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驚人,糧食損失率超過8%,蔬菜損失率則是超過20%,每年僅糧食損失量就高達500億斤?!鞭r業(yè)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張?zhí)熳?日透露,折算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以上,相當于1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為此,今年中央安排5億專項資金,扶持農戶和專業(yè)合作社建設儲藏、保鮮和干制設施,以減少產后損失。
年損失500億斤糧食是個什么概念?據(jù)報道,有著“中華大糧倉”之稱的黑龍江墾區(qū),去年糧食生產取得“歷史性突破”,總產達407.4億斤,可為全國1.2億人提供一年口糧。年損失500億斤糧食,意味著每年約有一個多“中華大糧倉”的糧食產量、1.2億人的口糧消耗于無形,損失可謂是觸目驚心!足以引起警醒的另一個數(shù)據(jù)是:發(fā)達國家的糧食損失率一般在3%以下,發(fā)展中國家一般在5%%左右,而我國糧食產后損失平均卻在8%左右!
如此高的糧食損失量和損失率,恐怕不僅僅是農戶和專業(yè)合作社的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而儲藏不當所致。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儲備、地方儲備和農戶自儲三級糧食儲備制度。按照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任何改變糧食的可用性、可食性、有益于健康的特性或質量,從而減少它對人的價值的后果,統(tǒng)稱為糧食損失。有專家因此分析,導致我國糧食損失嚴重的因素有三:一是農戶自儲損失,二是地方儲備倉房年久失修造成損失,三是糧食運輸過程的損失浪費較高。因此,要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恐怕得多管齊下。
而要多管齊下,首先應將糧食安全問題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俗話說,“政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疤煜录Z倉”是否豐盈,影響著“國人廚房”是否豐盛。糧食充足,國家便能提升防災抗災能力,百姓便會安居樂業(yè),社會便會穩(wěn)定和平。然而一個不必諱言的事實是,在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xiàn)“八連增”情況下,我國糧食進口也開始大幅增長。糧食年年豐收,為何糧食進口也同比暴增?這一方面是因為,糧食加工業(yè)等行業(yè)對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我國糧食浪費現(xiàn)象十分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減少損耗就是增產增供,相當于開發(fā)“無形糧田”。而要真正減損,恐怕不能滿足于安排5億專項資金,扶持農戶和專業(yè)合作社建設儲藏、保鮮和干制設施。老實說,農戶、專業(yè)合作社等基層儲糧個體或組織,尤其是靠種地賣糧賺點小錢的農民,恐怕更加深知“鋤禾日當中,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樸素道理。真正的“糧食損失大戶”,或許是糧食系統(tǒng)某些負責地方儲備和糧食運輸?shù)膯挝缓腿藛T,責任意識淡薄,對糧食產后損失不重視,或豢養(yǎng)了“碩鼠”,或妄圖囤積居奇以致爛在倉庫……對此,不知是否建立了一套針對糧食保管、儲運的評估和問責機制?至少要查一查年損失500億斤糧食中,究竟有多少損失是因為失職、瀆職甚至腐敗造成的。
據(jù)報道,我國耕地面積正以每年1200萬畝的速度減少,快速向18億畝“紅線”逼近,未來旱災發(fā)生頻率還有可能提高,潛伏的糧食危機本來就很嚴重。為保障口糧安全,采取多么嚴厲的懲處措施、多么先進的科學技術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都不過分,且刻不容緩!
年損失500億斤糧食是個什么概念?據(jù)報道,有著“中華大糧倉”之稱的黑龍江墾區(qū),去年糧食生產取得“歷史性突破”,總產達407.4億斤,可為全國1.2億人提供一年口糧。年損失500億斤糧食,意味著每年約有一個多“中華大糧倉”的糧食產量、1.2億人的口糧消耗于無形,損失可謂是觸目驚心!足以引起警醒的另一個數(shù)據(jù)是:發(fā)達國家的糧食損失率一般在3%以下,發(fā)展中國家一般在5%%左右,而我國糧食產后損失平均卻在8%左右!
如此高的糧食損失量和損失率,恐怕不僅僅是農戶和專業(yè)合作社的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而儲藏不當所致。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儲備、地方儲備和農戶自儲三級糧食儲備制度。按照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任何改變糧食的可用性、可食性、有益于健康的特性或質量,從而減少它對人的價值的后果,統(tǒng)稱為糧食損失。有專家因此分析,導致我國糧食損失嚴重的因素有三:一是農戶自儲損失,二是地方儲備倉房年久失修造成損失,三是糧食運輸過程的損失浪費較高。因此,要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恐怕得多管齊下。
而要多管齊下,首先應將糧食安全問題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俗話說,“政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疤煜录Z倉”是否豐盈,影響著“國人廚房”是否豐盛。糧食充足,國家便能提升防災抗災能力,百姓便會安居樂業(yè),社會便會穩(wěn)定和平。然而一個不必諱言的事實是,在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xiàn)“八連增”情況下,我國糧食進口也開始大幅增長。糧食年年豐收,為何糧食進口也同比暴增?這一方面是因為,糧食加工業(yè)等行業(yè)對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我國糧食浪費現(xiàn)象十分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減少損耗就是增產增供,相當于開發(fā)“無形糧田”。而要真正減損,恐怕不能滿足于安排5億專項資金,扶持農戶和專業(yè)合作社建設儲藏、保鮮和干制設施。老實說,農戶、專業(yè)合作社等基層儲糧個體或組織,尤其是靠種地賣糧賺點小錢的農民,恐怕更加深知“鋤禾日當中,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樸素道理。真正的“糧食損失大戶”,或許是糧食系統(tǒng)某些負責地方儲備和糧食運輸?shù)膯挝缓腿藛T,責任意識淡薄,對糧食產后損失不重視,或豢養(yǎng)了“碩鼠”,或妄圖囤積居奇以致爛在倉庫……對此,不知是否建立了一套針對糧食保管、儲運的評估和問責機制?至少要查一查年損失500億斤糧食中,究竟有多少損失是因為失職、瀆職甚至腐敗造成的。
據(jù)報道,我國耕地面積正以每年1200萬畝的速度減少,快速向18億畝“紅線”逼近,未來旱災發(fā)生頻率還有可能提高,潛伏的糧食危機本來就很嚴重。為保障口糧安全,采取多么嚴厲的懲處措施、多么先進的科學技術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都不過分,且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