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
一、思維及其基本特征
[識記]
思維的概念
思維是以人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xiàn),是認知活動的高級形式。
思維的特征
1、間接性
2、概括性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著思維的水平,它也是人們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維活動得以進行的基礎
3、思維和語言有密切關系 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憑借語言得以實現(xiàn);這是人的思維與動物思維的本質區(qū)別
[領會]
思維的機制
1、分析和綜合 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各個屬性。
綜合指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屬性、各個特征結合起來,了解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
2、比較 重要的思維過程比較是把各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個別方面或個別特點加以對比,確定它們的系統(tǒng)點和不同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更復雜的分析和綜合。
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頭腦中抽出各種事物與現(xiàn)象的共同特征和屬性,舍棄個別特征和屬性的過程。
概括是在頭腦中把從各種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特征聯(lián)合起來的過程。分為初級概括與高級概括。
二、概念的形成過程[識記]
概念的性質和分類
概念在心理學上指的是反映客觀事物共同特點與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高級認知活動的基本單元,以一個符號,就是詞的形式來表現(xiàn)。
每個概念都包含內函和外延兩個方面。內函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圍。
概念的分類: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明確概念)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級。
概念的功能
[領會]
概念的形成的過程和條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人工概念是人為的、在程序上模擬的概念。
赫爾:概念形成過程是從許多具體事例中歸納和發(fā)現(xiàn)共同因素的過程,而且受到反饋的影響。
布魯納:概念形成的假設檢驗模型;概念形成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
羅施:樣例理論;自然概念不像人工概念那么確定,是對概念樣例的記憶,即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著假設檢驗參與。后被馬丁等人對成人所做的臉譜分類實驗否定。
新觀點:人們記憶中可能存在兩類信息,即樣例信息和類別信息。假設檢驗理論對于自然概念、人工概念的形成都適用。
(二)自然語言概念的獲得人工概念實驗研究得出的一些結論,如假設檢驗和信息反饋等,對于自然語言概念的獲得也是適用的。
三、推理和問題解決
[識記]
推理的概念
推理是指從一組具體事物經(jīng)過分析綜合得出一般規(guī)律,或者從一般原理出新的具體結論的思維活動。前者叫歸納推理,后者叫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過程由假設形成和假設評價兩部分組成,其結果受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影響,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演繹推理的結論是從前提推出來的,即從一般的規(guī)則推導出來,其結論應該是一致的,在本質上它屬于問題解決的范疇。
問題解決的概念
問題是指尚未被人們解決的某種思想任務。解決問題時,你所知道的與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間往往存在著差距,這個差距就是問題空間、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消除這個空間,這需要通過發(fā)現(xiàn)和取得必要的信息來完成。
一個問題可分為三個部分:
(1)初始狀態(tài):接受問題,所擁有的信息不夠完整
(2)目標狀態(tài):確定所希望達到的狀態(tài)
(3)認知操作:從初始狀態(tài)到目標狀態(tài)的過程中必須采取的步驟
問題解決:具有一系列目標指向性的認知操作。其特征有:
(1) 目標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認知性操作
[領會]
推理的一般過程
三階段推理、線性推理、條件推理
1、三段論推理
由三個命題構成,其中兩個命題為假定真實的前提,另一個命題為結論,該結論可能符合這兩個前提,可也能不符合。這三個命題都帶有直接陳述的性質。
根據(jù)命題中的邏輯量詞將命題分為:全稱肯定命題、全稱否定命題、特稱肯定命題、特稱否定命題
如何進行三段論推理:武德沃斯和塞爾斯的氣氛假說;氣氛探索法
2、線性推理(線性三段論)
依據(jù)有序事物間的關系進行推理。給出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性的關系。
斯騰伯格的語言——表象整合模型
3、條件推理(假言推理)
人們利用條件性命題進行推理。
證實傾向。沃森的試驗說明這個問題。
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
問題解決的理論模式和方法步驟
(一)算法式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規(guī)的、機械的途徑去解決問題。
具體做法:將各種可能達到目標的方法都算出來,再一一嘗試,確定哪一種為正確答案。
缺點:費時、費力、缺乏效率
(二)啟發(fā)式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當前問題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的相似關系,利用經(jīng)驗而采取較少的操作來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啟發(fā)式方法。
缺點:不保證能夠準確的找到答案
常見的啟發(fā)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核心:講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子問題
2、爬山法 以退為進
3、逆向工作法(目標遞歸策略)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一)問題表征的方式 (二)無關信息的干擾 (三)功能固著性 (四)心向(心理定勢)
