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三級)公共營養(yǎng)師考試輔導:鐵

字號:

1.含量與分布
    鐵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也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含量最多的一種。人體含鐵總量約為4~5克,其中60%~70%在血紅蛋白中,肌紅蛋白含鐵不足3%~5%,細胞色素酶等含鐵約為其總量的1%,其余則以鐵蛋白或含鐵血黃素形式貯存于肝、脾、骨髓等處備用。胎兒體內含鐵約400毫克,可供其出生后半年內的消耗。但奶中含鐵低,出生四個月的嬰兒應補充含鐵食品以防發(fā)生缺鐵性貧血。
    2.吸收與代謝
    (1)吸收
    食物中的鐵大部分為三價鐵,經胃酸作用還原成二價鐵后被吸收。鐵吸收的部位在十二指腸和空腸。鐵的吸收受小腸粘膜細胞調節(jié),只有身體需鐵時才被吸收。成年人能吸收的鐵相當于機體的丟失量。吸收后形成鐵蛋白保存在粘膜細胞中,需要時被釋放。當鐵蛋白量逐漸達到飽和時,機體對鐵的吸收量減少,最后停止吸收。
    食物中的鐵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兩種形式,二者的吸收機制和吸收率不同。血紅素鐵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它的吸收不受植酸鹽和草酸鹽等的影響,因此血紅素鐵的吸收率較高。非血紅素鐵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吸收前必須與結合的有機物分離,并轉化為二價鐵后才能被吸收。
    膳食中鐵的吸收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影響鐵吸收的主要因子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植酸鹽、草酸鹽;胃酸對鐵的吸收很重要,它可使鐵在胃內形成一種復合物并在腸內維持可溶狀態(tài),體內缺乏胃酸或服用抗酸藥或影響鐵吸收;鐵的吸收與體內鐵的需要量和貯存量有關,一般貯存多時其吸收率低,貯存量較低或需要量增加時則吸收率增高;膳食中磷過高、鈣太低,或缺乏維生素A和C都可妨礙鐵的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有機酸、蛋白質、維生素C、果糖、山梨醇都能促進鐵的吸收;血紅素型鐵的吸收不受食物中植酸、磷酸的影響,以卟啉形式直接被腸粘膜上皮細胞吸收;肉、魚、禽類動物性食品可增加非血紅素鐵的吸收;食物中的銅可促進鐵的利用。
    (2)代謝
    機體對鐵具有貯存和再利用的代謝特點。正常成人每日血紅蛋白分解代謝需要20~25mg鐵,通常人體很難從膳食中得到滿足。但是人體能保留代謝鐵的90%以上,并能將其反復利用,包括細胞死亡后其內部的鐵也同樣被保留和利用。
    機體對鐵的排泄能力有限,其中90%從腸道排出,其次是隨汗和尿排出。月經、出血等也為鐵的排出途徑。
    3.生理功能
    (1)構成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參與氧的運輸。血紅蛋白是由一個球蛋白與四個鐵卟啉組成,與氧進行可逆性的結合,使血紅蛋白具有攜帶氧的功能;肌紅蛋白是由一個血紅素和一個球蛋白組成,肌紅蛋白的基本功能是在肌肉組織中起轉運和儲存氧的作用。
    (2)構成細胞色素和含鐵酶,參與能量代謝。鐵是細胞色素酶、過氧化酶、過氧化氫酶的組成成分,在生物氧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作用。細胞色素為含血紅素的化合物,其在線粒體內具有電子傳遞作用,對細胞呼吸和能量代謝具有重要意義。
    (3)維持正常的造血功能。紅細胞中含鐵約占機體總鐵的2/3。缺鐵可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甚至影響DNA的合成及幼紅細胞的增殖。
    (4)參與其他重要功能。鐵與維持正常免疫功能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缺鐵可引起淋巴細胞減少和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降低。另外,研究顯示在催化促進β-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嘌呤與膠原的合成、脂類從血液中轉運以及藥物在肝臟解毒等方面均需鐵的參與。同時還發(fā)現(xiàn)鐵與抗脂質過氧化有關,隨著鐵缺乏程度增高,脂質過氧化損傷加重,鐵的缺乏還可使具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卵磷脂膽固醇?;D移酶活性下降。
    4.缺乏與過量
    長期膳食中鐵供給不足,可引起體內缺鐵或導致缺鐵性貧血,多見于嬰幼兒、孕婦及乳母。我國7歲以下兒童貧血平均患病率高達57.6%,其中1~3歲的幼兒患病率。孕婦貧血率平均為30%左右,孕末期更高。主要因機體需要量增加且膳食鐵攝入不足引起。因月經過多、痔瘡、消化道潰瘍、腸道寄生蟲等疾病的出血,也是引起鐵缺乏的重要原因。
    鐵缺乏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鐵減少期(ID),此期主要是體內儲存鐵減少,血清鐵蛋白濃度下降;第二階段為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期(IDE),此期除血清鐵蛋白濃度下降外,血清鐵也下降,同時鐵結合力上升(運鐵蛋白飽和度下降),游離原卟啉(FEP)濃度上升;第三階段為缺鐵性貧血期(IDA),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下降,有了臨床表現(xiàn)。
    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煩躁、乏力、面色蒼白、心悸、頭暈、眼花、免疫功能降低、指甲脆薄、反甲、出縱脊等。
    鐵的過量積蓄可發(fā)生血色病。
    5.供給量與食物
    鐵的供給量不僅包括生長所需要的鐵,而且包括補償丟失的部分。應考慮不同生理條件及鐵的食物來源。
    中國營養(yǎng)學會建議鐵的AI如下: 出生~6個月嬰兒0.3mg;6個月~1歲嬰兒10mg;1歲以上至不足11歲兒童為12mg;11歲以上至不足14歲的男童為16mg,女童為18mg;14歲以上至不足18歲的男性少年為20mg,女性少年為25mg;18歲以上成年男性為15 mg,成年女性為20mg;孕婦早期15mg中期25mg,晚期35mg;乳母25mg。成年人鐵的UL為50mg/d。
    在鐵缺乏的早、中期(即第一二階段)機體并無貧血,只有到晚期(即第三階段)才會出現(xiàn)貧血及相關癥狀,此時缺鐵已經相當嚴重。但在鐵缺乏的早、中期機體已有貧血的亞臨床癥狀,如食欲下降、頭暈、易疲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如果在此時及時補鐵,可以避免由于貧血而產生對機體的嚴重損害。所以鐵不是在貧血發(fā)生后才補充,應在鐵缺乏的早中期或有鐵缺乏的可能時(如青春期、懷孕、哺乳、老年等)就及時補充。
    動物性食品中的鐵吸收率較高,如魚為11%,血紅蛋白為12%,動物肌肉、肝臟為22%。植物性食品中鐵的吸收率較低,如大米為1%,玉米、黑豆為3%,生菜為4%,大豆為7%。
    含血紅素鐵較高的食物有牛肉、羊肉、動物肝和動物血等。植物性食物中含鐵較高的有磨菇、黑木耳、芝麻等。
    在缺氧、輻射、手術、創(chuàng)傷、失血、貧血、溶血以及口服避孕藥、制酸劑時,鐵的供給量要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