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于《自考《法理學》復習資料: 資本主義法》,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商法商法是封建后期出現(xiàn)的,是帶有資本主義法律的第一個例證。商法通常指專門適用于商人或商事活動的法律(開始時又稱商人法)。在西歐,這種法律最初來自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等沿海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商業(yè)習慣和羅馬法的有關規(guī)定。較早出現(xiàn)的商法是港口城市的海商法。后來商法的范圍日益擴大,包括票據(jù)法、保險法、公司法和破產法等。這些商法反映了海上貿易和其他商品生產和交換活動的需要,是體現(xiàn)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法律。
2、資本原始積累的法律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并積累貨幣資本的歷史過程。
(二)
資本主義法的本質和基本特征目前,資本主義法主要是指那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即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法律。就階級本質而論,二戰(zhàn)后新獨立的大多數(shù)國家的法律也屬于資本主義法的歷史類型。
與以往私有制社會法律相比,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維護以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維護資產階級專政和代議制政府;維護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
(三)
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即資產階級的財產權是資產階級法律的核心。
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是天賦的自然權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里講的“神圣不可侵犯”,首先是指國家應保障私有財產不受無產者或其他任何人的侵犯,而且也指國家不應直接干預資產階級的自由經營。因此,國家的對內職能主要是立法、維護治安和司法。法律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主要是保障私有財產權的安全,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各種法律關系(如合同、債務關系)提供公認的準則,以及對財產和其他多種法律關系中的糾紛進行裁決,等等。
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國家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法律在經濟領域中的社會作用也大大擴展。除了上面所講的那些傳統(tǒng)作用外,它還起著許多新的作用。主要有:
1、以法律手段支持和調節(jié)作為市場主體私人企業(yè)的活動,直接、間接地影響私人資本主義的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全過程(如反托拉斯法、信貸法、稅法等)。
2、以法律手段調節(jié)各經濟部門之間、社會集團之間(如勞資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矛盾(如勞資關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3、法律規(guī)定國家直接經營企業(yè)、事業(yè),實行企業(yè)“國有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特別在英、法等國頗為盛行(有關國營、公營企業(yè)、事業(yè)的法律、法規(guī))。但自70年代以來,“國有化”政策已日益衰落,國營、公營企業(yè)已逐步恢復為私人企業(yè)。
4、以法律手段加強對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如能源法、環(huán)境法等)。
5、以法律規(guī)定各種社會福利和服務事業(yè)(如關于社會福利法、社會保險法等)。
6、以法律促進教育和職業(yè)訓練,發(fā)展科學、技術和其他文化事業(yè)方面的活動(教育法和科技法等)。
(四)
資產階級法律的另一個特征是維護資產階級國家制度——-資產階級專政。
資產階級與封建主專政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資產階級一般是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執(zhí)掌政權的。政黨制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中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就統(tǒng)治方式而論,資產階級國家又有資產階級民主制和法西斯統(tǒng)治這兩種政治制度之分。前者主要指:由公民通過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立法機關(議會);政府和公民都應遵守法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享有其他基本權利和自由;等等。因而資產階級政府又稱代議制政府,資產階級民主又稱代議制民主。法西斯統(tǒng)治主要是指對外瘋狂侵略和擴張,對內實行恐怖統(tǒng)治,干脆連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也拋棄了。但迄今為止,在資產階級國家中,代議制政府還是占支配地位的。在實行代議制政府的國家中,就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之間關系而論,又有內閣制(也稱議會制)和總統(tǒng)制之分。前者指在法律上行政機關由議會產生并向議會產生并向議會負責;后者則指行政首腦由選民直接或間接產生,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機關相互獨立,各自向憲法負責。英國是實行內閣制的典型,美國是總統(tǒng)制的典型。法國根據(jù)1958年憲法所建立的制度是介乎內閣制和總統(tǒng)制之間的制度。
資產階級首先提出“****”是有歷史、經濟和思想根源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同于以往奴隸制、封建制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在形式上,法律上,不論資本家和工人、富人和窮人,都處于“平等”地位,都“平等”地享有各種“自由”。這種平等和自由又被稱為“****”。
