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講課教案優(yōu)秀(六篇)

字號: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zh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講課教案篇一
    1.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2.領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3.背誦全文。
    1.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認識作者深沉感嘆 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shù)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 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笨捶鸾?、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講課教案篇二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學地位;
    2.流暢地翻譯全文,并能背誦;
    3.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學生讀注釋(1)。教師補充: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書法作品《蘭》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jīng)失傳。據(jù)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詩文以《蘭》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蘭亭集》的內(nèi)容又是什么呢請看93頁的補白。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最后學生齊讀。
    1.重要詞語;
    2.練習三,并補充:所以(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其情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2.練習一;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1.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1.逐句請學生試講,教師訂正、補充。
    2.重點語句賞析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nèi)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huán)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tǒng)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chǎn)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3.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講課教案篇三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shù)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蘭亭集序》摹本
    2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選一學生讀注解。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fā)藝術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diào)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jīng)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jīng)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教學要點: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①對課文內(nèi)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diào)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wěn)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fā)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diào)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diào)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diào)。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長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斗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zhàn)國策》
    (jī)滿、周,一周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于寧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于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扎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nèi)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
    慨嘆
    向之所欲,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延伸閱讀: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fā)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
    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
    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講課教案篇四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shù)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投影儀投影膠片《蘭亭集序》摹本
    2課時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fā)藝術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diào)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agrave;ijī)感慨系之(xigrave;)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jīng)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jīng)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①對課文內(nèi)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diào)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wěn)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fā)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調(diào)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diào)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diào)。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長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斗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zhàn)國策》 (jī)滿、周,一周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于寧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于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扎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nèi)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書設計]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慨嘆向之所欲,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fā)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
    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
    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講課教案篇五
    1、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曠達胸懷。
    2、通過朗讀訓練,體會本文清麗流暢、駢散結合的特點。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本文寫景、抒情、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1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
    書法是起源于我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我國書法史上,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的書法大家,如并稱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等。他們?yōu)槲覀兞粝铝艘患啦粍偈盏臅ň?,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陶冶了我們的情操?,F(xiàn)在,我們來欣賞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的書法作品,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序》,書法上也稱《蘭亭序》。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生朗讀課文注釋①。
    提醒學生注意課后小短文。
    《蘭亭集》中的詩,到了現(xiàn)在,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這篇序卻聲名遠播,流傳千古,除了它書法上的極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內(nèi)容上的原因。我們今天不妨就來一起學習王羲之這篇文質(zhì)俱佳的《蘭亭集序》。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多媒體顯示:蘭亭和蘭亭有關的幻燈片)
    我們先來看幾幅有關圖片,然后一起聽老師朗讀課文,同學們可一邊聽朗讀,注意句讀和語氣,一邊整體感知品味這篇課文。
    三、朗讀品味,分析內(nèi)容
    1、齊讀課文第一段,分析:
    問:這一段作者記敘了蘭亭盛會,同學們找找看,這一段寫了哪些內(nèi)容?
    答: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等。并有寫景、敘事和抒情。
    進一步明確寫景、敘事和抒情的語句。
    (略)
    再明確層次。
    (層次不必過細,只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而已。)
    歸納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樂。
    再讀課文第一段,要求讀準句讀、讀出語氣,師略作點評。
    2、個別朗讀課文第二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問:作者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話回答。)
    答: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問: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
    答:死生亦大矣。
    師點評:在享受了難得的聚會和快樂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滅亡。面對這鐵一般冰冷的自然規(guī)律,作者不由得感嘆死生亦大矣。
    3、個別朗讀第三段,分析內(nèi)容:
    學生歸納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問:作者為什么感到悲?
    生討論。
    師歸納: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來,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對這同一話題有同樣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終將殞滅這一規(guī)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這也反映了魏晉時代由于玄學盛行,士大夫們多崇尚老莊思想,很多人都篤信死生一彭殤齊,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種思想對王羲之不能沒有影響。
    但王羲之還說出了一句話,它是整篇文章的亮點所在──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齊觀,其中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點實事,不宜空談玄理。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曠達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書序,卻這樣借題發(fā)揮,闡明了自己的生死觀,書序能這樣寫嗎?
    多媒體顯示:
    序:序,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的緣由、目的和經(jīng)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的內(nèi)容,也作敘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語句反映了書序的特點。
    (要求學生尋找并讀出。)
    多媒體顯示:
    作詩緣由──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成書經(jīng)過──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編集目的──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學生所讀內(nèi)容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明確。)
    多媒體顯示:
    明·徐師曾《文體明辯》《爾雅》云: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
    明確:這段話表明書序也可以議論,也可敘事,即可以借題發(fā)揮。
    小結:本文的妙處正在這借題發(fā)揮上,因而顯得立意高遠,王羲之用324字,既寫出了蘭亭盛會之樂,又由此生發(fā)議論,談到死生之大,進而談到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多媒體顯示:
    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悲,后之視今,亦由古之視今。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說到這兒,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瑤的一句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于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體幻燈片),這句話說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多媒體顯示:
    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于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
    ──王瑤
    五、課內(nèi)拓展延伸
    1、課內(nèi)嘗試背誦第一段。
    2、學生交流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3、集體誦讀課文。
    六、作業(yè)
    背誦全文,進一步領會本文的佳處。
    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講課教案篇六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1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梢娮髡邔θ松翡J、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相關資料
    1?!短m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
    文章作者之真?zhèn)?BR>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BR>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稌x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豆盼挠^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fā),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
    (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shù)句意。寓目理陳,貼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
    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現(xiàn)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瞰泳水濱對應《序》中俯察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