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合同:論儲蓄合同

字號:

儲蓄合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沒有規(guī)定,因此,儲蓄合同是無名合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公民個人經(jīng)常要與銀行打交道,或存款或取款,存款、取款的行為過程,就是儲蓄合同產(chǎn)生與消滅的過程,儲蓄合同的性質如何、它的內容如何確定、特征如何,中外學者,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對儲蓄合同性質有爭議,我國學者也有爭議,如儲蓄合同是屬民法調整還是屬于經(jīng)濟法調整?其性質到底如何確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儲蓄合同是一種無名合同,它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經(jīng)營活動如此密切,如果公民與儲蓄金融機構發(fā)生糾紛,審判機關如何確定其性質并作出判決,這都需要我們法律人對儲蓄合同性質及相關內容作出細致的研究,因此,研究儲蓄合同的性質及有關理論意義重大。
    一、儲蓄合同實質上是存款合同。
    1.什么是儲蓄合同。儲蓄合同又叫儲蓄存款合同。在定義儲蓄合同之前先搞清楚什么是儲蓄。1992年12月11日國務院發(fā)布的《儲蓄管理條例》第3條規(guī)定:“本條例所稱儲蓄是指個人將屬于其所有的人民幣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折或者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存折或者存單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儲蓄機構依照規(guī)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北京大學吳志攀教授認為: “存款合同(筆者注:儲蓄合同)是存款人與儲蓄機構之間訂立的客戶將資金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單或存折給存款人,存入資金由儲蓄機構支配,存款人按約定到儲蓄機構支取本息,儲蓄機構有義務按照約定無條件支付本息給存款人的協(xié)議?!雹艆侵九式淌诙x的存款合同實際上是儲蓄合同。
    2.什么是存款合同。
    筆者認為,存款合同是存款人將金錢、外幣或者票據(jù)存入金融機構,存款人與金融機構之間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的協(xié)議。
    3.存款合同與儲蓄合同的關系。
    存款合同包含儲蓄合同。從邏輯上講,存款合同外延包含儲蓄合同外延。存款合同分為單位存款合同和儲蓄合同。存款合同與儲蓄合同的區(qū)別為:首先,從存款主體上看,存款合同的主體既包括城鄉(xiāng)居民個人,也包括法人,非法人單位;而儲蓄合同的主體僅包括城鄉(xiāng)居民個人。《儲蓄管理條例》第3條第2款的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公款以個人名義轉為儲蓄存款。”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執(zhí)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guī)定第1條規(guī)定:“儲蓄存款是指個人所有的存入在中國境內儲蓄機構的人民幣或外幣存款。”這表明,儲蓄存款的主體是個人;其次,存款合同的標的物是現(xiàn)金、外幣、票據(jù)。儲蓄合同的標的物是現(xiàn)金與外幣;再次,存款合同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第一、國有商業(yè)銀行。主要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投資銀行。第二、改革開放后新批準設立的商業(yè)性和股份制、合作制銀行。主要有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實業(yè)銀行、光大銀行、深圳發(fā)展銀行、浦東發(fā)展銀行、華夏銀行、福建興業(yè)銀行。第三、信用合作社。主要有農(nóng)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或城市合作銀行(商業(yè)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執(zhí)行〈儲蓄管理條例〉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規(guī)定:“儲蓄機構是經(jīng)中國人民銀行及分支機關批準各銀行以及城市信用社、農(nóng)村信用社和郵政行業(yè)依法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yè)務的機構?!背鲜龃婵詈贤姓f明的金融機構外,還包括郵政儲蓄機構,但中國投資銀行除外。投資者為投資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存入證券公司的金錢是存款合同但不屬于儲蓄合同。但投資者存入證券公司的存款合同與存入金融的存款合同在資金使用上有差別,不完全相同。儲蓄合同是存款合同的一種,從某種意義上(一定范圍內)儲蓄存款合同就是存款合同。