資產階級是在中世紀中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和發(fā)展提出****的。首先,大規(guī)模的貿易要求商品所有者擁有以平等權利進行商品交換的自由。其次,從手工業(yè)到工場手工業(yè)的轉變則要求一定數(shù)量的“自由”工人,他們可以有“平等”權利和雇主訂立合同,出租自己的勞動力。再有,商品交換意味著所有人的勞動平等和同等效用,因為根據(jù)價值規(guī)律,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算的??墒琴Y產階級對自由和平等的要求到處都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因此,資產階級必須****封建統(tǒng)治,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資產階級也必須為廣大農民要求同樣的自由平等權利,以號召農民參加反封建的斗爭。
資產階級****的思想淵源最早來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它提倡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思想,提倡人的理性和人性,提倡****和個性解放,以反對神權和教會的蒙昧主義。17~18世紀,以英國洛克和法國盧梭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天賦****論”。他們主張人生而具有生存、自由、平等的權利,追求幸福、財產以至反抗*的權利。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宣言》就是以“天賦****論”作為理論基礎的。
(五)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發(fā)的淵源一般可分為正式意義上(即有約束力)的淵源和非正式意義上(即雖無約束力但卻具有一定程度的說服力)的淵源。正式意義上的淵源一般包括制定法、條約、經認可的習慣;在有的國家,判例法也是正式淵源。
制定法主要包括憲法、法律、法規(guī)等。一般來說,憲法是一國的基本法,其法律地位高于一般法律(如民法、刑法),在法律淵源中列于首位。但這一原則對成文憲法制國家才適用,而對實行不成文憲法制的國家就不適用(如英國)。
成文憲法制是指有一個稱為憲法的、單獨的、成文的法律,其法律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它的制定和修改也往往要通過不同于一般立法的程序。美國和其他大多數(sh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成文憲法制。
不成文憲法制是指這一國家并不存在這樣一個法律文件,它的憲法是由具有憲法內容的立法、司法判例或憲法傳統(tǒng)共同構成的。
在各種制定法中,立法機關(議會)制定的法律是僅次于憲法而高于其他制定法的。廣義講的制定法是指與判例法相對稱的所有成文法,包括制憲會議、議會和政府部門分別制定的憲法、法律(立法)和行政法規(guī)等。但狹義講的制定法往往僅指議會制定的法律。
判例作為法的淵源,在資產階級國家有所不同。在普通法系國家中,判例被認為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是并行存在、相互作用的。但在民法法系國家,判例并不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主要是制定法。這種制度最早來自古代羅馬法的傳統(tǒng)。(但在現(xiàn)實中,判例可以說是非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
非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除民法法系的判例外,主要指權威性法學著作,正義和公平等觀念、政策等。
資本主義法,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如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實體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聯(lián)邦法和聯(lián)邦成員(州、省)法、制定法和判例法、公法和私法以及普通法法系的普通法和衡平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公法和私法之分的問題。這是民法法系劃分部門法的基礎。普通法法系國家在傳統(tǒng)上沒有這種劃分,但在這些國家的法學著作中,多數(shù)也傾向這一分類法。
(六)
英國開創(chuàng)了不成文憲法制。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開始采用了成文憲法制,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制定的一些州憲法是歷最早出現(xiàn)的成文憲法。
法國拿破侖主持的法典編纂工作標志著19世紀歐洲大陸廣泛的立法活動的開始。當時法國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五部法典,它們對以后資產階級國家的立法具有重大影響。其中影響的是《法國民法典》。它以精確的法律術語和詳盡的法律條文規(guī)定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財產關系的一些基本法律原則。
《法國民法典》的三個基本原則是:
1、私有財產的絕對權利;
2、合同自由;
3、無過失不負損害賠償責任等。
法國《****宣言》包括如下一些原則:
1、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體現(xiàn),公民都有權親自或通過其代表參加法律的制定。
2、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3、法律和自由是不可分的。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
4、罪刑法定和法律不溯及既往,除非根據(jù)在犯法前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不得處罰任何人。
5、無罪推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為犯罪以前應被推定為無罪。
自17~18世紀“天賦****論”流行起,法律精神以個****利為主。上面講的《法國民法典》的三個基本原則或《****宣言》中關于法制的那些基本原則,都體現(xiàn)了以個****利為主的法律精神。
進入20世紀后,他們又主張法律不僅應保護個****利,而且更應著重保護社會利益,因此,以個****利為主的法律精神就改為以社會利益為主,即法律社會化的精神。
