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全國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試卷(文科)答案

字號:

1999年全國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試卷參考答案(文科)
     一、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1分,共16分。
    1.B  2.D  3.B  4.D  5.A  6. B  7.A  8.D  9.A  10. C  11.C  12.B  13.C  14.D  15.C  16.D
    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最符合題意的。少選、多選、錯選,該題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24分。
    17 C、E  18 B、C、E  19 A、B、D、E  20.A、B、C、E  21.A、D、E  22.A、B、C、D  23.A、B、D、E  24.A、C、E  25.A、B、C、D、E  26 A、B、C、D  27 B、C、D、E  28 A、B、C、D、E
    三、簡答題:5分。
    29.答案要點:
    20年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突破計劃經濟模式,初步構筑了適應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新經濟體制框架。(2分)
    農村改革的成功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勝利。這個根本性改革,解放和發(fā)展了農村生產力,帶來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性巨變。農村改革的成就,為全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使廣大農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堅定了跟著中國共產黨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3分)
    四、辨析題:共3題,每題5分,共15分。要求對所給命題或觀點進行辨別、分折、觀點正確,言之成理。
    30.答案要點:
    這種觀點指出了科學技術發(fā)展在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的負面作用,給人類敲內了警鐘。(1分)
    但是,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本身,而是由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們的經濟發(fā)展觀念等因素導致的對科學技術使用不當,以及科學技術本身發(fā)展不充分。(3分)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必須進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的變革或改革,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進一步發(fā)展和推廣科學技術。(1分)
    31.答案要點:
    把剩余價值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余價值就轉化為利潤,但這并不直接導致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2分)生產價格是由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構成。(1分)只有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才轉化為生產價格。(2分)
    32.答案要點:
    資產階級的平等權利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它在法律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從而為廢除了封建的等級特權。(2分)但是,資產階級的平等權利是建立在私有基礎上的,因此,它保護而不是消除資產者的階級特權。(2分)由于經濟地位的不平等,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權利。(1分)
     五、論述題:共2題,每題10分,共20分。要求論述緊扣題意,合乎邏輯。
    33.答案要點:
    20世紀中國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實現(xiàn)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1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在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人民成功地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并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開辟了廣闊前景。(3分)
    第三次巨變是改革開放,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在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進行的新的革命。中國人民在建國以來革命與建設成就的基礎上,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了蓬勃生機和活力。沿著這一道路走下去,中國就能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進入世界中等發(fā)達國家的行列,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新的騰飛。(6分)
    34.答案要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有制經濟發(fā)生變化: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yōu)橐怨兄茷橹黧w,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國有經濟的比重減少,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下降;公有制經濟采取多種實現(xiàn)形式。(3分)
    應該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1分)雖然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下降,但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仍然占優(yōu)勢,并且通過改革,資產質量進一步提高。(2分)國有經濟比重盡管有所減少,但始終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控制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yè),控制力增強。(2分)公有制采取多種實現(xiàn)形式,增強了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同時也為其他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1分)公有制經濟的變化沒有改變社會主義性質,并進一步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1分)
     六、材料題:共2題,每題10分,共20分。結合所學知識或原理分折材料并回答問題。
    35.答案要點:
    ①上述三個材料中,分別處理了供大于求與供不應求的矛盾(或無效供給與有效供給的矛盾)、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統(tǒng)一大市場與區(qū)域差異的矛盾。(2分)
    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轉化的關系。在當前我國的商品市場中,同時還存在著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供給過多和適銷對路的有效供給不足兩個方面,在無效供給過多中包含供給不足,人們通過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可以促使無效供給向有效供給轉化。(4分)
    ③帶證法認為矛盾普通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矛盾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它要求在承認矛盾普溫性的前提下著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該企業(yè)具體地分析了統(tǒng)一大市場中的區(qū)域差異,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實行一區(qū)一策,從而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4分)
    36.答案要點:
    ①70年代世界仍是兩極格局,但美國地位和力量相對下降,面臨新的經濟力量的挑戰(zhàn),這表明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xiàn)。
    90年代,蘇聯(lián)解體,兩極格局終結,除美、日、歐外,東亞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中心,亞歐開始建立新型關系,美國雖是的超級大國,但對世界的影內力進一步下降,多極化趨勢有了新的發(fā)展。(3分)
    ②大國關系經歷著重大而深刻的調整,一些大國正在建立新的伙伴關系。這反映了在多極化趨勢的推動下,世界各種力量出現(xiàn)新的分化、組合;同時,大國間新型關系的建立又進一步促進了多級化趨勢的新發(fā)展。(3分)
    ②在過去的兩極格局下,美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資國,且對西歐國家有較強的控制力;而現(xiàn)在多極化趨勢迅速發(fā)展,西歐聯(lián)合力量增強,并密切了與亞洲國家的關系,亞歐合作使美國“逆轉為少數(shù)派”。(3分)
    ④中國是大國關系調整和世界多極化進程的積極推動力量,是維護世界與地區(qū)和平的堅定力量,是國際經濟關系中重要的穩(wěn)定力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