    二、調整儲蓄合同所適用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
    目前專門調整儲蓄合同的法律還沒有,但調整儲蓄合同適用普通法及特別法、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儲蓄管理條例》、《商業(yè)銀行法》、及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的若干規(guī)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執(zhí)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guī)定》。
    三、存款合同的性質。
    要弄清楚儲蓄合同的性質,只要弄清楚存款合同性質即可。對于存款合同的性質,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有不同的認識:
    1.大陸法系國家認為存款合同是消費寄托合同,也就是消費保管合同。大陸法系國家認為是以金融機構為受寄人(即保管人)以存款人為寄托人,以金錢為標的的消費寄托。例如史尚寬先生認為,“惟消費寄托作為寄托之一種契約,當事人之意思非以使用代替物為目的,而系以保管為目的,雖非保管其物本身,而系保管其價值,然仍不失為以保管為目的之契約。例如銀行存款為消費寄托,而銀行放款為消費借貸?!雹萍耐泻贤址Q保管合同。寄托合同是指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還其物的合同。(《合同法》第365條)寄托分為一般寄托和消費寄托(也即是消費保管,筆者注)消費寄托是指:保管物是可替代物,寄托人與保管人約定將保管物的所有權轉移于保管人,保管期間屆滿 由保管人以同種類、品質、數(shù)量返還的標的物的保管合同。一般寄托合同與消費寄托合同不同,其主要區(qū)別:第一、標的物不同。一般寄托的標的物是特定物,且一般受寄托人(保管人)不得對寄托的標的物使用、收益、處分。而消費寄托是可代替物或種類物,且受寄托人(保管人)可以對寄托的標的物使用、收益、處分。第二、標的物的所有權是否轉移風險承擔不同,一般寄托標的物的所有權不轉移,對寄托的標的物意外毀滅損失不承擔責任,故風險不發(fā)生轉移,但受寄托人違反了注意義務除外。消費寄托的對象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給受寄托人,風險也同時轉移給受寄托人。第三、解除合同,領取標的物的期限不同。一般寄托即使定有期限,寄托人可隨時要求解除保管合同,領取寄托物?!逗贤ā返?76條規(guī)定:“寄存人可以隨時領取保管物,當事人對保管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管人可以隨時要求寄托人領取保管物;約定保管期限的,保管人無特別事由,不得要求寄存人提前領取保管物?!背浞终f明這一點,但消費寄托主要是有受寄托人的消費利益,所以,寄托人不能隨意解除合同,領取寄托物。例如:單位存款合同,定有存款期限,不到期,不能提前支取。第四、受寄托人破產(chǎn)時,取回權不同。一般寄托受寄托人破產(chǎn)時,寄托物不能作為破產(chǎn)財產(chǎn),寄托人有權取回,但消費寄托,受寄托人破產(chǎn)時,寄托物作為受寄托人的破產(chǎn)財產(chǎn),寄托人不享有取回權。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都規(guī)定消費寄托準用消費借貸的有關規(guī)定。如《日本民法典》第666條規(guī)定:“保管人可以依契約消費寄托物時,準用有關借貸的規(guī)定?!薄跋M寄托與消費借貸,在經(jīng)濟上雖有如此之差異,然在法律上之構成頗相類似。故民法規(guī)定準用關于消費借貸之規(guī)定。”⑶但消費寄托合同與消費借貸是有區(qū)別的。
    2.英美法系國家認為存款合同是消費借貸。他們認為存款與借貸沒有本質區(qū)別,只不過出借人(即貸與人)是存款人,借款人是金融機構,而貸款的出借人是金融機構。借款人是個人、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如我國《合同法》中的銀行借款合同。關于存款合同的性質,研究英美法的學者認為,“銀行不是存款人的金錢被寄托人(baitee),銀行沒有義務將存款人的金錢與另一個存款人的金錢隔離保管。法律把銀行與存款人的關系作為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而客戶是債權人,銀行是債務人?!雹取凹拇妫╞ailment)關系亦不能證明客戶把金錢寄存在客戶的貸記余額帳戶上的法律性質”⑸“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合同具有這樣的特征,即銀行有權為自己的目的使用客戶存入的錢。他向客戶承擔的義務是或者憑要求(on demand)或者在規(guī)定的時間帶利息或不帶利息返還與存入的款項相等的余額。