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司考《法理學》復習筆記完整版

字號:

第一章 法的本體
    第一節(jié) 法的定義
    一、法律職業(yè)與法的定義
    1. 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維具有三個特點:
    (1)用說理的方法而非簡單的暴力解決問題。
    (2)必須根據法律來說理及判斷和解決法律問題。
    (3)必須在程序的范圍內,通過相應的法律程序確定和解決法律問題。
    這其中,根據法律說理是核心。對于法律職業(yè)者來說,是否能夠忠于法律,就是他的職業(yè)道德和操守問題。
    2. 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須具有一種明確清晰的概念及其對象。
    (1)法律必須發(fā)展為獨立的規(guī)范體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為法律職業(yè)者行為的準則。
    (2)法律職業(yè)者又必須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從而準確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
    1.以往的法律理論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可以分為三類:
    (1)從法本身理解法律,認為法律產生、發(fā)展、變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雖然是從法的外部結實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間接地把這種根源歸結為某種精神力量,將法視為人類精神一般發(fā)展的產物。
    (3)從社會現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義。
    2. 從人類精神的一般發(fā)展角度概括法的有:
    (1)神意論。(歷最早出現的觀點)
    (2)意志論。(如黑格爾關于法是自由意志的體現)
    (3)正義論。(古羅馬法學家塞爾蘇士認為:法乃善良公正之藝術。)
    3. 從法本身理解法的有:
    (1)規(guī)則論。(一般認為法是一個邏輯上自我滿足的規(guī)則體系。)
    (2)命令論。(這種觀點與規(guī)則論相同之處在于都將法視為一種規(guī)則體系,所不同的是,規(guī)則論認為法律規(guī)則的效力來源于該體系內部,而命令論則認為法律規(guī)則的效力來源于權力。)
    (3)判決論或預測論。(這種觀點認為法就是對法官的判決的預測。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法不是寫在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東西,而是法官的傾向和意見,法官關于案件的處理意見才是真正的法。)
    4.從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角度理解法律現象:
    (1)19世紀末,尤其是20世紀初以來,西方法學界許多學者開始將法置于一定的社會現象領域交易研究。
    (2)這種觀點總體上看,不再將法律視為鼓勵的、與社會脫節(jié)的想象,而是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與其他社會現象交互作用的產物。
    5.法的本質的展現過程,反映了法的本質的層次性:
    (1)法的本質最初表現為法的正式性:
    A.法的正式性體現在法總是公共權力機關按照一定的權限和程序制定或認可的。
    B.法的正式性還體現在法總是依*正式的權力機制保證實現。
    C.法的正式性也體現在法總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現形式予以公布。
    (2)法的本質其次反映為法的階級性:
    A.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從表面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
    B.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由于國家形成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歷史時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階級對立時期的階級關系。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只能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國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
    (3)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社會性:
    I 馬克思主義法律理論分析社會的特點在于:
    A.認為法律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關系的反映;
    B.社會關系的核心是經濟關系,經濟關系的中心是生產關系;
    C.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決定的,而生產力則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
    D.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最終導致法律在內的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
    II 按照這種觀點,國家不是在創(chuàng)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所以,法的本質存在于國家與社會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之中。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guī)范
    1.法律與自然法則:
    (1)自然法則是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自然現象的存在與人的思維和行動無關,因此它不具有文化的意蘊。
    (2)社會規(guī)范則是無數思維著的理性的個人行動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規(guī)范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2.法律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
    (1)法律是一種以公共權力為后盾的、具有特殊強制性的社會規(guī)范。
    (2)而習慣、道德、宗教、政黨政策等社會規(guī)范則建立在人們的信仰或確信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內心發(fā)生作用。因此,它們不僅是人的行為的準則,而且也是人的意識、觀念的基礎。
    (二)法是公共權力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會規(guī)范 目前,國家形成法律有兩種基本方式:
    1.制定法律
    2.通過國家認可的方式形成法律 國家認可有兩種情況:
    (1)國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將已有的不成文的零散的社會規(guī)范系統(tǒng)化、條文化,使其上升為法律; (2)立法者在法律中承認已有的社會規(guī)范具有法的效力,但卻未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而是交由司法機關靈活掌握,如有關“從習慣”、“按政策辦”等規(guī)定。
    (三)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guī)范 法的普遍性的含義:
    1.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約束力。
