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jí)語文上冊(cè)第五單元復(fù)習(xí)題

字號(hào):

一:《桃花源記》的作者是 ,他是 朝代人,名 ,
     字 ,號(hào) 。(5分)
    二:給下列加點(diǎn)的字注音(16分)
    便舍船 豁然開朗 屋舍儼然 阡陌交通
    詣太守 黃發(fā)垂髫 便要還家 妻子邑人
    三: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12分)
    1、緣溪行 2、便扶向路
    3、便要還家 4、各復(fù)延至其家
    5、咸來問訊 6、皆出酒食
    四: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12分)
    1、便舍船 2、屋舍儼然
    3、尋向所志 4、尋病終
    5、處處志之 6、尋向所志
    五: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古今義(12分)
    1、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鮮美: 古義: 今義: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 古義: 今義: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妻子: 古義: 今義:
    絕境: 古義: 今義:
    4、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無論: 古義: 今義:
    5、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不足: 古義: 今義:
    六:解釋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32分)
    1、捕魚為業(yè) 2、漁人甚異之
    3、欲窮其林 4、仿佛若有光
    5、豁然開朗 6、屋舍儼然
    7、桑竹之屬 8、阡陌交通
    9、悉如外人 10、黃發(fā)垂髫
    11、妻子邑人 12、此中人語云
    13、及郡下 14、便扶向路
    15、欣然規(guī)往 16、無問津者
     七:翻譯下列句子(8分)
    1、林盡水源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八:桃花源并不存在,作者為什么要虛構(gòu)這樣的理想社會(huì)?(3分)
    《桃花源記》訓(xùn)練
    班級(jí) 姓名 成績(jī)
    一、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實(shí)詞。
    1、漁人甚異之 ﹙ ﹚ 2、 落英繽紛( ) 3、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4、便舍船﹙ ﹚ 5、 屋舍儼然( )6、豁然開朗( )
     7、屋舍儼然 ﹙ ﹚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9、黃發(fā)垂髫( ) 10、 具答之( ) 11、便要還家( )
    12.延至其家( ).1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 ).16便扶向路( )﹙ ﹚17及郡下( )18.詣太守( ).
    19說如此( )20、處處志之:﹙ ﹚21、尋向所志﹙ ﹚﹙ ﹚
    22、欣然規(guī)往( )23、尋病終﹙ ﹚24、后遂無問津者( )
    二、出下列句中劃線詞的古義和今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 今義:
     古義: 今義: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古義: 今義: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古義: 今義:
    三、解釋加點(diǎn)的虛詞:
    1、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2、不足為外人道也: 3、才通人:
    4、豁然開朗 5、悉如外人 6、乃大驚 7、乃不知有漢:
    8、咸來問訊 9、不復(fù)出焉 10、遂迷
    四、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1、漁人甚異之:
    2、林盡水源: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6、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7、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8、后遂無問津者。:
    9、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愛蓮說檢測(cè)題(100分)
    一解釋下列字詞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
    蕃(   ) 染(  ?。″ā   。┭ā     。?BR>    蔓(   ) 枝(  ?。⊥ねぃā    。┲玻?)
    褻(    ?。┮耍?)
    二翻譯下列句子(每句4分)
    (1)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4)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填空(每空1分)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既可以 ,也可以 ,我們學(xué)的《愛蓮說》就屬于這類文體,其作者是 (時(shí)代)的 (人名),本文選自《    》。
    (2)《愛蓮說》用“蓮”自況,婉曲批判了當(dāng)時(shí)      、    的世風(fēng)。
    (3)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都寫過蓮,請(qǐng)寫一句有關(guān)蓮的:
     , 。
    四下列詩句中詠菊的有 ,詠蓮的有 ,詠牡丹的有 。(5分)
    A.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B.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C.沖天香陣透長(zhǎng)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D.惟有綠荷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填寫字母即可)
    五作者認(rèn)為蓮代表君子,寫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義(每題3分)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2“濯清漣而不妖”象征: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4“香遠(yuǎn)益清”象征:                         
    六用原文填空(每句2分)
    (1)文中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zhì)的語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語句是: 。
    (3)作者認(rèn)為陶淵明愛菊的原因是:          
    七閱讀理解
    1作者寫蓮,為何從“水陸草木之花”寫起?(3分)
                         
                         
                         
    2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從中可以看出兩人處事態(tài)度有何不同?(3分 )
                        
    3試分析“菊之愛“有哪兩層含義?(3分)
    4“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焙畹乇磉_(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5“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庇昧耸裁幢磉_(dá)方法?作者對(duì)這3種花是怎樣的態(tài)度?(4分)            
                         
                            
    6請(qǐng)歸納本文主旨(2分)
                         
                            
    7請(qǐng)歸納蓮的品質(zhì)(3分)
                         