英國上議院十九世紀中葉的判詞根據(jù)上述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基本上是借款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借貸合同關系。”⑹“如1811年,英國的 Willian Grant爵士在一份判詞中明確指出:存入銀行的客戶的款項雖通常稱之為存款,但實際上卻是客戶對銀行的貸款。”⑺以上都說明存款合同性質在英美法中被確定為借貸合同也即消費借貸合同。有關借貸合同,我們的《合同法》中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只規(guī)定了借款合同,包括銀行借款合同與自然人借款合同。所謂借貸合同是 “為借用人與貸與人相互間之契約”⑻“指當事人雙方約定一方將金錢或物品移轉他方,他方在約定的期限內將同種類、數(shù)量、品質的物返還的合同”⑼借貸合同又可分為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使用借貸是無償?shù)膶⑽锲坊蛘呓疱X借給一方使用的合同,又稱借用合同。消費合同是指有償?shù)貙⑽锲坊蛘呓疱X交給一方使用的合同。有關使用借貸與消費借貸的區(qū)別,史尚寬先生認為,“然在消費借貸,借用人取得標的物之所有權,而惟應返還同種、同等、同量之他物,即在使用借貸,則標的物之所有權均屬于貸與人,須以原物返還?!雹未箨懩承W者認為,“消費借貸合同與使用借貸合同的區(qū)別,主要是以借用物是否具有’消耗性‘作為區(qū)分的依據(jù)。其中,消費借貸合同的標的物是可消耗性的,這種可消耗的物品,包括貨幣和其他可消耗物如煤、油、大米、汽油、水泥等。而借貸合同是以’款‘(即貨幣)為標的物的。因此,借款合同屬于消費借貸合同之一種?!雹瞎P者認為,使用借貸合同與消費借貸合同區(qū)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貸與人交付的標的物不同。使用借貸合同交付的標的物是特定物,而消費借貸合同交付的標的物是種類物。第二標的物的所有權是否轉移不同。使用借貸標的物的所有權不發(fā)生轉移,而消費借貸的所有權轉移。第三標的物的風險負擔不同。使用借貸的風險由貸與人承擔,但借用人沒有盡應盡注意力除外,而消費借貸的風險由借用人承擔。
    3.我國某些學者對存款合同(及儲蓄存款合同)的性質認定為混合性質合同。
    北京大學教授吳志攀認為,“我們認為存款合同是存款人與接受存款的金融機構雙方目的意合的產(chǎn)物。對金融機構而言,吸收存款的主要目的是籌借信貸資金,通過運用以賺取利益,而非單純?yōu)榇婵钐峁┍9芙疱X價值的服務,否則,無法解釋金融機構向存款人支付利息,但不是存款人向金融機構支付保管費的問題。存款人存款的動機和目的多種多樣,如有的為取得利息收入,有的為方便結算,因此,存款合同是混合合同,即在結算帳戶形成的基礎上形成的存款合同是委托代理合同(存款人委托接受存款的金融機構代其收付款項),消費寄托合同(體現(xiàn)接受存款人保管金錢價值的目的),消費借貸合同(體現(xiàn)接受存款金融機構的消費目的)的混合合同,其他存款合同則是消費寄托合同和消費借貸合同的混合合同。”⑿吳志攀教授認為:存款合同性質是消費寄托合同和消費借貸合同的混合合同性質。
    四。對大陸法系、英美法系、我國某些學者對存款合同性質認定的評價。
    1.大陸法系對存款合同性質的評價。
    大陸法系對存款合同性質認為是消費寄托。其理由是存款人存入金融機構之金錢是為了存款人金錢的安全與保存金錢價值之用。史尚寬先生在區(qū)別消費寄托與消費借貸時認為,“在消費寄托,當事人之意思非以金錢或代替物之使用為目的,仍以其保管為目的,雖非如寄托物本身之保管,而系以其價值之保管為目的,然仍不失為以保管為目的之契約。在消費借貸,系為借用人之利益而訂立,通常其利率較高,消費寄托雖兼為受寄人之利益。然主要是為寄托人利益,故其利率較低。例如,銀行以低利存款為消費寄托,而由銀行借款,則為消費借貸?!雹咽飞袑拸睦矢叩团袆e是消費寄托還是消費借貸,有失偏頗。尚不說利率之高低相對性,很難判斷是高還是低,即是不符合現(xiàn)代金融發(fā)展之潮流,當今世界,存款人存款最主要的目的除了安全外更主要是投資。因此,各國中央銀行都把利率水平的高低作為調節(jié)存款多少的工具,而我國更是“存款有息”作為儲蓄存款的基本原則,即金融機構對存入的金錢更是向外發(fā)貸款,而不僅僅是為了存款人金錢保存價值。更何況,通貨膨脹的影響對存款人金錢保存價值大打折扣。顯然存款人將金錢借給銀行使用,收取利息,并且利息越多越好,而金融機構作為借款人對存款人的貨與金錢希望利息越少越好,以降低其向客戶要貨款的成本。因此,存款人獲得投資/收益的意思表示與金融機構自愿接受存款人獲取投資的意思表示相統(tǒng)一并且金融機構獲得存款人的金錢后更是以高的利率向金融要貨款以獲得更多的利息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存款合同更符合消費借貸的特征。“正如我國參入《合同法》立法學者中的有些學者認為儲蓄合同就是消費保管合同(消費寄托)但二者是不同的,寄托貨幣的消費保管合同的側重于為寄托人保管貨幣,一般不向寄的人支付利息。而儲蓄合同中的存款人的目的除了保管貨幣的目的外,還有獲取利息的目的。在我國,儲蓄合同不成為一種獨立的有名合同,因此,歸入消費合同失去必要而且不利于保護存款人利益和金錢業(yè)務的需要?!雹?BR>    2.對我國學者認為存款合同是混合合同性質的評價。
    吳志攀教授認為存款合同性質是消費寄托合同和消費借貸合同的混合合同。