    2.法的普遍性也要求平等地對待一切人的普遍性,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近代以來的法律雖然與一定的國家緊密聯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內容始終具有與人類的普遍要求相一直的趨向。
    (四)法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guī)范 可以進一步看出國家法律與自然法則的區(qū)別:
    1.法律以權利義務為內容,意味著一定條件具備時,人們可以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行為,必須做成或必須不做某種事。至于法律的要求對或不對,人們的選擇正確與否,就是另外的一個問題了。
    2.而自然法則則不是人們的選擇問題,一定的條件具備,必然出現一定的結果。
    (五)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通過法律程序保證實現的社會規(guī)范
    1.沒有保證手段的社會規(guī)范是不存在的。
    2.法律就一般情況而言是一種有外在強制性的社會規(guī)范。
    四、法的作用
    1.唯物史觀認為:
    (1)法的作用體現在法與社會的交互影響中,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法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其產生、存在與發(fā)展變化都是由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法在由社會所決定的同時,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2)法的作用直接表現為國家權力的行使。法律的作用與國家的地位和作用互為表里。
    (3)法的作用本質上是社會自身力量的體現。法能否對社會發(fā)生作用,法對社會作用的程度,法對社會所發(fā)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夠決定的。
    2.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guī)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
    3.法的規(guī)范作用可分為:
    (1)指引作用: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
    A.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
    (A) 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
    (B) 規(guī)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guī)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
    B.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采用兩種方式:
    (A) 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
    (B) 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2)評價作用: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準,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
    (3)教育作用: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
    (4)預測作用: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
    (5)強制作用: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
    4.法的社會作用主要設計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
    (1)三個領域:
    A. 社會經濟生活
    B. 政治生活
    C. 思想文化領域。
    (2)兩個方向:
    A. 政治職能(階級統(tǒng)治的職能)
    B. 社會職能(執(zhí)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5.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于:
    (1) 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造”社會;
    (2) 法律是社會規(guī)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guī)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huán)境的制約;
    (3) 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
    第二節(jié) 法的價值
    一、法的價值的含義
    1.法的價值是指法這種規(guī)范體系(客體)有哪些為人(主體)所重視、珍視的性狀、屬性和作用。
    2.具體而言,法的價值這一范疇包含如下意義:
    (1)同價值的概念一樣,法的價值也體現了一種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它是由人對作為客體的法律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法的價值不是以人受制于法律,而是以人作為法律的本體這一關系得意存在的。法律無論其內容抑或目的,都必須符合人的需要,這是法的價值概念存在的基礎;
    (2)法的價值表明了法律對于人們而言所擁有的正面意義,它體現了其屬性中為人們所重視、珍惜的部分。
    (3)法的價值既包括對實然法的認識,更包括對應然法的追求。
    二、法的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
    1.對于法律問題的判斷也可以分為
    (1)價值判斷
    (2)事實判斷
    2.所謂價值判斷,即關于價值的判斷,是指某一特定的客體對特定的主體有無價值、有什么價值、有多大價值的判斷。
    3.所謂事實判斷,在法學上是用來指稱對客觀存在的法律原則、規(guī)則、制度等所進行的客觀分析與判斷。換句話說,與價值判斷不同的是,法律中的事實判斷主要解決客觀存在的法律究竟是怎么的這一問題,它并不主張或者說根本抵制從“應然”的角度追問法律應當怎樣大問題。 在法學思潮上,代表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三類:
    (1)規(guī)范分析方法,強調研究法律規(guī)范本身存在的機制、蘊涵的意義、解決的問題等,這可以凱爾森的純粹分析法學作為代表;
    (2)社會實證方法,認為對法律問題的研究應當將之置于社會存在的具體環(huán)境中,用社會需求、社會效果等標準來判斷法律的正當性。法社會學所采用的正是這種方法;
    (3)歷史實證方法,即認為只有歷法律資料的挖掘,才能證成法律沿革的脈絡。歷史法學派正是通過這種方法來研究現行法律的制定問題。
    4.有關法學上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判斷的取向不同。
    A. 法律的價值判斷由于是作為主體的人所進行的相關判斷,因而它以主體為取向尺度,隨主體的不同而呈現出相關差異。(例如,法律制度上是公平優(yōu)先還是效率優(yōu)先的問題,不同的主體會根據自己的認識或者處境作出不同的回答。)
    B. 但事實判斷則不然,它是以現存的法律制度作為判斷的取向的。簡單地說,事實判斷是為了得出法律的真實情況,如果該種判斷是正確的話,那么它的結論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例如,“法律的強制性是法律的基本屬性”這一事實判斷,就可以為法律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