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第二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立法者重申,要根據(jù)中國目前的社會情況和審判實踐情況,對民訴法進行修改完善,使審判環(huán)境、司法環(huán)境更好,能夠對老百姓的權益保護得更及時、更有力。
這部法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化解矛盾,解決糾紛。完成這項任務的基本方法,是公正和效率。從此次修改的大脈絡來看,公正主要體現(xiàn)為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效率主要體現(xiàn)為不同的案件使用不同的程序。
保護訴訟權利有幾個亮點。一個,規(guī)定了法院不受理案件必須給出裁定書。實踐中,有的法院對于一些案件不受理,卻只是口頭告知當事人,并不出具書面裁定。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這一級法院不受理,當事人還可以拿著裁定書向上一級法院申訴,沒有這份裁定書,打官司就處于“兩頭不靠”的狀況,客觀上造成了起訴難。
此次民訴法修改,明確規(guī)定法院不受理案件必須要給一個裁定書,目的就是填堵漏洞,確保該受理的案件‘一定要受理,保護當事人的起訴權利。
一個,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按照目前民事審判流程,存在一種可能:某人誣賴當事人,拿出假借條上法院起訴,當事人雖然強調簽字是假的,但法院如果不給鑒定,只采納對方意見,也可以這樣判下來。
此次修改后,再遇上述情況,該鑒定的時候要求鑒定,該質證的要求質證,還可以請專家出庭發(fā)表意見,將充分保障當事人在法庭上分辨是非的權利。
還有一個,規(guī)定判決書要全面記錄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和證據(jù),并予以公開。這是法院系統(tǒng)多年努力的方向,此次在法律中得以明確規(guī)范。這樣,法官判決的理由和分析過程,都將被置于陽光底下,可以倒逼案件質量提高,體現(xiàn)公正審判。
提高效率,主要是進行案件繁簡分流,該復雜的,程序上更復雜,該簡單的,程序上更簡單。包括設立小額訴訟制度,規(guī)定標的額1萬元以下、影響相對較小的案子,采取一裁終局。
當然,一裁終局的前提是保證案件審理質量?,F(xiàn)實中涌現(xiàn)出的大量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農(nóng)民工討薪、簡單的民間借貸和小額金融借款糾紛、交通肇事糾紛等小額財產(chǎn)損害糾紛案件,事實通常比較清楚,當事人也希望低成本迅速解決糾紛。在保證案件審理質量的基礎上,對其一審終審,有利于節(jié)約司法成本,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更復雜更有爭議的案件中去。
在同樣理念指導下,民訴法修改也再次強調先行調解。即便進了法院大門,只要當事人不拒絕,法院仍要充分發(fā)揮調解解決糾紛的優(yōu)勢。但不論是調解還是審判,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公正、高效地化解社會矛盾。
這部法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化解矛盾,解決糾紛。完成這項任務的基本方法,是公正和效率。從此次修改的大脈絡來看,公正主要體現(xiàn)為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效率主要體現(xiàn)為不同的案件使用不同的程序。
保護訴訟權利有幾個亮點。一個,規(guī)定了法院不受理案件必須給出裁定書。實踐中,有的法院對于一些案件不受理,卻只是口頭告知當事人,并不出具書面裁定。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這一級法院不受理,當事人還可以拿著裁定書向上一級法院申訴,沒有這份裁定書,打官司就處于“兩頭不靠”的狀況,客觀上造成了起訴難。
此次民訴法修改,明確規(guī)定法院不受理案件必須要給一個裁定書,目的就是填堵漏洞,確保該受理的案件‘一定要受理,保護當事人的起訴權利。
一個,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按照目前民事審判流程,存在一種可能:某人誣賴當事人,拿出假借條上法院起訴,當事人雖然強調簽字是假的,但法院如果不給鑒定,只采納對方意見,也可以這樣判下來。
此次修改后,再遇上述情況,該鑒定的時候要求鑒定,該質證的要求質證,還可以請專家出庭發(fā)表意見,將充分保障當事人在法庭上分辨是非的權利。
還有一個,規(guī)定判決書要全面記錄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和證據(jù),并予以公開。這是法院系統(tǒng)多年努力的方向,此次在法律中得以明確規(guī)范。這樣,法官判決的理由和分析過程,都將被置于陽光底下,可以倒逼案件質量提高,體現(xiàn)公正審判。
提高效率,主要是進行案件繁簡分流,該復雜的,程序上更復雜,該簡單的,程序上更簡單。包括設立小額訴訟制度,規(guī)定標的額1萬元以下、影響相對較小的案子,采取一裁終局。
當然,一裁終局的前提是保證案件審理質量?,F(xiàn)實中涌現(xiàn)出的大量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農(nóng)民工討薪、簡單的民間借貸和小額金融借款糾紛、交通肇事糾紛等小額財產(chǎn)損害糾紛案件,事實通常比較清楚,當事人也希望低成本迅速解決糾紛。在保證案件審理質量的基礎上,對其一審終審,有利于節(jié)約司法成本,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更復雜更有爭議的案件中去。
在同樣理念指導下,民訴法修改也再次強調先行調解。即便進了法院大門,只要當事人不拒絕,法院仍要充分發(fā)揮調解解決糾紛的優(yōu)勢。但不論是調解還是審判,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公正、高效地化解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