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在二戰(zhàn)后的半個世紀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主要有:
1、德、意、日三國在戰(zhàn)后通過新憲法,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和法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公民權利有所擴大,憲法和法律監(jiān)督進一步加強。
2、立法重點從私法轉向公法,新的公法,公法化私法,公私混合法大量涌現(xiàn)。
3、在法律指導思想上,已從17~19世紀的理性主義、概念論法學轉向現(xiàn)實主義、利益多元論和折衷主義。
4、在法律形式上,雖然也通過了若干法典,但一般采用單行法、特別法形式。
5、對司法組織和程序進行改革,加強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力。
6、兩大法系逐步靠攏,出現(xiàn)像歐盟法那樣的超國家組織的法律。
7、美國法律在西方國家中取得了“理智上的領導地位”。
8、在法學上強調法律的“全球化”等等。
(七)
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 )是以羅馬發(fā)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又名羅馬法系、大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法典法系等。因為這一法系的主要歷史淵源是羅馬法,它首先在歐洲大陸各國興起,這些國家主要由拉丁族和日耳曼族人構成。法系的內容主要是民法,法系的代表性法律文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和《法國民法典》等都是法典,故有上述不同的名稱。屬于民法法系的國家和地區(qū),主要是以法德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即指法國和聯(lián)邦德國)為代表的很多歐洲大陸國家,包括意、西、葡、荷、瑞士、奧地利和一些東歐國家。但它的影響擴展到世界上廣大地區(qū),其中主要是以前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四國的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還包括日本、泰國、土耳其、埃塞俄比亞等國。
民法法系的歷史發(fā)展大體上是:淵源于古代羅馬法,中間經過11-16世紀羅馬法在歐洲大陸的復興,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最后于19世紀發(fā)展成為一個世界性法系。
普通法法系(Common law system )是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這一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外,主要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qū)。在有些國家國家或地區(qū),如菲律賓、南非、英國的蘇格蘭、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國家和地區(qū),由于歷的原因,它們的法律一般兼有西方兩大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特點。在亞洲、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也往往兼有某一西方法系和原先的宗教法系的特征。
普通法法系的歷史發(fā)展大體上是:它是在羅馬法之外獨立地發(fā)展的,首先淵源于11世紀諾曼底人入侵英國后開始逐步形成的普通法,中間經過16世紀衡平法的興起,17世紀英國革命,到18-19世紀時,制定法急劇增加,英國的法律逐漸由封建制法轉為資本主義法;同時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英國法的影響擴展到英國以外的廣大地區(qū),普通法法系終于成為西方主要法系之一。
普通法法系中有英國和美國兩個支系之分。普通法法系也可稱為英美法系。
(八)
兩大法系的比較兩大法系的差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微觀差別,即具體部門法法律制度、法律規(guī)則方面的差別;另一類是宏觀差別。即在總的法律形式方面的差別,如法律淵源、法律分類、適用法律的技術或法律推理、法律概念、術語等方面的差別。兩種差別,有的與法系之分是無關的,有的是有關的。與法系之分有關的、宏觀方面的差別現(xiàn)在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法律淵源方面的差別。主要是判例是否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民法法系不認為是正式意義上的淵源;普通法法系認為是正式的淵源,在普通法法系國家,判例法和制定法是并行存在、相互作用的。
2、在適用法律技術方面的差別。在民法法系國家,法官審理案件時,除確定事實外,首先要考慮有關制定法如何規(guī)定。與此不同,在普通法法系國家,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除確定事實外,首先要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件事實與以前案件事實加以比較,然后從以前判例中找出可以適用于本案的法律規(guī)則,作為判決本案的法律根據(jù)。在英美等國法學中,這種方法就稱為“判例法方法論”。
3、在法典編纂方面的差別。民法法系國家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較系統(tǒng)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國家一般不傾向法典形式,它的制定法一般是單行的法律、法規(guī)。后來,普通法法系國家也逐步采用法典形式,這一差別已日益縮小。
4、在法律分類方面的差別。民法法系國家法律的基本分類是公法和私法,公法主要指憲法、行政法和刑法,訴訟程序法一般也屬于公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20世紀后,又兼有公私法兩種成分的法律,如社會法、經濟法和勞動法等。普通法法系的基本分類是普通法和衡平法,在傳統(tǒng)上并無公法和私法之分,但在英美等國法學著作中,往往使用公私法的分類法。
5、在法律概念、術語上也有不少差別。這一法系所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術語,在另一法系中是沒有的。
6、以上這些差別主要是由于兩大法系的不同歷史背景造成的,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哲學傾向。一般地說,民法法系較傾向理性主義,普通法法系較傾向經驗主義。