    此觀點看起來比較全面,比較正確,綜合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學者的看法,是比較保險的做法。因為,存款合同的性質歷來有爭議,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側重的角度不同,混合合同來個兼收并蓄,是“辯證法”適用的典范,但這種學說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如果在現(xiàn)實中,存款人與金融機構就存款合同發(fā)生糾紛,法院如果按這種學說判案,是依據(jù)消費寄托合同判決,還是依據(jù)消費借貸合同判決,法院很有可能對同一個存款合同判決出兩種結果。我們研究法學理論,探求合同之性質是從理論上界定清楚法律關系,給立法者以明確,從而指導司法實踐,使合同的當事人對合同的結果有一個合理的預期,以減少糾紛,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是相反。而這種混合性質對司法實踐有指導意義嗎?筆者認為,混合性質學說不但不能對實踐有指導意義,而且造成理論與實踐的混亂。
    3.英美法系認為存款合同是消費借貸合同的評價。
    英美法系國家認為,不論是存款人存入銀行的金錢還是銀行貸給其客戶的金錢,在性質上沒有區(qū)別,只不過一個存款人作為借款人,貸給銀行使用,一個是銀行作為借款人貸給銀行的客戶使用。因此。存款合同就是一個貸款合同,也是一個消費借貸合同。筆者認為,英美法系國家對存款合同性質的定性符合現(xiàn)代金融發(fā)展的要求,并且把存款人與銀行看承平等的合同主體。因為英美法系國家對金融的管制不象我們國家那么嚴格,企業(yè)之間,企業(yè)與銀行之間,個人與銀行之間,個人與企業(yè)之間、銀行與銀行之間、及個人、企業(yè)與證券公司之間,都可以發(fā)生借貸,國家不限制。因此,存款合同作為消費借貸合同的一種,也就不為怪了。并且對我國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存入證券公司的存款性質的認定,按我國現(xiàn)有金融機構法規(guī)及法律,對這種存款合同性質很難認定。因為,證券公司對投資者存入的金錢既不能向外貸款,也不能挪用,更不能投資,的辦法是將投資者存入的金錢再存入其他銀行,以賺取利潤差價。為了規(guī)范證券公司行為,將投資者的存款(投資款)與證券公司分離。但按照英美法系國家對存款合同性質的定性,投資者存入證券公司的存款(投資款)也是一種消費借貸,與存款人存入銀行的金錢性質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知識主體不同而已。
    綜上,儲蓄合同是存款合同的一種,而存款合同又是消費借貸合同的一種。
    因此,除了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外,消費借貸合同的性質,法律特征適用于存款合同也即儲蓄存款合同。
    注釋:
    ⑴ 《金融法》主編 吳志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108頁。
    ⑵《債法各論》 史尚寬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280頁。
    ⑶ 《債法各論》 史尚寬著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37頁。
    ⑷ 《美國銀行業(yè)務法》 沈達明編著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1995您5月第1版第80頁。
    ⑸ 《英法銀行業(yè)務法》 沈達明、 鄭淑君著 中經(jīng)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2頁。
    ⑹ 《英法銀行業(yè)務法》 沈達明、 鄭淑君著 中經(jīng)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3頁。
    ⑺ 《金融法》 主編 吳志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106頁。
    ⑻ 《債法各論》 邱聰智著,輔仁大學法學書籍編輯委員會,1994年9月第1版第450頁。
    ⑼《合同法定義與案例析解(分則)》主編房邵坤、郭明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129頁。
    ⑽ 《債法各論》史尚寬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81頁。
    ⑾《借貸合同的基本原理與風險防范》 陳祥鍵、孟旭著2001年9月第1版第5—6頁。
    ⑿ 《金融法》主編吳志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110—111頁。
    ⒀《債法各論》史尚寬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537頁。
    ⒁《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實用問答》主編胡康生,副主編王勝明、孔禮海中國商業(yè)出版社,第562—5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