā)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巳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發(fā)現違反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也有權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出抗訴。
    6.執(zhí)行監(jiān)督。又稱為“監(jiān)所監(jiān)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監(jiān)獄和其^fe刑罰執(zhí)行機關執(zhí)行刑事判決、裁定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jiān)督,如果發(fā)現有違法情況,有權通過執(zhí)行機關予以糾正。這種監(jiān)督還包括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執(zhí)行死刑、裁定減刑和假釋等活動的監(jiān)督等。
    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與公安機關的關系
    憲法第13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狈止へ撠煛⒒ハ嗯浜?、互相制約是公、檢、法三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時所應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它對調整司法機關之間的基本關系具有憲法指導意義。
    1.分工負責是前提。所謂的分工負責是指三機關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責任,依照法定程序,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既不越權代辦和干涉,也不互相推諉和不履行職責。具體在辦理刑事案件時的分工體現為:公安機關負責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預審,執(zhí)行逮捕,依法執(zhí)行判決,除了由人民檢察院依法自行偵查的案件外;人民檢察院負責批準逮捕、審查起訴和出庭支持公訴、抗訴;人民法院負責審判。
    2.互相配合是基于三機關在工作目的和任務上的一致性。所謂互相配合是指三機關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依法辦理刑事案件。
    在辦理刑事案件的程序上,公安機關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完成自己的職責及時移交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在完成自己的職責后及時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對該案件進行審判,公安機關執(zhí)行經人民法脘審判需要執(zhí)行的刑罰。三機關的具體配合還體現在一些具體的司法行。動上,如逮捕犯罪嫌疑人必須經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負責執(zhí)行。
    3.互相制約是監(jiān)督原則的體現,也是國家權力依法行使的重要保障。所謂互相制約是指三機關在分工配合的基礎上,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互相監(jiān)督,防止錯案的發(fā)生,保證準確有效地執(zhí)行法律。
    公安機關在偵查過程中,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時要經過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對不予批準,公安機關認為有錯誤的可以要求復議以及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請復核。
    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起訴的案件,進行審查,決定是否起訴。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或者自行偵查。在辦理案件中發(fā)現公安機關有違法情況,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
    公安機關認為人民檢察院的決定有錯誤的,可以要求復議以及向人民檢察院要求復核。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根據具體情況和法律作出有罪、無罪的判決。人民法院對于人民檢察院起訴的案件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有違法情況時,可以退回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或者通知人民檢察院糾正。人民檢察院認為判決有錯誤的,可以提出抗訴。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人民檢察院認為有錯誤的,可以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抗訴引起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