二戰(zhàn)后,兩大法系已逐步靠攏,但由于傳統(tǒng)的不同,有些差別將長期存在。
(一)
1、商法商法是封建后期出現(xiàn)的,是帶有資本主義法律的第一個例證。商法通常指專門適用于商人或商事活動的法律(開始時又稱商人法)。在西歐,這種法律最初來自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等沿海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商業(yè)習慣和羅馬法的有關規(guī)定。較早出現(xiàn)的商法是港口城市的海商法。后來商法的范圍日益擴大,包括票據(jù)法、保險法、公司法和破產法等。這些商法反映了海上貿易和其他商品生產和交換活動的需要,是體現(xiàn)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法律。
2、資本原始積累的法律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并積累貨幣資本的歷史過程。
(二)
資本主義法的本質和基本特征目前,資本主義法主要是指那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即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法律。就階級本質而論,二戰(zhàn)后新獨立的大多數(shù)國家的法律也屬于資本主義法的歷史類型。
與以往私有制社會法律相比,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維護以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維護資產階級專政和代議制政府;維護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
(三)
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即資產階級的財產權是資產階級法律的核心。
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是天賦的自然權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里講的“神圣不可侵犯”,首先是指國家應保障私有財產不受無產者或其他任何人的侵犯,而且也指國家不應直接干預資產階級的自由經營。因此,國家的對內職能主要是立法、維護治安和司法。法律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主要是保障私有財產權的安全,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各種法律關系(如合同、債務關系)提供公認的準則,以及對財產和其他多種法律關系中的糾紛進行裁決,等等。
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國家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法律在經濟領域中的社會作用也大大擴展。除了上面所講的那些傳統(tǒng)作用外,它還起著許多新的作用。主要有:
1、以法律手段支持和調節(jié)作為市場主體私人企業(yè)的活動,直接、間接地影響私人資本主義的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全過程(如反托拉斯法、信貸法、稅法等)。
2、以法律手段調節(jié)各經濟部門之間、社會集團之間(如勞資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矛盾(如勞資關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3、法律規(guī)定國家直接經營企業(yè)、事業(yè),實行企業(yè)“國有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特別在英、法等國頗為盛行(有關國營、公營企業(yè)、事業(yè)的法律、法規(guī))。但自70年代以來,“國有化”政策已日益衰落,國營、公營企業(yè)已逐步恢復為私人企業(yè)。
4、以法律手段加強對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如能源法、環(huán)境法等)。
5、以法律規(guī)定各種社會福利和服務事業(yè)(如關于社會福利法、社會保險法等)。
6、以法律促進教育和職業(yè)訓練,發(fā)展科學、技術和其他文化事業(yè)方面的活動(教育法和科技法等)。
(四)
資產階級法律的另一個特征是維護資產階級國家制度——-資產階級專政。
資產階級與封建主專政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資產階級一般是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執(zhí)掌政權的。政黨制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中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就統(tǒng)治方式而論,資產階級國家又有資產階級民主制和法西斯統(tǒng)治這兩種政治制度之分。前者主要指:由公民通過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立法機關(議會);政府和公民都應遵守法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享有其他基本權利和自由;等等。因而資產階級政府又稱代議制政府,資產階級民主又稱代議制民主。法西斯統(tǒng)治主要是指對外瘋狂侵略和擴張,對內實行恐怖統(tǒng)治,干脆連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也拋棄了。但迄今為止,在資產階級國家中,代議制政府還是占支配地位的。在實行代議制政府的國家中,就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之間關系而論,又有內閣制(也稱議會制)和總統(tǒng)制之分。前者指在法律上行政機關由議會產生并向議會產生并向議會負責;后者則指行政首腦由選民直接或間接產生,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機關相互獨立,各自向憲法負責。英國是實行內閣制的典型,美國是總統(tǒng)制的典型。法國根據(jù)1958年憲法所建立的制度是介乎內閣制和總統(tǒng)制之間的制度。
資產階級首先提出“****”是有歷史、經濟和思想根源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同于以往奴隸制、封建制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在形式上,法律上,不論資本家和工人、富人和窮人,都處于“平等”地位,都“平等”地享有各種“自由”。這種平等和自由又被稱為“****”。