一、思維及其基本特征
[識記]
思維的概念
思維是以人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xiàn),是認知活動的高級形式。
思維的特征
1、間接性
2、概括性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著思維的水平,它也是人們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維活動得以進行的基礎
3、思維和語言有密切關系 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憑借語言得以實現(xiàn);這是人的思維與動物思維的本質區(qū)別
[領會]
思維的機制
1、分析和綜合 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各個屬性。
綜合指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屬性、各個特征結合起來,了解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
2、比較 重要的思維過程比較是把各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個別方面或個別特點加以對比,確定它們的系統(tǒng)點和不同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更復雜的分析和綜合。
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頭腦中抽出各種事物與現(xiàn)象的共同特征和屬性,舍棄個別特征和屬性的過程。
概括是在頭腦中把從各種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特征聯(lián)合起來的過程。分為初級概括與高級概括。
二、概念的形成過程[識記]
概念的性質和分類
概念在心理學上指的是反映客觀事物共同特點與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高級認知活動的基本單元,以一個符號,就是詞的形式來表現(xiàn)。
每個概念都包含內函和外延兩個方面。內函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圍。
概念的分類: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明確概念)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級。
概念的功能
[領會]
概念的形成的過程和條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人工概念是人為的、在程序上模擬的概念。
赫爾:概念形成過程是從許多具體事例中歸納和發(fā)現(xiàn)共同因素的過程,而且受到反饋的影響。
布魯納:概念形成的假設檢驗模型;概念形成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
羅施:樣例理論;自然概念不像人工概念那么確定,是對概念樣例的記憶,即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著假設檢驗參與。后被馬丁等人對成人所做的臉譜分類實驗否定。
新觀點:人們記憶中可能存在兩類信息,即樣例信息和類別信息。假設檢驗理論對于自然概念、人工概念的形成都適用。
(二)自然語言概念的獲得人工概念實驗研究得出的一些結論,如假設檢驗和信息反饋等,對于自然語言概念的獲得也是適用的。
三、推理和問題解決
[識記]
推理的概念
推理是指從一組具體事物經(jīng)過分析綜合得出一般規(guī)律,或者從一般原理出新的具體結論的思維活動。前者叫歸納推理,后者叫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過程由假設形成和假設評價兩部分組成,其結果受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影響,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演繹推理的結論是從前提推出來的,即從一般的規(guī)則推導出來,其結論應該是一致的,在本質上它屬于問題解決的范疇。
問題解決的概念
問題是指尚未被人們解決的某種思想任務。解決問題時,你所知道的與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間往往存在著差距,這個差距就是問題空間、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消除這個空間,這需要通過發(fā)現(xiàn)和取得必要的信息來完成。
一個問題可分為三個部分:
(1)初始狀態(tài):接受問題,所擁有的信息不夠完整
(2)目標狀態(tài):確定所希望達到的狀態(tài)
(3)認知操作:從初始狀態(tài)到目標狀態(tài)的過程中必須采取的步驟
問題解決:具有一系列目標指向性的認知操作。其特征有:
(1) 目標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認知性操作
[領會]
推理的一般過程
三階段推理、線性推理、條件推理
1、三段論推理
由三個命題構成,其中兩個命題為假定真實的前提,另一個命題為結論,該結論可能符合這兩個前提,可也能不符合。這三個命題都帶有直接陳述的性質。
根據(jù)命題中的邏輯量詞將命題分為:全稱肯定命題、全稱否定命題、特稱肯定命題、特稱否定命題
如何進行三段論推理:武德沃斯和塞爾斯的氣氛假說;氣氛探索法
2、線性推理(線性三段論)
依據(jù)有序事物間的關系進行推理。給出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性的關系。
斯騰伯格的語言——表象整合模型
3、條件推理(假言推理)
人們利用條件性命題進行推理。
證實傾向。沃森的試驗說明這個問題。
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
問題解決的理論模式和方法步驟
(一)算法式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規(guī)的、機械的途徑去解決問題。
具體做法:將各種可能達到目標的方法都算出來,再一一嘗試,確定哪一種為正確答案。
缺點:費時、費力、缺乏效率
(二)啟發(fā)式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當前問題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的相似關系,利用經(jīng)驗而采取較少的操作來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啟發(fā)式方法。
缺點:不保證能夠準確的找到答案
常見的啟發(fā)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核心:講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子問題
2、爬山法 以退為進
3、逆向工作法(目標遞歸策略)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一)問題表征的方式 (二)無關信息的干擾 (三)功能固著性 (四)心向(心理定勢)