                           
    陋室銘檢測(cè)題(100分)
     姓名 學(xué)號(hào)
    一解釋下列字詞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
    名( ) 靈(    ?。 ∷梗ā    。≤埃ā    。?BR>    鴻(    ?。≌{(diào)(    ?。“笭ā      。﹦谛危ā    。?BR>    二寫出下列加線字的古意和今義(每空2分)
    (1)無案牘之勞形 古義: 今義:
    (2)惟吾德馨 古義: 今義:
    (3)談笑有鴻儒 古義: 今義:
    (4)無絲竹之亂耳 古義: 今義:
    三翻譯下列句子(每句4分)
    (1)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填空(①題每空1分,②③題每空2分)
    (1) 本來是指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的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我們學(xué)過唐代 (人名)的 (書名),這文章押韻的韻腳有 、 、 、 、 、 、
     、    。
    (2)《陋室銘》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dá)了作者一種        節(jié)操
    和        的情操。
    (3)本文主要運(yùn)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
    五用原文回答(每句2分)
    1作者說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寫出陋室環(huán)境清幽寧靜的句子是
                      
    3寫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
                      
    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
                      
    5本文點(diǎn)睛之筆的句子是
                      
    六閱讀理解
    1.本文既是寫陋室,為何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保浚ǎ撤郑?BR>    2.“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23《核舟記》課課練:復(fù)習(xí)篇
    班級(jí) 姓名 得分
    一:給下列加點(diǎn)的字注音(24分)
    1、罔不因勢(shì)象形 2、嘗貽余核舟一
    3、高可二黍許 4、箬篷覆之
    5、峨冠而多髯者 6、石青糝之
    7、各隱卷底衣褶 8、詘右臂支船
    9、舟尾橫臥一楫 10、矯首昂視
    11、天啟壬戌 12、又用篆章一
    二: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8分)
    1、長(zhǎng)約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王毅叔遠(yuǎn)甫刻 4、詘右臂支船
    三:解釋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6分)
    1、啟窗而觀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計(jì)其長(zhǎng)曾不盈寸
    四: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8分)
    1、能以徑寸之木 2、能以徑寸之木
    3、左臂掛念珠倚之 4、箬篷覆之
    五:解釋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32分)
    1、嘗貽余核舟一 2、嘗貽余核舟一
    3、長(zhǎng)約八分有奇 4、高可二黍許
    5、清風(fēng)徐來 6、水波不興
    7、其兩膝相比者 8、佛印絕類彌勒
    9、矯首昂視 10、與蘇黃不屬
    11、珠可歷歷數(shù)也 12、舟尾橫臥一楫
    13、其船背稍夷 14、鉤畫了了
    15、計(jì)其長(zhǎng)曾不盈寸 16、蓋簡(jiǎn)桃核修狹者
    六:翻譯下列句子(18分)
    1、罔不因勢(shì)象形,各具形態(tài)。
    2、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3、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4、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5、而計(jì)其長(zhǎng)曾不盈寸。蓋簡(jiǎn)桃核修狹者為之。
    6、技亦靈怪矣哉!
    七:文章在介紹核舟時(shí),先寫舟的中間部分,次寫船頭,后寫船尾,試具體分析這樣安排寫作順序的原因。(2分)
    八:文章結(jié)尾寫“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duì)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弊髡哌@樣寫有什么作用?(2分)
    24《大道之行也》課課練:復(fù)習(xí)篇
    班級(jí) 姓名 得分
    一:給下列加點(diǎn)的字注音(18分)
    1. 選賢與能 2. 講信修睦
    3. 幼有所長(zhǎng) 4. 矜寡孤獨(dú)
    5. 男有分 6. 惡其棄于地
    二: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6分)
    1. 選賢與能 2. 矜寡孤獨(dú)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24分)
    1. 人不獨(dú)親其親 2. 矜寡孤獨(dú)
    3. 謀閉而不興 4. 外戶而不閉
    5. 人不獨(dú)親其親 6. 人不獨(dú)親其親
    7. 不獨(dú)子其子 8. 不獨(dú)子其子
    四:解釋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18分)
    1. 男有分 2. 女有歸
    3. 惡其棄于地 4. 盜竊亂賊
    5. 盜竊亂賊 6. 亂賊而不作
    五:翻譯下列句子(24分)
    1. 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2. 故人不獨(dú)親其親, 不獨(dú)子其子.
    3.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zhǎng).
    4. 男有分, 女有歸.
    5. 貨惡其棄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6.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為己.
    7. 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
    8. 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六: 本文是從哪幾個(gè)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huì)的基本特征的? (5分)
    七: <大道之行也>全文可以分為三個(gè)部分, 請(qǐng)寫出三個(gè)部分的起止句,并概括
     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 (5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