資產階級是在中世紀中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和發(fā)展提出****的。首先,大規(guī)模的貿易要求商品所有者擁有以平等權利進行商品交換的自由。其次,從手工業(yè)到工場手工業(yè)的轉變則要求一定數(shù)量的“自由”工人,他們可以有“平等”權利和雇主訂立合同,出租自己的勞動力。再有,商品交換意味著所有人的勞動平等和同等效用,因為根據(jù)價值規(guī)律,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算的??墒琴Y產階級對自由和平等的要求到處都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因此,資產階級必須****封建統(tǒng)治,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資產階級也必須為廣大農民要求同樣的自由平等權利,以號召農民參加反封建的斗爭。
資產階級****的思想淵源最早來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它提倡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思想,提倡人的理性和人性,提倡****和個性解放,以反對神權和教會的蒙昧主義。17~18世紀,以英國洛克和法國盧梭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天賦****論”。他們主張人生而具有生存、自由、平等的權利,追求幸福、財產以至反抗*的權利。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宣言》就是以“天賦****論”作為理論基礎的。
(五)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發(fā)的淵源一般可分為正式意義上(即有約束力)的淵源和非正式意義上(即雖無約束力但卻具有一定程度的說服力)的淵源。正式意義上的淵源一般包括制定法、條約、經認可的習慣;在有的國家,判例法也是正式淵源。
制定法主要包括憲法、法律、法規(guī)等。一般來說,憲法是一國的基本法,其法律地位高于一般法律(如民法、刑法),在法律淵源中列于首位。但這一原則對成文憲法制國家才適用,而對實行不成文憲法制的國家就不適用(如英國)。
成文憲法制是指有一個稱為憲法的、單獨的、成文的法律,其法律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它的制定和修改也往往要通過不同于一般立法的程序。美國和其他大多數(sh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成文憲法制。
不成文憲法制是指這一國家并不存在這樣一個法律文件,它的憲法是由具有憲法內容的立法、司法判例或憲法傳統(tǒng)共同構成的。
在各種制定法中,立法機關(議會)制定的法律是僅次于憲法而高于其他制定法的。廣義講的制定法是指與判例法相對稱的所有成文法,包括制憲會議、議會和政府部門分別制定的憲法、法律(立法)和行政法規(guī)等。但狹義講的制定法往往僅指議會制定的法律。
判例作為法的淵源,在資產階級國家有所不同。在普通法系國家中,判例被認為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是并行存在、相互作用的。但在民法法系國家,判例并不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主要是制定法。這種制度最早來自古代羅馬法的傳統(tǒng)。(但在現(xiàn)實中,判例可以說是非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
非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除民法法系的判例外,主要指權威性法學著作,正義和公平等觀念、政策等。
資本主義法,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如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實體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聯(lián)邦法和聯(lián)邦成員(州、省)法、制定法和判例法、公法和私法以及普通法法系的普通法和衡平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公法和私法之分的問題。這是民法法系劃分部門法的基礎。普通法法系國家在傳統(tǒng)上沒有這種劃分,但在這些國家的法學著作中,多數(shù)也傾向這一分類法。
(六)
英國開創(chuàng)了不成文憲法制。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開始采用了成文憲法制,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制定的一些州憲法是歷最早出現(xiàn)的成文憲法。
法國拿破侖主持的法典編纂工作標志著19世紀歐洲大陸廣泛的立法活動的開始。當時法國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五部法典,它們對以后資產階級國家的立法具有重大影響。其中影響的是《法國民法典》。它以精確的法律術語和詳盡的法律條文規(guī)定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財產關系的一些基本法律原則。
《法國民法典》的三個基本原則是:
1、私有財產的絕對權利;
2、合同自由;
3、無過失不負損害賠償責任等。
法國《****宣言》包括如下一些原則:
1、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體現(xiàn),公民都有權親自或通過其代表參加法律的制定。
2、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3、法律和自由是不可分的。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
4、罪刑法定和法律不溯及既往,除非根據(jù)在犯法前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不得處罰任何人。
5、無罪推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為犯罪以前應被推定為無罪。
自17~18世紀“天賦****論”流行起,法律精神以個****利為主。上面講的《法國民法典》的三個基本原則或《****宣言》中關于法制的那些基本原則,都體現(xiàn)了以個****利為主的法律精神。
進入20世紀后,他們又主張法律不僅應保護個****利,而且更應著重保護社會利益,因此,以個****利為主的法律精神就改為以社會利益為主,即法律社會化的精神。
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在二戰(zhàn)后的半個世紀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主要有:
