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點:教授不恥下“抄”,成本太低

字號:

又聞大學教授剽竊論文。這次是教授抄襲學生論文:北京體育大學一位在讀碩士研究生,2010年年底在閱讀本校學報時,發(fā)現(xiàn)一篇署名洛陽某高校體育部張麗(化名)教授的文章涉嫌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yè)論文,其中“95%以上的內(nèi)容幾乎一模一樣”,遂于2011年初將張麗起訴至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討說法。
    新聞之所以成了新聞,看點就在于教授不僅抄襲了,而且抄的還是一篇本科生的畢業(yè)論文。假如教授抄的是另一位教授的文章,那么在學術腐敗見怪不怪的現(xiàn)實語境下,其新聞價值也僅同于“狗咬狗“,尋常人瞄一眼也就過去了,激不起太多關注的浪花。但教授抄襲了本科生的論文,卻不可避免地可以吸引眼球,因為這樣的消息實在違背了人們的常識——教授的才學肯定是高過本科生的,而抄襲者與被抄襲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被抄襲者的學術成果等同于或者高于抄襲者,抄襲者因為無法通過自己的研究、思考,達到被抄襲者的高度,才選擇了抄襲之路。按照這樣的常識判斷,本科生抄襲教授才有可能,教授又怎么會去抄襲自己的學生輩的作品呢?
    教授之所以愿意去抄襲一位本科生的論文,大概逃不了這樣的判斷:其一是認為本科生的論文基本上只為取得畢業(yè)文憑而用,不大可能再拿去什么期刊雜志發(fā)表,因此抄襲被發(fā)現(xiàn)的風險大大降低;其二是這位教授肯定是沉不下心來作學問,或者心思根本不在作學問上,但又必須要有發(fā)表的論文,才能保住現(xiàn)在的教授資格或?qū)W術地位,這樣一來抄襲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只是想不到這位本科生竟然還在本校讀碩,才致事件敗露。
    學術界之浮躁,由此可見一斑。但更值得深思的則是這起事件的后續(xù)。教授如此不恥下“抄”,被訴上公堂也就“丟”個小錢,只判個賠償被侵權(quán)的原告1000元損失,與原告10萬元訴求相去甚遠。這著作權(quán)、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含金量幾何?太貶值了!我無意去責怪判決的輕重,只是感到學術剽竊、論文抄襲的成本太低太低。要是在法律健全的國家,對不起,你就別想在學界繼續(xù)混了。曾有報道:時年59歲的美國女歷史學家、1995年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多麗斯·卡恩斯·古德溫,因被披露她1987年出版的暢銷書《費茨杰拉德家族與肯尼迪家族》中,大量內(nèi)容明顯抄襲三名歷史學家的著作,美國特拉華大學立即決定不再邀請她前往該校參加畢業(yè)典禮;美國公共廣播電臺通知她不用再擔任“新聞時間”欄目評論撰稿人;2001年度普利策新聞獎評委會取消了她的評委資格。她很自省,公開承認后還要求出版商銷毀她庫存的所有平裝本。
    相比之下,我們所處的現(xiàn)實真是讓人無奈得“無話可說”。居然,拿到判決書的抄襲教授“尚未決定要不要提起上訴”。似乎還覺著判得不夠輕,咋不見一點反省?如果一任這種學術之風演變,那真才實學的人,老實做學問的人,都可能要被這些濫竽充數(shù)的人給毀了,國之學術還怎么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