1、德、意、日三國在戰(zhàn)后通過新憲法,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和法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公民權利有所擴大,憲法和法律監(jiān)督進一步加強。
2、立法重點從私法轉向公法,新的公法,公法化私法,公私混合法大量涌現(xiàn)。
3、在法律指導思想上,已從17~19世紀的理性主義、概念論法學轉向現(xiàn)實主義、利益多元論和折衷主義。
4、在法律形式上,雖然也通過了若干法典,但一般采用單行法、特別法形式。
5、對司法組織和程序進行改革,加強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力。
6、兩大法系逐步靠攏,出現(xiàn)像歐盟法那樣的超國家組織的法律。
7、美國法律在西方國家中取得了“理智上的領導地位”。
8、在法學上強調法律的“全球化”等等。
(七)
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 )是以羅馬發(fā)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又名羅馬法系、大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法典法系等。因為這一法系的主要歷史淵源是羅馬法,它首先在歐洲大陸各國興起,這些國家主要由拉丁族和日耳曼族人構成。法系的內容主要是民法,法系的代表性法律文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和《法國民法典》等都是法典,故有上述不同的名稱。屬于民法法系的國家和地區(qū),主要是以法德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即指法國和聯(lián)邦德國)為代表的很多歐洲大陸國家,包括意、西、葡、荷、瑞士、奧地利和一些東歐國家。但它的影響擴展到世界上廣大地區(qū),其中主要是以前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四國的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還包括日本、泰國、土耳其、埃塞俄比亞等國。
民法法系的歷史發(fā)展大體上是:淵源于古代羅馬法,中間經過11-16世紀羅馬法在歐洲大陸的復興,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最后于19世紀發(fā)展成為一個世界性法系。
普通法法系(Common law system )是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這一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外,主要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qū)。在有些國家國家或地區(qū),如菲律賓、南非、英國的蘇格蘭、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國家和地區(qū),由于歷的原因,它們的法律一般兼有西方兩大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特點。在亞洲、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也往往兼有某一西方法系和原先的宗教法系的特征。
普通法法系的歷史發(fā)展大體上是:它是在羅馬法之外獨立地發(fā)展的,首先淵源于11世紀諾曼底人入侵英國后開始逐步形成的普通法,中間經過16世紀衡平法的興起,17世紀英國革命,到18-19世紀時,制定法急劇增加,英國的法律逐漸由封建制法轉為資本主義法;同時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英國法的影響擴展到英國以外的廣大地區(qū),普通法法系終于成為西方主要法系之一。
普通法法系中有英國和美國兩個支系之分。普通法法系也可稱為英美法系。
(八)
兩大法系的比較兩大法系的差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微觀差別,即具體部門法法律制度、法律規(guī)則方面的差別;另一類是宏觀差別。即在總的法律形式方面的差別,如法律淵源、法律分類、適用法律的技術或法律推理、法律概念、術語等方面的差別。兩種差別,有的與法系之分是無關的,有的是有關的。與法系之分有關的、宏觀方面的差別現(xiàn)在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法律淵源方面的差別。主要是判例是否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民法法系不認為是正式意義上的淵源;普通法法系認為是正式的淵源,在普通法法系國家,判例法和制定法是并行存在、相互作用的。
2、在適用法律技術方面的差別。在民法法系國家,法官審理案件時,除確定事實外,首先要考慮有關制定法如何規(guī)定。與此不同,在普通法法系國家,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除確定事實外,首先要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件事實與以前案件事實加以比較,然后從以前判例中找出可以適用于本案的法律規(guī)則,作為判決本案的法律根據(jù)。在英美等國法學中,這種方法就稱為“判例法方法論”。
3、在法典編纂方面的差別。民法法系國家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較系統(tǒng)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國家一般不傾向法典形式,它的制定法一般是單行的法律、法規(guī)。后來,普通法法系國家也逐步采用法典形式,這一差別已日益縮小。
4、在法律分類方面的差別。民法法系國家法律的基本分類是公法和私法,公法主要指憲法、行政法和刑法,訴訟程序法一般也屬于公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20世紀后,又兼有公私法兩種成分的法律,如社會法、經濟法和勞動法等。普通法法系的基本分類是普通法和衡平法,在傳統(tǒng)上并無公法和私法之分,但在英美等國法學著作中,往往使用公私法的分類法。
5、在法律概念、術語上也有不少差別。這一法系所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術語,在另一法系中是沒有的。
6、以上這些差別主要是由于兩大法系的不同歷史背景造成的,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哲學傾向。一般地說,民法法系較傾向理性主義,普通法法系較傾向經驗主義。
二戰(zhàn)后,兩大法系已逐步靠攏,但由于傳統(tǒng)的不同,有些差別將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